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书屋2003-04 >

第9部分

书屋2003-04-第9部分

小说: 书屋2003-0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在齐齐哈尔城破之际,寿山为了不致落入沙俄侵略军手中受辱,决心以死殉国。寿山命人将一具棺材抬到将军衙门大院里,然后坦然自卧于棺中,命令长子庆恩朝他开枪射击。面对如此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父亲,泪流满面的庆恩如何下得了手?于是寿山转而命令卫兵开枪。可是朝夕相处多年、对将军无比敬重同样泪流满面的卫兵又哪里下得了手?奈何在寿山将军再三严令之下不得不扳动扳机——由于卫兵心痛手抖,第一枪只击中左肋,寿山未死。寿山强忍剧痛再次严令卫兵开枪,心乱如麻的卫兵打响第二枪,仍然没有击中要害。全身流血的寿山躺在棺材里继续高叫卫兵的名字,命令再次开枪,直至断气!同样是黑龙江将军,同样是遭遇沙俄强敌,同样是面对外来侵略,奕山与寿山,两人的所作所为实在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惊动了全世界。就在条约签订的当年,1858年10月,革命导师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俄国)正好就在这个时候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六十年后,夺取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政府,在列宁的领导下,于1919年7月25日,向中国发出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个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向全人类庄严宣布:
  ……苏维埃政府将沙皇政府独自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从中国人那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后,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协议及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苏维埃政府已经放弃了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1920年9月27日,列宁指示苏维埃政府再次对华宣言,进一步明确了第一次对华宣言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宣言指出:
  为了发展前次宣言的原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宣布,在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地归还中国。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其时正在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以及种种客观原因,列宁关于“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承诺没有能兑现。有一位有识之士说:“这是列宁的遗憾,也是苏维埃的遗憾;这是中国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
  从今天的角度看,《中俄瑷珲条约》的签定实有其必然。因为,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国力迅速衰败下来。外国列强的入侵,不仅加剧了民族矛盾,也加剧了清朝政府内部的权力纷争,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清政府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将精锐的东北八旗部队大部分调往南方,造成了东北边境的空虚。因为瑷珲人自古民风尚武,善长骑射,瑷珲八旗兵更是八旗军中的精锐,所以在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始终是清廷倚重的军事力量。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关键时刻,瑷珲的骑兵一直是清军江南大营的主力。这支骑兵“自咸丰以来,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江宁(江苏)、安徽、甘肃、四川、陕西、宁夏、伊犁、新疆各省之役,无役不从”。这就造成了东北守军锐减、边防吃紧。在咸丰皇帝登基之前,黑龙江边防驻扎军队一直保持一万三千人的满额。如此强大的驻军,才从根本上保证了东北边境的安宁,也保证了中俄之间继《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之后,长达一百六十五年的和平共处。可是到了《中俄瑷珲条约》签定之前,黑龙江守军只剩下五千五百人。这五千五百人除了担任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以及重要城镇的守卫外,真正用于中俄边防的守军所剩无几。再加上这些守军多为挑剩下来的老弱病残者,武器残缺,弹药不足,几乎已是形同虚设。而沙俄方面则恰恰相反。自从穆拉维约夫到任后,短短的时间里就将海兰泡变成了一座大兵营。从1857年开始,沙俄一共向海兰泡派来了十四个边防营。到1858年初,又增派两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再加上原有的沙俄精锐海军炮艇部队,中俄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强弱悬殊。奕山焉能不在穆拉维约夫的枪炮声中和咄咄逼人的淫威之下乖乖画押签字?!由于《中俄瑷珲条约》的签定草率之极,荒唐之极,无耻之极,清政府不承认这个条约,更不承认什么中俄“共管”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而沙俄方面却已经迫不及待地得寸进尺,以“共管”为名,在《中俄瑷珲条约》签定刚刚两个月,就派人在乌苏里江右岸图勒密山等处修路盖房,建立炮台,进而又试图沿着松花江向我国纵深地带蚕食。对此,清政府于1858年8月9日命令奕山等予以严辞拒绝:
  俄人狡执字约,渐至蔓延,现议派人查办一折。黑龙江左岸旧居屯户之外,空旷地方,许俄存在,并江中准其行走,亦非兴安岭旧界,奕山前此悉行允许,并未辩驳,办理本觉太易,因限于时势,从权允许。乃该国闯越黑河口,欲由松花江西上。洋字内又写乌苏里河至海,为中国与该国同管之地,肆意侵占,漫无限制。并在乌苏里右岸图勒密山,向要安设炮台,并欲在河内上下左右岸,至牡牛河一带盖房修道,其心尤为叵测……即著该将军等,据理晓喻。倘该俄员有心狡赖,即著严行拒绝。
  事情到了僵持状态,蛮横无理惯了的穆拉维约夫继续我行我素,于1858年12月21日派人通知瑷珲副都统吉拉明阿,声称俄方要派“勘察队”前往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进行勘测。吉拉明阿竟然态度暧昧,“每为含糊,不悉究地势”。1859年3月16日,鉴于吉拉明阿轻易允许俄国“勘察队”进入我国领土勘测,清政府下令将其撤职查办。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奕山居然递上奏折,保护吉拉明阿,让他“暂留本任”。俄方见软弱无能的吉拉明阿没有受到清政府惩处,认为有机可趁,一个月后又派出“勘察队”进一步沿着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口勘测绘图。1859年7月,沙俄新委派的驻华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刚一上任就收到了俄方新绘制的我方地图。清政府知道此事后,愈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命令奕山派人与俄方交涉,明确更改《中俄瑷珲条约》中有关中俄“共管”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条款,同时严厉斥责奕山和吉拉明阿等:“前约内有乌苏里河至海,为中国、俄国同管之地一语,饬吉拉明阿,与之申明前约,分较明晰,俾免藉口……乌苏里等处,与俄国并不毗连,何以奕山等所议条约,竟有与俄同管之语?况该国现欲开山修道,则其本不通海,已可概见,奕山等许其会勘,尤为轻率。”然而,一纸饬令,并不能阻止奕山等人的丧权辱国行径,更不能阻止沙俄的长驱直入。
  这边斥责的指令刚下,那边沙俄的船队已经强行进入中国的乌苏里江运货航行,并坚持进入松花江从事贸易活动,进一步扩大对中国领土的占领。这样的蚕食和入侵一直到两年后的《中俄北京条约》签定,都没有一天停止过。而所有这些板上钉钉的历史事实,只要到过瑷珲历史陈列馆的人,没有人不义愤填膺、怒火中烧的。
  黑龙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世界的第八大河。黑龙江省同时是我国惟一一个以一条江水命名的省份。黑龙江全长四千三百公里,流经黑龙江省的就达二千九百公里。所有黑龙江人以及东北人没有不对这条母亲河顶礼膜拜、心怀感激的。是黑龙江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无私养育了白山黑水间勤劳勇敢的人民。
  黑龙江的别名很多,古称弱水、浴水、完水、黑水、室建河、望建河、乌桓河、石里罕河,一直到十三世纪才定名为黑龙江。黑龙江水其实并不黑,之所以人们这么称呼(当地少数民族也这么称呼,如蒙语称“哈拉穆连”,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鄂温克语称“卡拉穆尔”,都是一个意思:黑水、黑河、黑江),全因了黑龙江博大精深、深沉宽厚、深藏不露的缘故。我虽然不是黑龙江人,也不是东北人,可是一样不影响我对黑龙江满怀深厚的感情,一样不影响我对黑龙江发自内心的顶礼膜拜。试问哪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黑龙江?哪一个中国人不热爱黑龙江?可是此刻,站在黑龙江江畔,遥望烟雨迷蒙中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阿穆尔省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多少年了,黑龙江始终是中国的一条内河,怎么就因了一个一百多年前强加的不平等条约,黑龙江就成了两个国家间的界河?如今,黑龙江以江中心为界,此岸为中国领土,彼岸则是俄罗斯领土;甚至就连同一条江也拥有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名字:中国称黑龙江,俄罗斯叫阿穆尔河。
  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虽然历史是严酷的,历史也是不可更改的,但作为后来人,我们都应当尊重历史。所以面对瑷珲历史陈列馆中翻开的留言簿,我在上面写下的心里话是:“永远不忘国耻,中俄世代友好。”
  瑷珲天上的冷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眼前脚下的黑龙江也在浩浩荡荡地奔流不息。我向瑷珲告别,我向黑龙江告别,我只把沉重的历史留在心底。

  剃发·蓄辫·剪辫子

  剃发·蓄发·剪辫子
  ——关于辫子的历史
  ? 王晓天
  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1〕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其实,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韩非子》说:“古者披发文身。”这说的是上古时代先民未开化之时的事。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头饰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慢慢演绎出一套套较为繁缛的礼节。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则不仅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于是,绾发结缨戴冠,郑重其事,丝毫也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对于偏处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汉书》曰:“终军上书,请受大冠长缨,以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乃使越王,越王请举国内属。”此风愈炽,削发也就演变成一种处罚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执行削发示惩。三国时的曹操,因为马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纪,于是剑削青丝以谢军中。自秦汉至于明清,头发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