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俄罗斯大地之子-列夫·托尔斯泰评述-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及的事情。对于已经具备知识的人来说,还有一件事,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传授出去,要把知识归还给培育了我们的人民群众。”
他在1889年12月17的日记中还写道:“不应该为自己一个人去生活。这是毁灭。只有在你为别人而生活或培养自己能够做到为别人而生活的时候,那才是生活”。
当他得知有几个农民因砍伐他庄园里的树木而被判处监禁时,他感到十分痛心,他不能入睡,也无法工作下去。他就这件事同妻子进行一次十分吃力的谈话。事后,他想向政府提出一份声明,表明他不承认私有制,放弃自己对私有财产的权利,让家庭成员也按照他的办法处理财产。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为人民探索幸福,他确信,幸福应该是建立在这个地面上的,而不是象教堂执事们所教诲的那样,存在于天堂。他殷切地希望消除贫困、穷苦、饥饿、牢狱、刑罚、战争、残杀和民族间的歧视。他对各族人民都抱着同样的尊重态度,人与人平等对他来说是不容置疑的。
1891年和1892年,俄国中部几省发生特大饥荒,托尔斯泰听了目击者讲述饥荒情况后,在家乡呆不下去了。就带着女儿玛莎一起到梁赞省别基切夫卡村开设了赈灾救济点。他赈灾的活动范围很广,工作很多,为救济点购买粮食,给穷人分配干草和烧柴等等。他的妻子也极力帮助他,收集捐赠物资,购买食物发往救济点。儿子谢尔盖也在图拉省契尔诺县从事救灾工作。许多大学生和进步人士在托尔斯泰的影响下,也纷纷参加了赈灾活动,一时出现了救灾热潮。
赈灾工作完全吸引住了托尔斯泰。他在写给姑母亚·托尔斯塔娅的信中说,在别基切夫卡度过的一个月,“将是最幸福的时刻。”
托尔斯泰看到灾情严重,非常着急,就上书沙皇政府,请求政府迅速周济。但政府不予理睬,反而极力掩盖灾情,不许报刊提“灾荒”二字。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说:“俄国没有灾荒,只有某些地方歉收。”托尔斯泰对此很不满意,秉笔直书《论饥荒》一文揭露他们的罪行:“人民的饥饿是由我们饱食终日的寄生生活造成的。人民生活条件太差,苛捐杂税,土地荒芜不堪。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被迫从事一切可怕的劳动,而劳动的果实却全被城市或乡村中的富人吞食了,这样劳动人民怎能不饥饿。”
政府禁止各报刊登载这篇文章,后来它在国外发表,仍然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内务大臣认为这是一篇煽动性的革命号召书。反动的《莫斯科通报》立即引用文章中的部分词句加以指责:“托尔斯泰的文章……公开宣传要推翻现在世界上一切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宣传一种最偏激最放肆的社会主义,连俄国的秘密宣传在它面前也不禁黯然失色。”那些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则要求政府把托尔斯泰流放到西伯利亚去,送进疯人院去。
沙皇政府十分害怕托尔斯泰,派秘密警察住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附近监视他的行动。一个反动报纸《新时代》的编辑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有两个沙皇,一个是尼古拉二世,另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们两个哪一个更强大些呢?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一点办法也没有,丝毫不能动摇他的宝座,而托尔斯泰却毫无疑问地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和他的专制制度。”
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反对专制暴力,也反对革命暴力,但他晚年批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政府的专制暴力,指向官方教会。为了取代现存的教会和虚伪的基督教学说,他提出“真正的基督教学说”。
虽然大多数人不理解也不可能理解托尔斯泰的宗教观点,但是,作家真诚和激烈地反抗统治者的勇气鼓舞了他们,使他们更加仇恨那现存制度。
教堂的执事们早就打算征得沙皇政府的同意,强行封住托尔斯泰的嘴巴,甚至制订出把他流放到索洛维茨修道院去的计划。然而,由于作家的的声望太高,他们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当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问世后,反动分子、黑暗势力的愤怒达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给托尔斯泰加上“异教徒”、“叛教分子”等罪名,于1901年2月把他开除了教籍。
一帮反动分子等待着托尔斯泰公开承认自己的迷误,但是他们打错了算盘。作家在给至圣宗教院的复信中又一次指出了教会的可耻。1910年9月7日,他在逝世前不久,在给印度甘地的信中指出:“暴力的运用与人生最高的法则爱是不相容的”,不少基督徒既承认“暴力的运用”,又承认“爱的法则”,这是虚伪的,与真正的基督教义相矛盾的,可是如果有人揭露这种矛盾却要受到政府的迫害。“尤其是你们的不列颠和我们俄罗斯政府,由于一种保守的思想,他们处罚一切揭露这种矛盾的人比对国内其他的敌人处罚得更厉害。”
整个进步社会都在支持托尔斯泰,人民为了表示对他声援,在莫斯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教会对作家的迫害。托尔斯泰还收到了成千上万封来自各地表示慰问的电报和书信。
托尔斯泰旗帜鲜明地承认自己是千百万群众的代表者。杜霍包尔教派否认官方教会和拒绝服兵役,因而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托尔斯泰却同情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习俗,并给予各种帮助,使他们移居到生活自由的国家去。他把长篇小说《复活》所得的全部稿酬都交给了杜霍包尔教派,供他们移居加拿大之用。移居加拿大的杜霍包尔教派的后裔,直到现在还记得作家对他们祖辈的同情,他们之中有些人今天还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凭吊他们伟大的朋友。
1900年7月,托尔斯泰撰写《不许杀人》的文章,对八国联军屠杀中国人民提出严正的抗议。1904年,俄日战争爆发,这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极大的不安,进而猛烈抨击沙皇政府发动的掠夺战争。当一家外国报纸的记者问他支持俄国还是支持日本时,作家明确地回答说:“我既不支持俄国,也不支持日本,而是支持两个国家的劳动人民,他们受到政府的欺骗,违背自己的利益、良心和宗教,被迫去打仗。”
在俄日战争期间,托尔斯泰几乎每天都到邮局去打听关于战争的新闻。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群领着孩子去领取自己丈夫抚恤金的农村妇女,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他十分清楚,战争的罪魁祸首就是有产阶级,他们妄图侵占别国的领土,奴役别国的人民,因此就发动战争。
继远东战争以后,1905年俄国爆发了革命中。城市里爆发了群众性的大罢工,农村里农民起来焚毁了地主的庄园。这时,托尔斯泰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欢迎革命中,认为它能够从大刽子手和掠夺者手中拯救俄国。另一方面,他反对用暴力推翻沙皇政权和消灭私有制。他认为,人民只要不服从政府的统治,不遵守政府的法律,即消极反抗,就能消灭沙皇及其政府的统治。他还向统治阶级的良智呼吁,号召他们自愿地把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分给穷苦的人民,也不要去迫害那些反抗政府的人们。然而,他的这些美好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列宁称托尔斯泰是1905年革命的一面镜子。“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1905年,作家写信给斯塔索夫说:“在整个这场革命,我好意地、自愿地自命为一亿农民的律师,对所有那些促进农民幸福或能够促进其幸福的事物,我都感到共同的欢乐;对所有那些没有这个主要目标或脱离这个目标的事物,我都不表示赞许。”
当作家听到农民抢占地主庄园的传闻时,他并不感到惊讶。他说:“可怕的是我们过去掠夺农民,现在仍旧掠夺农民。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罪的。怎么能要求一个人对掠夺抢劫过自己的强盗老实、真诚呢?”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托尔斯泰意识到了自己的说教——不以暴力抗恶的毫无效果。当革命失败,人民遭受屠杀的时候,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站出来替人民辩护,多次上书沙皇政府,为民请命,希望“停止流放、苦役和死刑”。1908年5月,他从报纸上看到二十个革命者因为袭击地主庄园被判处死刑的新闻,心中充满了恼怒与愤恨,立即写下《我不能沉默》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实在叫人受不了,不能这样生活……我不能这样生活……我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并且极力传播它,目的是从两条道路中选择一条,要么结束这件没有人性的事情,要么消灭我和这种事情的联系,把我送进监狱……最好地象对这二十个农民一样给我穿上刑衣,和他们一样地被推开长凳,用自己的体重在自己的老喉咙上勒紧肥皂水浸过的绞索。”这篇论文通过图拉的地下印刷所排印,秘密地传播开来。
革命失败以后,成千上万的革命者被投进了监狱,被流放服苦役,死刑和枪决接连不断。沙皇政府不仅对革命者没有停止“流放、苦役和死刑”,就连信仰托尔斯泰学说的人也不免受到迫害。工人弗·莫洛奇尼科夫因为保存和散发被查禁的托尔斯泰的文章被判处徒刑一年。托尔斯泰的秘书古谢夫也两次被关进监狱,被判处流放,其罪名是因为他们散布被书刊检查机关查禁的托尔斯泰的作品。
撕下一切假面具的 《复活》
《复活》写于1889年至1899年,小说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托尔斯泰提供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女主人赶出了家门,流落到彼得堡,沦为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受到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了从前被他引诱而抛弃了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托尔斯泰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最初的构思是用它作基础,写一个以忏悔为主题的道德教诲小说,题名为 《柯尼的故事》。初稿写成后,作家自己感到很不满意,他在1895年11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刚去散步,忽然明白了我的《复活》写不出来的原因……必须从农民的生活写起,他们是对象,是正面的,而其他的则是阴影,是反面的东西。”在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托尔斯泰经过艰难的探索,不断地修改,扩大和深化了主题,前后共写成六稿,使柯尼的故事与作家所希望揭露的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小说的篇幅也逐步扩展,由中篇而长篇,最后成为一部批判尖锐、内容丰富的社会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官方教会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毫不妥协地揭露了他们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提出了道德完善的问题。作品还反映了作家世界观转变后的思想矛盾,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将要到来时的思想情绪。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