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俄罗斯大地之子-列夫·托尔斯泰评述-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托尔斯泰在棱堡中领悟到,他周围的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比其他人更爱自己的祖国,他们没有任何做作夸耀的神情,而是镇静地为祖国和人民捐躯。
在战斗中,托尔斯泰仔细地观察着,认真地思考着。一方面,他目睹了俄国士兵举世无双的勇敢精神,“每一个军人的心灵都蕴藏着一点能使他成为英雄的高尚的火花。”另一方面,他又痛心疾首地看到军官的腐败、军纪的涣散,人们不相信自己,因循守旧,寄希望于圣尼古拉。他认为,这是俄罗斯人民千百年来的缺点,由于这些缺点,这个在历史上曾经为世界贡献过许多杰出人物的民族落后于人了。俄国如果不彻底改造。就必然会灭亡。
1855年,托尔斯泰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生活写了《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等三篇短篇小说。
在《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乐》中,作家对战争做了现实主义描写。他没有把它描绘成一幅战旗飘舞、军号嘹亮的美丽图画,而是揭示战争实际存在的景象——流血、痛苦和死亡。他引导读者既去注视人们的丰功伟绩,也去关注人们的日常活动。他在作品中写道:“在这张晒得黝黑、颧骨突出的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在每一块肌肉中,在宽宽的肩膀上,在穿着大靴子的厚实的脚上,都显示出构成俄罗斯人力量的主要特点——淳朴和倔强。”
据说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多罗芙娜读了第一篇小说,感动得流下眼泪。皇帝还下令把作品译成法文,并从爱护作者考虑,要把他调离危险地区。
但在第二篇小说中,作家增加了批判成份,斥责战争,指出它是毫无意义的。战争和大自然的美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在一阵残酷的厮杀之后,春日的艳阳同样和煦地发出光采。当撒满露水的草地上堆着数百具尸体的时候,当发出诅咒、极度痛苦的伤员在泥泞里爬行的时候,又大又美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大地。”
托尔斯泰认为,谁也不需要战争,无论是法国人、俄国人,或是土耳其人,都不需要战争。战争给所有的人都带来了苦难和不幸。但是,怎样防止和避免战争,作家没有给予回答。
在《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中,作家展示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惨痛结局。不论俄国士兵怎样英勇顽强地战斗,也不论他们如何壮烈地献出生命,他们都无法制止俄国军队的溃退,塞瓦斯托波尔最终陷落了。作家深为士兵们历经八个月欲血奋战的城市的陷落而痛心疾首。作品把士兵们的英勇顽强与贵族社会的丑恶、军队将领的腐败对照起来写,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沙皇政府对此很不满意,派宪兵监视他。作品送审时受到了书刊检查机关的刁难,许多地方被删改了。这篇小说于1856年1月初发表在《现代人》杂志1月号上,第一次署名为“列·托尔斯泰伯爵,”在杂志的目录上,编辑还特地注明作者早斯中篇小说的署名是“列·尼”。报纸在刊登《现代人》杂志出版消息时,没有列作者的全名,仍和以前一样,只是姓名的缩写字母,因为读者早已在焦急地盼望着署名“列·尼”的作品问世。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柯捷尔卓夫兄弟,特别是弟弟伏洛嘉的形象令人敬佩。伏洛嘉年轻,富于幻想,对于未来充满着信心。他怀着自信和自负的心情奔向塞瓦斯托波尔。当他置身于危城之中,看到一幅完全不是自己所想象的战争图景以后,他心灰意冷了,想从这可怕的死亡地逃走。但是,在隆隆的炮火中,在激烈的厮杀中,人的高尚情操和勇敢精神在他身上迸发出来了。
伏洛嘉的哥哥象英雄一样牺牲了。临死前,他最关心的是俄国军队是否已经收复了原先的阵地。伏洛嘉的死则完全没有被人觉察到,一直等到同伏洛嘉在一起的符兰回过头来才发现:“……在伏洛嘉坚守的地方,有个穿军大衣的人脸朝下趴在那里。”
《现代人》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给予这篇小说高度的评价:“中篇小说是第一流的:精确、独特的观察,对事物和性格实质的深刻洞察,严格的、贯通全篇的真实……按照本意提供塞瓦斯托彼尔最后时日人们的内心感受,通过一个高尚青年未被生活丑恶沾染的天真美好的心灵的三棱镜,把内心的各种体验展现给读者……伏洛嘉·柯捷尔卓夫在俄国文学中必将长久地生存下去,也许,他将伴随着人们对于塞瓦斯托波尔围困战的壮丽、悲惨和严酷岁月的回忆长存。”
总起来说,这三篇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它不仅表现出作家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而且克服了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描写了普通土兵和军官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露了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显示了他善于真实、细致、具体地描绘战争生活场景的才能,开创了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的缺点,是未能具体地揭示这场战争的本质,只是从抽象的人道主义观点和千古不变的道德原则出发,谴责它的“愚蠢”和“可怕”。
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环境,引起托尔斯泰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思考。脱离军职、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越来越成熟。他在日记中写道:“军旅职业并非我的职业,为了使我能完全献身于文学,越早离开军队越好。”
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也坚持说服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假如您能从克里木脱身,那就太好了。您已充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但是,军旅仕途毕竟不是您的事,您的天职是做一个文学家、思想和语言的艺术家……我向您重复一篇:你的武器是笔,而不是军刀,诗神不仅不喜欢无谓的奔波,而且还缠着您不放。”
尽管俄罗斯人民还在为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感到悲伤,但沙皇政府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已引起了全国巨大的社会性热潮。广大农民不愿再处于贵族地主所有制的统治之下,农奴解放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人们都在期待着发生巨大的变革,托尔斯泰怀着这种变革的希望,于1855年11月回到了彼得堡。
在彼得堡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到达彼得堡。这时候,他既是作战有功的军官,又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作家,因此,当他来到彼得堡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涅克拉索夫在给鲍特金的信中说:“列·尼·托来了……一个多么亲切的人,又是多么聪明的人!……他是一位亲切可爱、精力充沛、高尚的青年,是一只鹰……也许是一只鹫。……他不漂亮,但是脸上却流露着愉快的、精力旺盛的表情,同时,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他的目光充满了仁爱,我非常喜欢他。”
彼得堡文学界的精英经常在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家里聚会。在这里,托尔斯泰结识了诗人丘特切夫、迈科夫、波隆斯基,作家冈察洛夫、皮谢姆斯基,剧作家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文学批评家安年科夫、鲍特金。
《现代人》杂志编辑部的热情支持使托尔斯泰精神振奋,他象旋风一般驰骋于彼得堡文学界。有时谈笑风生,兴致勃勃,有时显得胆怯腼腆,有时涉及要害问题,突然变得慷慨激昂,雄辩滔滔,置公认的准则于不顾,使得文雅的彼得堡人士为之惊慌失色。然而,他们都懂得,托尔斯泰想走一条独立自主的路,不走已被人们踏平的路。
当时,《现代人》杂志编辑部正在对文学和文学的发展方向进行热烈的讨论,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使人流出眼泪来。托尔斯泰也参加了讨论,他不同意屠格涅夫和德鲁日宁对莎士比亚及荷马的盲目崇拜,非常倔强地坚持自己对这些作家和文学的看法。他觉得,彼得堡的文学家们以充当人民的导师自诩,其实,作家的任务与其说应当教育人民,不如说应当热爱和帮助人民。由于托尔斯泰的耿直和倔强,屠格涅夫称他为“野蛮人”或“暴躁的野蛮人”。
托尔斯泰之所以暴露出这种性格,不是偶然的,说明他当时还是一个贵族老爷,身上还有根深蒂固的贵族老爷的思想意识。认为自己是高贵的贵族,是威严的军官,对待别的作家常常流露出一种高傲的、蔑视的神态。所以人们说他不象是参加到文艺界来,而象是来看守这些人,甚至可以说象准备把他们押送到监狱中去的样子。
托尔斯泰在彼得堡文学界的晚会上,同时看到了许多口是心非、矫揉造作和对权威顶礼膜拜的现象,听到许多冠冕堂皇的高谈阔论,不久,“聪明”的谈吐和空泛的议论使他厌倦了。他越来越感到孤独,心情郁闷。
不安于现状、不断探索的托尔斯泰对自己在彼得堡文学界所处的被动地位很不满意,他更加感到自己知识上的贫乏,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他想”学习,学习,再学习。”他的身上萌发出一股连他自己也不甚了然的新的激情,他觉得自己需要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新的感受。他开始考虑到国外去作一次旅行,但又担心不被批准,因为他在克里木前线编写过被查禁的士兵歌曲,正受着政府的监视。
1856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的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农奴解放总有一天要实行,“与其从下而上,不如从上而下”,决定要改革农奴制度。沙皇的演说为废除农奴制定下了基调,贵族中的优秀分子开始采取措施解放自己领地上的农奴。
托尔斯泰早就有了解放农奴的意愿,还是1855年8月在克里木的时候,当时他正在构思《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他在日记里写道,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应当是当代一个受过教育的地主的正常生活,“不能同奴隶制并存。”皇帝的演说又重新使他思考这个问题。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带一个制订好的草案到农村去。”
然而事实证明,解放农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6月初,托尔斯泰回到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当天他就召集农民们开会,宣布解放农民的计划,向农民们提出把徭役制改为代役租。为了减轻农民缴纳地租的负担,托尔斯泰把地租的数目规定为相当于邻近农民向其他地主缴纳地租的二分之一,他还一再向农民们说明这种措施的好处。可是农民们对他的这些措施无动于衷,不相信他,他们甚至怀疑老爷在欺骗他们,即使采取了某些让步,也是为了更多地榨取他们的血汗,正象亘古以来老爷们总是剥削他们一样。这样,托尔斯泰第二次接近农民的计划,又就此告吹。
这次解放农民的失败,使托尔斯泰很自然地想起四十年代自己在庄园里改善农民生活状态的尝试,认识到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对立是不可能调和的。于是他就采用这个题材写了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这篇小说把早已构思并在高加索就已经动笔了的 《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的个别章节也溶合进来了。小说的主人公涅赫留朵夫大学还没有毕业,因为关心农民的疾苦,就回到自己的庄园里作解放农奴的尝试,结果没有成功。小说的主题思想归结为:即使地主有各种善良的愿望,但是在农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