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俄罗斯大地之子-列夫·托尔斯泰评述-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庖欢有鄯渌频娜吮懔⒖滔蛘獗呒防础!
彼得堡的官廷权贵固然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就是莫斯科的大贵族们也畏敌如虎,对于抗敌救国的伟大事业只是一味的敷衍塞责。例如在 1812年战争开始时,沙皇到莫斯科召集贵族在斯罗保达宫开会,商量对策。来的有穿着各个朝代服饰的大贵族,有叶卡捷琳娜女皇朝代的,有保罗皇帝朝代的,有亚历山大皇帝朝代的,勋臣命妇济济一堂,好不热闹。但是在这外敌入侵,社稷危亡的关头,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呢?他们在恭侯皇帝驾到的空隙时间里讲座得最热闹的是:“皇帝进来时贵族掌礼官站在什么地方,招待皇帝的舞会应当在什么时候举行,他们应当按区分组呢,还是按省分组……但是一碰到战争,或召集贵族来的缘故,谈话就变得犹豫不决、模糊不清了,于是,大家都宁听不说了。”他们虽然写下了贵族会议的决议,“要从每一千个农奴中献出十个全副装备的人”去组织民团,但到第二天皇帝一走,他们都脱下朝服,松了口气,把造名册的事交给了管家就算完事了。
这就是俄国两个首都——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大贵族们的丑态!
当然,托尔斯泰并没有完全否定整个贵族阶级。从创作意图看,他是想在小说中表现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并且探索贵族俄国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的心目中,贵族可以分成几种,而其中先进分子则是同人民在一起的,是有希望的。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是作家称道的贵族,是理想化了的宗法帛庄园贵族的典型。作家还着意塑造了三个理想的贵族青年的形象——彼埃尔、安德烈和娜塔莎。这三个男女青年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们努力和人民接近,人民的优秀品质启发教育了他们,祖国的危难唤醒了他们精神的自觉,洗涤了他们心中的阶级偏见和个人主义感情,他们把自己的身心献给了民族,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并在精神上得到新生。
罗斯托夫一家,保存着大量宗化式生活习惯,具有温情脉脉的庄园贵族的“品德”。他们纯朴真挚,热情好客,与人为善。家长伊里亚伯爵常是盛大宴会的主持人,伯爵夫人也常对穷亲戚解囊相助。一家人都具有爱国心,老伯爵积极赞助抗战,两个儿子尼古拉和别加都在战争爆发后踊跃参军了,当时别加还只有十五岁,不到入伍的年龄,但他放弃学业,一定要入伍,他说:“祖国正在遭遇危难的时刻,我是什么书也读不进去的”。参加游南昌队后,他冲锋在前,在战斗中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女儿娜塔莎深明大义,舍弃财产,腾出所有的马车运送伤员。
包尔康斯基一家,保持了忠贞为国的老贵族“古风”。老公爵退居山庄后,一直和朝廷疏远,对宫廷采取批判态度。当儿子安德烈从军与他告别时,他特别强调军人的荣誉和爱国的责任感。法军入侵俄国,他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召集民兵与逼近的敌人展开武装斗争。在紧张激烈的抗敌斗争中,他中风了,临死时,他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玛丽亚小姐是这个家族爱国传统的继承者,当她想到会受法国人的支配时,她就颤慄了。
在《战争与和平》中,彼埃尔是一个从第一卷出卖,直到全书故事尾声仍然活跃着的人物,是作家着意刻划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大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十岁时被送往国外,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二十岁回国,长成了一个“胖大壮健的年轻人”。他一方面聪明热情,善良老实,有时甚至带噗傻气;一方面懒散软弱,显得放荡不羁。当时俄、法战争迫在眉睫,彼得堡的显贵们都聚集在宫廷女官舍雷尔的客厅里,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欧洲的形势。以舍雷尔为首的保皇党大肆攻击法国革命,侈谈爱国主义。彼埃尔则直言不讳地称赞法国革命,替拿破仑辩护。因此,他被上流社会视为“死人或害瘟疫的人”。
彼埃尔回国后不久,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大宗遣产,一夜之间成了首富。库拉金公爵早就觊觎他家的财产,千方百计把女儿爱伦嫁给了他,他向往着理想的道德生活,但是妻子爱伦的堕落和上流社会的腐朽都使他痛苦。他被秘密宗教组织“共济会”的博爱教义所吸引,从事慈善事业,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减轻农奴的劳役,废除体罚,建立农奴的医院、学校等等,但是失败了。他的慈善事业不仅没有改善农民的生活遭遇,反而在实际上使农民的处境更加恶化。他失望了。
1812年的战争给了他启示,思想上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在鲍罗金诺上,普通士兵的勇敢行为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拉耶夫斯基炮垒里,他亲眼看到了士兵们高度的爱国主义、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把自己同普通士兵进行对照,“他们不说,只是做”。他敏感地察觉到自己过去的许多信念是虚伪的。希望接近人民,“完全过那种共同生活,深刻体验使他们成为这种人的东西。”
彼埃尔对拿破仑的态度不久前还是非常热情的,但是在卫国战争的日日腐蚀腐蚀里这种观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这个革命“继承人”的赞赏变成了对暴君、杀人凶手的仇视。俄军撤离莫斯科后,他化装留在城里准备伺机刺杀拿破仑。由于错过了机会,他没有成功。在莫斯科街头,他看到了征服者肆无忌惮的抢劫和凌辱俄国人的场面。为了在大火中抢救一个小孩和保护一个俄国女子免受法国兵的欺侮,他被当做“纵火犯”当了法国人的俘虏,体验到了被无辜判处死刑的人的悲哀。他看到手无寸铁的莫斯科居民被枪杀时,几乎摧毁了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善的追求。在俘虏营里,他接受了宗法制农民普拉东·卡拉塔耶夫的宿命论和不抗恶论的影响。普拉东那种与众不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使他大为折服,他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就是顺从天命,为上帝而活着,从而获得了所谓精神上的“新生”。
不久,彼埃尔被游击队救了出来。战争结束后,他与伊里亚·罗斯托夫伯爵的小女儿娜塔莎结成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他继续探求生活的目标,最后参加了秘密团体的活动,接近了十二月党人的叛逆思想:“一切都要糟了!法庭里有的是盗案,军队里只有鞭打、上操和屯垦;人们备受折磨,文化受压制,所有年轻的和诚实的都被扑灭了。人人看出,这种情形不能继续下去了。一切都紧张到一定要破裂的程度了。”他愤慨地表示:“情形坏到他们再不能让它坏下去了。尽可能加以挽救是所有正派人的责任。”
安德烈是包尔康斯基一家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很英俊的青年,中等身材,生有刚强而清秀的面貌。”他对贵族客厅里的人极为反感,“连看一看他们,或听一听他们,都使他厌倦。”他鄙弃上流社会的虚伪,抱着贵族的荣誉感,决心成就自己的功名而从军去。当了库图佐夫的副官后,深得信任,被认为“是那种稀有的把主要兴趣放在战争大势上的参谋人员”。在申格拉本战役中,他成了士兵们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的见证人。他不仅观察了战斗的过程,而且积极参加了战斗。高级指挥官对待屠升炮队所立战功的不重视态度引起了他疑惑不安,“所有这一切都那么奇怪,那么不象他所希望的那样”。
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前夕,安德烈曾幻想这场将以辉煌的胜利告终的决战会按照他的计划进行。他和从前一样,希望得到巨大的荣誉。但是,奥斯特里茨是俄国军队遭受惨重失败的地点,也是安德烈功名心破灭的地点。他受重伤躺在战场上,仰望天空,领悟到大自然的宏伟,感到个人功名的渺小,放弃了虚荣心,产生了厌世的思想,妻子在分娩时的死亡更是个打击,他看到刚出世的婴儿,叹口气说:“这就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东西。”但是,他是一个刚强的、不断探索的人,1812年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又为爱国激情所推动,立即去参战。在鲍罗金诺战役前夕,在与士兵的交往中,他深刻地了解了普通士兵的情绪,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充满了信心,他把自己也看作是夺取这个胜利的巨大力量的一分子。在战场上,他亲眼看到士兵的英勇,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懂得战争胜负取决于人民,尽管他受重伤死了,却是接近了人民,完成了他对人生意义的努力探索。
娜塔莎是罗斯托夫家族中最出色的形象,是小说的女主角。在这个保留着俄罗斯民族传统和宗法制遗风的庄园贵族家庭中,娜塔莎从小就养成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特点。她喜爱俄罗斯民间音乐,会跳俄罗斯民间舞蹈,对自己的民族和传统风俗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以坦荡的胸怀接受丰富的生活,本能地渴望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她异常的迷人之处首先在于她那种充满崇高精神的自然率真,她以这种态度来认识世界并正直地生活于其中。可是,她早期的生活始终没有跳出个人欢乐和爱情的圈子。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她曾钟情于包力斯。可是包力斯追求的是金钱和地位,并不乐意与她这样一个几乎没有财产的少女结婚而毁掉自己的前程。在一次舞会上,她的青春活力、坦荡的胸怀唤醒了一度悲观厌世的贵族青年安德烈的生活激情,很快双双坠入情网。但是,在安德烈出国期间,风骚淫荡的爱伦又引诱娜塔莎与自己的兄弟、已婚的花花公子阿纳托尔相识。娜塔莎动摇于两者之间,险些跟阿纳托尔私奔。当法军进逼莫斯科时,她自发地产生了爱国激情,当她看到伤员将要留在被放弃了的莫斯科时,伤员们的命运引起了她极度的不安。她毫不迟疑地说服母亲,卸掉自家三十辆马车上准备运走的贵重物品,将所有的马车供伤员使用,自己步行,并主动参加护理伤员的工作。安德烈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娜塔莎便以真挚的感情去爱抚他,直到安德烈死去。战争结束后,娜塔莎同一直默默爱着她的彼埃尔结了婚,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典型。
托尔斯泰通过彼埃尔、安德烈、娜塔莎三个贵族青年成长道路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在人民的土壤里和卫国战争的激励下,一代先进贵族青年的觉醒和成长,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巨大教育力量和爱国战争的深远影响。彼埃尔和安德烈的生活道路是曲折的,他们的探索是艰苦的。虽然开始时各自具有由于贵族的出身教养和社会影响所造成的弱点,但最后都接近了人民,甚至通向了革命。正如高尔基所指出的:“这是十九世纪坚强的个性在为俄国历史中寻找地位和副业的探求。”
可是,由于托尔斯泰“道德上自我修养”观点的影响,这三个贵族青年的形象变得复杂化了。安德烈身负重伤后,临死前竟然“饶恕了一切”,信仰了博爱主义。彼埃尔被俘后,在法军俘虏营里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竟接受了浸透宿命论思想的农民普拉东·卡拉塔耶夫的启迪,形成顺从天命、爱一切人的观点。人物性格的这些变化显然缺乏生活根据。作家是想通过他们宣扬“为上帝而活着”、“爱一切人”的道德观念,并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娜塔莎婚后完全沉浸在家庭幸福之中,成了一个“强壮的、俊秀的、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