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以色列史综览 >

第27部分

以色列史综览-第27部分

小说: 以色列史综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十章37节,及以西结书第三十章5节,翻译为「杂族的人」,意思是「外国人」。’asaphsuph这十个字有相似的意思,是「聚集」之意。

注八五:在先前法老很不愿让以色列人走,而且这时又再度改变心意,甚至是在这许多灾难之后还如此,可见这些以色列劳工对埃及多么有价值。

注八六:在埃及是很少有雾的。这些人不习惯于这种干扰,这件事使得他们受挫折,而且决定完全停止。

注八七:研究圣经的神迹,可以看出若自然可用来完成神的工作,神就会用它,甚至加强它;而且,只有当大自然的情况不够用时,他才使用超然的力量。我们应该知道,要使大自然运行之力量,与超自然事件之发生,是需要一样大的神能。

注八八:两百万人的行军行列,每排十人并肩前进,每行相隔五尺,整个行列的长度将达一九○哩。假如这条通道的宽度没有像现代公路一样宽的话,那么走在最后面的人出发时,走在最前面的人已到迦南了,其间一定经过好几天。

注八九:出埃及记十四章6节可看出,法老亲自召集军队,而且在出发时,可能亲自随军同行,但是并未提到他自己也参与过河的行列。在出埃及记十四章10节之后,就未再提到他了,而且直到后面26至27节,才提到他们溺毙。诗篇第一三六篇15节,是诗体,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这是比喻的用决。

注九十:他的木乃伊在主后一八九八年由Loret发现。这发现是很特别的,因为他的木乃伊仍在坟墓中的棺材里,而大部分的墓都被抢劫,木乃伊被搬到别处。事实上,在他坟墓里的一个边房中,还找到九个木乃伊,包括有杜得模西士四世、亚门诺裴斯三世和马尼他的木乃伊,他们是从自己的坟墓被搬到这里来的。参考Owen,  Archaeology and the Bible(Westwood,N。J。:Fleming H。 Revell,1961),二一四~二一七页。

注九一:有人认为以色列人要来到水边,是为了避过埃及在别处的要塞。在卡纳克的碑文中薛提一世确实谈到沿东边进入埃及的通道有要塞。我们晓得有一个是在Zilu(Thel)之北,另一个在苦海之南端,这一个似乎在十八王朝期间存在着;参考J Simons,GTT,二四八页。但是,对于这些我们知道仍不够,仍不足下结论说这些「要塞」(mktl)的地点在那里,其目的为何。而且,我们也怀疑,这样一个小堡垒,是否能够拦阻两百万人民之前进,或者他们是否有理由为此而绕道行走。

第七章  以色列人在旷野

             出十五22~四十38;利八~十;民一~四;

             十11~十四45;十六~十七;廿一廿七;

             卅一~卅六;申一~四;卅四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渡过芦苇海以后的工作,就是向迦南地前进。在埃及四百三十年的居留,刚好成就了神向亚伯拉罕的应许:他要有一国之众的后裔。现在该是实现第二个应许的时候了,那就是要有自己的家园。往迦南的捷径在东北边,从以色列目前在芦苇海东边的位置,到迦南南部,大约一百五十哩。假如百姓直接走,不到一个月,就可到那里了。但神的引导并非如此,有一个理由就是为要避免与非利士人相遇,免得疲于战斗,(出十三17)(注一)。神为他们拣选的路线,这个主题,引起许多讨论。

 

第一节  以色列人的旅行路线

 

    以色列人的路线(传统的看法,也仍为今日许多学者所皮持)(注二),是沿红海之南岸,走了一百哩以上的路程,然后斜行进入内陆,约五十哩,到今天的耶别姆沙(Jebel Musa),即西乃山。在这里,以色列人居留约一年,就北行到迦南南端的加低斯巴尼亚(Kadesh…barnea)。

    路线决定的关键在于西乃山的位置。传统的看法,认为它就是耶别姆沙,在西乃半岛之南部。但有些学者认为,是在亚喀巴海湾之东部的某一地区。他们的理由是,西乃山显然为一火山口,因为有一天当百姓站在山脚下时,有火焰、烟云和响声从那儿发出。(出十九16~18);但西乃半岛,却没有大山;最近的火山是在越过亚喀巴海湾的地方。为答覆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以色列人满怀敬畏所见证的这番景象,是由于超自然的力量,不一定是由山产生。另一种看法认为,西乃山一定在西乃半岛之北部,因为亚玛力人(Amalekites)与以色列人在那里争战(出十七8~16),而未见亚玛力人曾去过耶别姆沙那么远的南方(民十四43~45;撒上十五7;廿七8)。为答覆这问题,我们可指出,虽然亚玛力人一向远住在北方,但这时他们显然为了抢夺以色列人,而跟随到南方来(申廿五18)。他们是流浪的部落,那里有机会可以抢掠,就住那里,当然他们会离开原来的领域,追逐可能成为战利品的以色列人,是不足为奇的。

    有几件事支持传统所说的位置。第一、许多世纪以来,这种看法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事实上,从早期基督教开始,甚至还要更早就开始有这种看法。第二、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西乃山之间,一定有一段距离,因为经上记载两地间停留的些地方(民卅三2~18),有一些差不多可以确定其正确位置。第三、西乃山一定在迦南地极南部,因为从那里到加低斯巴尼亚,要走十一天的路程(申一2),后来,以利亚从别是巴到那儿,虽是慢慢迂回地走,也走了四十天的旅程(王上十九8)(注三)。第四、我们可以很中肯地说,摩西的岳父被称为基尼人(Kenite),意思是「工匠」,这是因为靠近耶别姆沙有耶尔赫丁(Serabit el…khadim)的矿藏,因此可能使工匠迁至附近居住。

 

第二节  到西乃山

                    (出十五22~十八27)

 

一、玛拉(Marah)、以琳(Elim)、汛的旷野(Wildernes of Sin)

   (出十五22~十六36)

    1.供应饮水(出十五22~27):以色列人从芦苇海东岸注视埃及大军覆没,停下来赞美上帝(出十五1~21),然后继续跟随云柱的引导向南行。他们有三天找不到水(注四)。后来到了一个小绿洲称为玛拉,但那儿的水是苦的,玛拉通常被认为是现在的哈瓦拉(Hawarah),那里的水仍然是苦的(注五)。摩西照神指示,丢下一根木头在水中,水立刻变甜,而可以喝。百姓继续前行到以琳,一般认为是现在的古伦德(Wadi  Ghurundel)(注六),大约在哈瓦拉之南六哩,那里至今仍有许多甜水。以色列人在这里发现十二口井和七十棵棕树,因为有水,又有树荫,使这里成为受欢迎的休憩处。至今这里仍是旅客喜爱的中途站,以色列人在那里可能停留几天。然后百姓向前行到一个地区,称为「汛的旷野」(出十六1),这里很可能就是沿红海岸,一处多沙而易于行走的平原,因为一入内陆就是崎呕不平的地形。他们在「第二个月十五日」到达这个平原(出十六1),刚好是从兰塞城出发后一个月。

    2.吗哪(出十六1~36):到了这里以色列人的粮食吃光了,百姓带着大量的粮秣,但是一个月就用尽了,以色列人很忧虑,向摩西发怨言,这么多的群众,又有牛羊牲畜,在不毛之地,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忧虑。在荒芜人烟的地方,他们去那里找足够的食物(注七)?但是百姓应该知道,神既已用神迹拯救他们过芦苇海,也必能供应这需要,他们应该坚信不疑。

    神就供应一种像「小圆物」形状的营养食品(注八),描写成「像芫荽子,颜色是白的」,而且是甜的,百姓称为「吗哪」(注九)(出十六14、15、31)。除了安息日以外,每天早晨摆在地上是新鲜的、神指示他们照一天所需之量收取,到第六天要收双倍,备安息日之用。神告诉他们,前五天收取的若不当天吃就会坏掉,但第六天收的不会(注十)。

    3.鹌鹑(出十六12一13):在吗哪出现的头一个早晨前一天晚上,虽然只有一天,神供应另一种食物,那就是肉类,得自一大群飞来的鹌鹑。圣经上说:「鹌鹑飞来,遮满了营。」也许神使鸟群飞得很近地面,百姓在它们飞翔中打下来,正如大约在一年后,也有类似的情况一样(注十一)。不管他们捕鸟的方法如何,首姓在那一夜得到大量的鹌鹑肉。次日清晨,吗哪初次出现,当然那一天没人在营中挨饿!神奇妙供应他们。我们还要特别加一句,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直到四十年后渡过约但河,每一天继续有吗哪供应。(出十六35;书五11~12)

二、利非订(Rephidim)和西乃山(出十七1~十九3)

    以色列人离开汛的旷野;就转向内陆,也许向飞兰(Wadi Feiran)前进,从那儿可到耶别姆沙,来到一个地方叫利非订,有时被认为是利法依(Wadi Refayid)。利非订靠近西乃山,因为就在这里,神告诉摩西,击打「何烈的磐石」,使百姓有水,何烈被认为就是西乃,或至少是包括在西乃地区以内。

    1.磐石出水(十七1~17):百姓在利非订发觉他们的水用完了。这地方原来有几个水泉,但在那年,显然泉水太少,百姓向摩西大发怨言,摩西将此需要带到神面前,他按照神的指示,击打(注十二)何烈的磐石,水就大量流出(注十三)。百姓的干渴得到满足,当百姓在西乃时,很可能这股水流就这样开始一直继续流(注十四)。今天靠近那别姆沙的附近,有几个水源(注十五),但当时在利非订的缺水,我们知道,显然那年雨量不够,以致需要这一条特别的水流。利非订和西乃之前的平原,其间距离不远,因此水流自然的流下,可使附近平原有水,让首姓在那儿安营。

    2.亚玛力人的战争(出十七8~16):以色列人在利非订与一群流浪者亚玛力人打了一场仗。这一支人可能和以东人一样是以扫的后裔(注十六)(创卅六12),(创卅六1)。亚玛力人到处流荡,掠夺别人(注十七),与当时许多比较定居的部落不同。虽然圣经未直接提到,但在渡过芦苇海以后,亚玛力人显然曾经攻击过这批软弱、散漫的以色列人(申廿五7~18),如今他们更大胆了,采取打打跑跑的战略(注十八)。因此,摩西指示他所信任的约书亚(注十九),拣选人与这批突击者交战。

    对约书亚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百姓刚脱离埃及的奴役,从未受过战术训练,而且也没有许多武器,当然约书亚也不敢奢望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多人志愿打仗,特别因为他们的仇敌,是以专门打仗为生的。但也有一些人,绝大部分可能因为尊敬约书亚,而愿意参战。次日打了这场仗,神使他们战果非凡。摩西在附近的山上观看,向神举手,作祈祷的姿势,只要他的手高高举起,约书亚的军队就有斩获,但当他手臂疲乏下垂,军队就被迫后退。最后,亚伦和户珥(Hur)(注二十)站在摩西两边,帮助这位领袖,一直高举双手,直到获得全面胜利。以色列人就因此学习了印象深刻的一课,那就是得胜不在于自己的能力,而在于相信神的大能。

    3.组织(出十八1~27):在利非订,摩西的岳父叶忒罗来访,这里是叶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