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向学校的过渡,希伯来出现了大批学校。犹太学校的产生及课程和教
法的改革都与希腊化有密切关系。教育史学家认为,埃及、巴比伦和希
腊三个文明古国都为希伯来教育提供了乳汁。
中国文化教育虽从诞生之日起就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但决不是自
我禁锢的系统。长期以来,中华各民族文化以及外国文化就以迁徒、聚
合、贸易、战争、合作等为中介,相互交流,相激相荡,逐步发展繁荣
起来。首先,中国的文化教育是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与北方草原游
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这一过程自商周时代就开
始了。其次,中国文化教育还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兼容了中亚游牧
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在这种相互
交融、渗透中,中国文化得到了发展。
埃及文化教育的希腊化是世界古代文化教育互相交流的又一历史见
证。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
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曾从师于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热爱希腊哲学、
文学,当国王后极力宣扬和推行希腊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亚历山大于
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后,以帝国国王兼任埃及法老,在尼罗河口的肥
美之地建造亚历山大里亚城,作为帝国政治活动的中枢。随后,希腊人
源源移入埃及,还有来自五湖四海,包括希腊在内的各国学者,遂促成
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这不仅是希腊文化的推广传播,而且是东西方文
化的大融合。德国史学家德罗伊生曾称此为希腊主义或希腊化时期。亚
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埃及人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
索他和二世菲来德法斯醉心于希腊学术,崇尚希腊文化教育的方针政
策,继承祖训,定都亚历山大里亚,又在南部营建托勒密迈伊。两城以
雅典为范本,都享有自治权,聚集大量外来移民和众多文人学者,成为
新文化的天然孕育场所。在文化使者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托勒密一世又
在首都建立图书馆,广为搜集图书,奖励编译,借以传播希腊古典文化。
托勒密三世时,提倡大量抄录雅典名著,并且规定凡携带书籍过境者,
一律借留抄录。另外,由于政府礼遇贤士,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文
学家以及其他地区的学者聚集埃及,致力于学术研究,成果累累。到公
元前30年,罗马帝国吞并埃及后,亚历山大里亚依然为东西方学者的集
居地,并成为东西方哲学的融汇之地,产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希
腊哲学和犹太哲学互相杂柔而成的新柏拉图主义。葛立夫斯认为,自亚
历山大大学建立直到罗马统治时代,“亚历山大里亚已代雅典而成为世
界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大学也成为世界上的领袖大学”。二、原始社会
的文化教育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
… Page 19…
高人的素质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
畴。
教育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起源于什么?这是研究教育史首先应回
答的问题。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历来有种种见解,马克思主义与唯心论者的
观点有着根本分歧。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起源问题直接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相
联系,直接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两书中,科学地
论证了人类是通过从事劳动,特别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而由古猿进化
为人的。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
造了人类,也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活动,但不宜说教育就是起源于劳动。
苏联教育界曾对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教育起源于劳
动,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似乎将教育的起源说得远了。恩格斯曾指出:
“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
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
①
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生活资料
的生产是维持生命的需要,种的蕃衍是延续群体生命的需要。当人类制
造出第一件工具后,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伟大转变。人从制造工具进行
劳动时起,就产生了教育。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延续群体生命,
必须把通过劳动实践获得和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习惯传给年轻一
代。这样,教育的产生就是十分必要和自然的了。这一“传授”的任务,
自然落在年长一代的身上。只有通过这种“传授”活动,年轻一代才能
学会生存,并将世世代代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传统习惯接受下来,
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延续、发展的需要,起源于
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但是,某些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否认教育的社会性,在教育起源问题
上无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依存性,提出种种
唯心主义的观点。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年),在
其《教育之进化》中详述了动物界的“教育”现象,认为蚂蚁群里也有
“教师”和“学生”,从而认为教育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所有动
物都有教育和学习过程。这是把教育现象生物化,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
的社会现象和它的社会本质。又如美国教育家保罗·孟禄(1869—1947
年),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他在《教育史教科书》(又译《教育
史课本》)中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材,儿童的学习只是对
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这是单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问题和原始社会的教育现象。当然,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有模仿的因
素,但把人类的教育活动看作是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忽视人类的教育
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则是错误的。
语言的产生是教育起源的必备条件。教育史学家认为:语言和教育
都是人类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和它们一起产生的,都产生于“人类
的童年”——“正在形成中的人”。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 页。
… Page 20…
2。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们结群而居,形成原始群。原始群为使青年一代参加
集体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智能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就产生了原始
形态的教育。目前,我国史学界一般按生产方式和婚姻组织形式将漫长
的原始社会分为前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
期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四个历史阶段。各阶段均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前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前氏族公社时期又称原始群时期,生产工具非常简陋,生产水平极
端低下。近代人类学者在中亚一带发现处于前氏族社会状态的原始群,
他们一般结成许多无性别分工的集体,每个集体由两个人群组成:一群
是成年男女,负责捕猎和采集;另一群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负责看管
动物、建筑住处和隐蔽场所,负责附近地区的采集和日常劳动。在共同
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过程中,老年人便把制造、使用工具的方法、技能,
把生产劳动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老年人除了将生产经验传
给少年儿童以外,还要教他们养成群体生活的行为和习惯。少年儿童在
达到一定年龄并获得交往经验、劳动技能以后,就参加到成年人的行列
中去。
(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据古书记载:“(燧人)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白虎通》卷一);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尸子》);“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神农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些
传记反映了中国从原始人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生产和教育的历史。
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1818—1881年)对美洲印第
安人中的易洛魁人氏族社会所作的深入研究,为了解和研究母系公社时
期的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儿童主要是在劳动和
集体生活之中接受教育。在中亚某些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中,男女
儿童在8岁以前生活在一起,由妇女负责照管,并向他们进行教育。八
九岁以后,男女有别了,男儿由男子指导,学习男子应作之事,如随成
年男子参加狩猎和捕鱼等;女儿由妇女教以妇女应尽之职,学习采集果
实、编织衣物、制作陶器和其他家务等。原始农、牧业出现以后,公社
往往把少年儿童委托给最有经验的人们教管,除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之
外,还要熟悉本部落的风俗习惯、宗教崇拜、传说和英雄人物的故事等。
在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儿童公共教育机构的萌芽——“青年之
家”,由富有经验的长者分别向少年男女进行社会教育、军事教育和宗
教教育,准备接受“青年礼”。
(3)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更为复杂,两性在教育上的差别也越
来越大。男孩要学习照管牲畜,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女孩主要学习管理
… Page 21…
家务,从事家务劳动。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由父权维系的若干代
近亲所构成的“大家庭”,这时青年一代的教育由“大家庭”来承担。
以印第安人的霍皮族为例,男儿的童年期、女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一
般全由“大家庭”的成年妇女进行教导,不管是生母还是非生母。但是,
当对男儿实行某种严厉的训练时将由生母的弟兄来协助,祖父和外祖父
也参加。这使儿童感到全家男女成人都是可靠的,必须服从他们的教导。
另一些印第安族,除父母外,父母的兄弟姐妹是儿童的首要教导人,通
常都由生父伴儿游戏,教以生产技能和传统成训,生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