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大国之魂--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 >

第4部分

大国之魂--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座空城,中国军则退守一百英里外的彬文那。战斗尚未结束,中日双方都迫不急待在各
自首都发布战报,都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双方舆论为此沸沸扬扬,国民情绪跟着振奋
鼓舞。

第04章 会战曼德勒


    一九四二年三月的一天,史迪威一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战的首都——重庆。
    当史迪威还是一名年青英俊的西点军校毕业生的时候,他就偕新婚妻子威妮一道游
历过中国。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传统和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曾给他们留下过深刻的印
象。二十年代,史迪威上校的命运似乎同中国结下了某种不解之缘,他三次受命来华担
任军职,还帮助中国政府在山西和陕西设计过两条短命的碎石公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
汉语,会唱京戏,对中国各省地方风情了如指掌。他们的女儿有两个出生在中国,史迪
威给他们各取了一个中国小名,女儿叫“李娜娜”,儿子叫“杨京京”。
    然而,曾在史迪威心中留下美好印象的重庆山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一千多个日
日夜夜的野蛮轰炸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城市的模样。
    即使在这样令人心酸和困难当头的日子里,国民党政府仍然不肯放弃一党专政的独
裁统治。政府对民众实行高压政策,发表不同意见的人被当做“异党分子”抓进监狱,
民主人士受到恐吓和监视,报纸新闻隐瞒事实真象,专门报喜不报忧,重庆大街小巷的
茶馆里都张贴着“莫谈国事”的警语。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于民众的觉悟,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暴虐和黑暗恰恰扼杀了这种
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讲,抗战是没有多少希望的。作为西方军人的史迪威不可能深刻认
识到中国社会的这种本质的特点,他最先注意到的却是中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
    史迪威兴奋地给马歇尔将军写报告,说中国到处可见大批吃苦耐劳,生命力强盛的
民众。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严格训练,再发给他们最好的武器,吃营养丰富的食
品,那么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
    史迪威将军不是哲学家,他的军人的局限性在于他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中国人
固然因为贫穷而勤劳,因为吃苦而顽强,同样也会因为富裕而懒惰,因为愚昧而贪婪。
更重要的是没有文化的民众很难产生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来。
    一周后,史迪威在黄山别墅正式拜会从缅甸归来的委员长夫妇。陪同史迪威前往的
有美国驻华大使高斯先生、史迪威的副手托马斯·赫恩少将和弗兰克·多恩准将,还有
大名鼎鼎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司令克莱尔·陈纳德上校。
    黄山别墅位于重庆南岸,距市区十英里。这是一座向阳的山坡,视野开阔,草木葱
茏,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乌瞰重庆市区和两条夹峙在山谷里的大江。
    委员长夫妇亲往别墅大门迎接美国客人。
    委员长亲着青布长衫,面带笑容,显得轻松自然。蒋夫人依然美丽大方,一左一右
挽住中将和大使的胳膊,用婉转动听的英语向他们翻译委员长的问候。
    一大群制服笔挺的中国军政官员被介绍给美国客人。许多经过特许的记者跑前跑后
抢镜头,镁光灯耀眼地闪动。沸沸扬扬的进行了大约一刻钟,人们才簇拥着委员长和贵
宾走向会客厅。
    会见纯粹是礼节性的。
    晚上主人举行盛大宴会招待美国贵宾。委员长的厨师向客人们奉献一道道精美的宫
廷菜肴,让西方客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经过反复磋商,史迪威带着蒋委员长的任命信心百倍地登上飞机,开始了他一生中
不平凡的缅甸之行。他受命全权指挥正向缅甸南部开进的中国远征军。委员长交待给这
位美国参谋长的任务有二:第一,挡住日本人进攻,伺机收复仰光。第二,监视狡猾的
英国人,不要让他们出卖了中国人的利益。
    可惜史迪威只用心理解了前一项任务而忽略了后者。加上他并不了解中国的政治和
国情,这就使他在缅甸盟军的勾心斗角中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和困境。

    缅甸眉苗。
    英国总督府临时迁至眉苗。
    在史迪威到达的前一天,另一位英国将军亚历山大爵士刚刚飞抵小城。他是来接替
因无能而被撤职的赫顿中将担任英缅军总司令的。
    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在英伦三岛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曾在法国西海岸创
造过一场轰动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从而成功地挽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的
覆灭命运。但是,英雄的事迹并不是英雄本身,英雄本身依然是个破绽百出的人。因此
当美国人史迪威初次对这位英军总司令作了礼节性拜访后,就挑剔地评论亚历山大“充
其量是个能干的撤退专家”。
    自然,傲慢自负的亚历山大爵士同样有理由蔑视这位不带一个美国兵的美国将军。
他挑衅地对史迪威说:
    “先生,您怎么甘心听从那些没有教养的黄种人的使唤呢?”
    史迪威反驳:“先生,您自己不也在一个黄种人国家当差吗?”
    亚历山大哈哈大笑:“将军,那就让我们为白种人的利益联合起来吧。我是说,把
你的那些中国军队统统赶上前线,别让他们老躲在后方。”
    史迪威抑制住怒火:“这么说,您已经决心放弃缅甸了?”
    亚历山大:“不错将军。你知道,印度对不列颠的利益更为重要。”
    史迪威起身告辞:“够了先生,您想再创造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吗?对不起,
我可没法帮您的忙。”
    会晤不欢而散。
    史迪威电告中国委员长,称英国人是“难以合作和不可靠的伙伴”。
    无独有偶,中国人同史迪威的合作关系很快也显露出棘手的苗头。
    杜聿明,字光亭,中国第五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史迪威名义上的副手和下级。
其实他才是这支中国大军真正的司令官和决策人物。他的军部设有一架电台直接同重庆
保持联系,并把史迪威的动静和各种情报随时汇报给委员长。
    同古战役前夕,史迪威赶到眉苗指挥部走马上任。初识杜聿明,他对这位中国副手
评价颇高:“……兢兢业业,对战术懂行,随时准备进攻,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而
最初他以为所有的中国军官都具有相同的品质:“……吃苦耐劳,服从命令,从不讨价
还价和自高自大”。(引自[美]罗曼纳斯和森德兰:《史迪威出使中国》)
    事实很快证明这是一种美国式的错觉。
    一次应亚历山大邀请,史迪威和杜聿明前往英军防区进行礼节性视察。在一处阵地
上,一名英军上尉看见中国将军抽的是美国“骆驼牌”高级香烟,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质
问道:
    “请问杜将军,为什么你们中国军官抽高级香烟,而你们的士兵却只能穿草鞋打仗?”
    杜大窘,继而恼羞成怒,险些拔出枪来要枪毙那个白人上尉。对西方人来说,任何
坦率的谈话都是正常的,不管对上级还是下级。但是中国人却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从那
天以後,史迪威一连好几天都从杜将军眼睛里看出一种受了伤害的深深的敌意,起初他
并不在意,认为这不过是杜将军器量狭小所致,但是过了许久以後,他终于认识到造成
这种对立和冲突的原因远非个人品质使然。
    同古战役开始後,史迪威同杜聿明在作战方针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按照史迪威的设
想,第二百师的任务应当是“阻击和牵制敌人”,另外“以新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快速
跟进,对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实行分割包围,确保全歼或大部消灭敌人。”(摘自《史迪
威日记》)
    但是这个计划遭到反对。
    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处处都有滥用职权和居心不良的意味。美国佬野心勃勃,好
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远征军是委员长的精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
人家的本钱下赌注当然不会心疼。
    杜聿明一面将敌情电告委员长,一面制造种种借口搪塞史迪威,抵制美国人的进攻
命令。
    同古大战在前方打了十二天,史迪威和杜聿明在后方吵了十二天,直吵得昏天黑地
不可开交。
    其实史迪威同杜聿明的矛盾只是他同蒋介石冲突的前奏。这段冲突的历史,不仅表
现了个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更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利益原则上的冲突。
    同古战役一结束,史迪威就怀着不可遏止的愤怒飞往重庆。他要把缅甸前线的这些
乱七八糟的事情当面向委员长讲清楚。

    一九四二年四月,缅甸盟军统帅部决定,以曼德勒为依托,集中中国方面三个整军
(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英国方面五个整师,共计二十五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日军决
战。
    曼德勒会战的宏大构想首先出自重庆蒋委员长对时局的判断。蒋委员长并非不愿意
打仗,而是必须在保存实力和有把握的前提下与敌决战。中国有条著名的军事原则,叫
做“避实就虚,与逸待劳”。现已查明,侵缅日军共有四个师团,近十万人,从东西路
长驱直入。如果以盟军优势兵力猛攻其中一路,大获全胜是有把握的。
    曼德勒地势居高临下,背靠滇缅公路,进可以出击,退可以就地防御。委员长选择
曼德勒作为会战的理想战场,确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国佬捣什么鬼。
    曼德勒大会战的计划同样迅速得到英国盟军的认可。在英国人看来,缅甸迟早要丢
给日本人,只要中国人肯打仗,愿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开去,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战
略、计划、方案、方针他们统统都赞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部队安全地从容
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
    同盟国之间这种不牢靠的战斗友谊无疑将断送这场匆匆拼凑起来得的大会战。美国
人史迪威由于担任了名义上的总指挥,因此注定要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扮演一个名声扫
地的耻辱角色。
    四月三日,日机首次空袭曼德勒,炸死数百平民。许多天后,街道上还能看见许多
无人掩埋的尸体和烧毁的车辆。大火同时还烧毁了一处油库和内河码头,致使水陆交通
瘫痪了一个星期。
    八日,委员长夫妇偕史迪威、罗卓英同机到达曼德勒。委员长在重庆亲口向史迪威
保证说,他将正式授予这位美国将军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中任何军官的权力。尽管这个空
头支票后来没有兑现,担是委员长的安抚还是逐渐平息了史迪威的怒气。他们还在一起
合影留念,蒋夫人站在两个敌对得起男人中间,满面笑容地挽着史将军的胳膊。
    罗卓英,字尤青,二级陆军上将,保定八期炮科毕业,陈诚系骨干。罗卓英是这样
一个有非议的人物:军事上迄无建树,官场上官运亨通。此次受命出征远征军总司令,
事先被交待明白,位在史迪威之下,杜聿明之上。委员长认为这样可以缓冲史、杜之间
的矛盾冲突,委员长选中罗卓英出马还有另外一番深意。罗卓英军事上平庸,因此不交
与指挥权,但是罗卓英与杜聿明分别来自对立的陈诚系和何应钦系,可以起到互相牵制
和约束的作用。委员长不是信不过杜聿明,而是任何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