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 >

第32部分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32部分

小说: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好,说的还是“存在”,是不是萨特追查的那个
x 呢?先不管它,重要的是“事实”和“原子事实”。后一个词,译者说了,是
受英译影响的通行译法。这很不幸,因为“事实”和“事态”不能混为一谈,也
不必加个“原子”。这且不论,我想提一个意见,一般人读这书可用另一种读法。
数理逻辑部分不能用别的读法,若不学就可以不管,无妨读其中举不胜举的警句
或思想火花。这种读法在专家是不能容忍的;但在普通人,若不这样读而当作课
本去啃,那就失去了可摘下的珠玉,只望光辉而叹气,太可惜了。我提的还是文
学的读法,并不亵读这本庄严的书。例如6。51中说:“疑问只存在于有问题的地
方;只有在有解答的地方才有问题,而这只有在有某种可以说的事情的地方才有。”
他没有用数学语言,所以是模糊语言,也就可以当作文学语言来欣赏和思考,不
限于本身所含的严格哲学意义了。不能说,还能问吗?
    现在说说《心经》。这是供背诵的“经”。两百多字中还有一半是咒语和赞
颂,前半译文也等于用汉字写外文,用的文字仿佛数学符号,单凭本身是无法读
“懂”的,不论怎么“懂”都得讲解。不过我认为也可以谈论,只是先要多少明
白两个词:一是“船若”,前面说过了;一是“空”。其他的音译和意译的词在
任何注本中都有种种解释,这两个词却不能依靠注。全文中并没有“船若”而这
“经”称为“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到彼岸)”的“心”(中心、核心),为
什么?因为全篇讲的只是“空”,“智慧”就在这里,是全部讲“般若”的“经”
的“心”。第一句说:“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以下是著
名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所以这是解说第一句的。世界一切归纳为
五类,各各都是“空”。这“空”可算x。一切是x。有趣的是原文的“空”恰好是
个数学符号的名称,就是“零”。零位记数是印度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经过阿
拉伯人流传世界。这个“零”就是“空”字,是零位,是“虚”,但不是“无”。
《逻辑哲学论》说“事实”、“事态”,说的是有头有尾的“事”而不是单一可
名的“物”。“空”或“零”正是从这有生有灭有聚有散的状态的究极来说的。
什么不是从“零”开始又归结到“零”呢?物可分解,事有生灭,心不常住,所
以都是“空”。“空”不可见,见的是“有”(存在物),所以“色(形相)不
异空……空即是色”了。《心经》说,凭这“般若”,可以“心无呈碍。无呈碍
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是不是萨特憧憬的自由呢?《存在与虚无》
议论了那么多,其中有多少问题是印度古人曾经试图解答的啊。“存在”,连同
“虚无”,以及那“不能谈的事情”,无非是“空”或“零”(零位,不是仅仅
“无”),是那个点(原来的符号),或圈(现在的符号)。这样,三本书的问
题都是追查x ,都可以归结为指示宇宙人生的一堆符号和符号关系。这些符号又
是脱离不了形形色色的语言的(除去那可用数学符号表示的一部分)。汉语中没
有同人家一样表示“存在”的字,如拉丁语的esse,梵语的asti,英语的“to be
or not to be”(哈姆莱特);他们又缺汉语的阴、阳。彼此追查的x 不同。所
以印度哲学还可以和欧洲的通气,而中国的则很难。“语言”不通嘛。我们无法
摆脱语言枷锁。用汉语思想的人不容易抓住那个超时空的“存在”或“空”。这
又用得着维特根斯坦的妙论了,但不限于他所指的逻辑语言。
    那么,试问,我们的文化思想中突出而不逊于别人的是什么呢?前面提到了
史学,在思想上,我想是中国式的美学或艺术哲学。我们本来是艺术的国家。汉
族的文化传统是艺术的。“学”起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艺”中有术、有技、有哲学思想,从彩陶和龟甲文字就开始了。有文艺又有武
艺。哲学书的文章好。史书是文学作品。打仗是高深艺术。皇帝作诗画画。我们
的习惯思维方式是艺术的,不是数学的;是史学的,不是哲学的。二十多年前不
是兴起过一场美学辩论吗?近来不是又兴起了对美学研究的热心吗?偏爱在此。
我们喜欢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我们的文化思想的特色和研究突破口恐怕不
在欧洲式的哲学而在中国式的艺术观。若现在忽略了、错过了,将来恐怕就难以
挽回了。历史是可以重复的,但是不能倒转的。

    (一九八八年)

                    读书得间
    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
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就没有了。
还是要先看字句,不过要不仅看字句,更要看出问题。
    八月九日《北京日报》“广场”摘了《中国文化报》一篇短文。其中说:
“一九八O 年以前……广大群众对待电影……的艺术性是很宽厚的。……‘四人
帮’被粉碎已经整整十年了。……今天,人们对艺术上粗糙的电影……已不可能
具有十年前那种宽厚的态度。”“一九八O 年以前”,“前”到什么时候?过了
一九七六年就是“四人帮”时期了。那时“四人帮”横行,是不是对艺术性宽厚?
再向前溯到哪里?一九八O 年到现在还不到十年。实在不明白。到底是原文如此,
还是摘得不好,还是我的头脑有问题?或许是汉语特色?说一个人“生前”不是
指他“死前”吗?
    这里不过是随手举例,对于那篇文章的大意我还能懂得,并无指责之意,也
不是咬文嚼字。我想这也许就是“读书得间”的小小一“间”吧?古书和今书里,
空白处总可以找出问题来的。不一定是书错,也许是在书以外,总之,读者要发
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不是专挑错。外国有个苏格拉底,中国有个公羊高,
专爱发问题。问来问去,越来越难答。公羊高讲《春秋》,一字一句都要问个明
白,自问自答,好比上课讲解或讨论。当然,为应付考试必须背诵,不能提问题。
    近些年来,从欧洲到美国,可能已波及日本,又在闹什么“解构”主义,也
就是拆散、打破,来读书。走极端的竟成了“意义”的虚无主义者。本世纪从开
始以来,语言学和心理学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深入并扩大了对语言的再认
识。到现在快世纪末了,语言加心理的文史哲的新问题还没有完。吵了近一百年,
越争论问题越多,变化越快。这是全世界交通和信息流通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结
果吧?
    照我的浅薄想法,若讲读书、解书,哪国古书今书合算也没有中国多,中国
学者理应去参加国际对话。要提醒他们,哲学祖师不仅希腊有。他们争论的问题
中国人也懂,也会用他们能懂的行话讲我们古老的哲学新问题。他们讲什么“误
读”是否正常,大讲“书写学”,认识汉字的人正好加入战团,用当代哲学语言
讲讲我们的话。


    (一九八七年)

                       闲话天文
    近年来翻印古书和翻译古书忽然流行,早已超过了《四库全书》时代。可是
讲怎么读古书的还很少。是不是大部头古书只为包装摆起来好看?谁有那么多时
间读古书?赏鉴古董?“博览群书”只怕是属于有电视电脑以前的时代,不属于
现代或者“后现代”了。
    不过有书就会有人读。现在人读古书和一百年以前古人读古书不会一样。现
在人有些想法是古时人不会有的。我想起一个例。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大概是从前研究学问的人必读的。记得开篇第一条
便是“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举了《诗经》的例证。现在人,就说我罢,读
起来就有些看法,是八十多年前离开世界的我的父亲想不到的。我想的是什么?
    顾老前辈是明末清初的人,自命遗民,怀念前朝,自然更多今不如昔的复古
之情。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圣人尧舜治世,是黄金时代。夏朝有治水的大禹,周朝
有演周易八卦的文王和制礼的周公,当然是后代赶不上的。那时人人都知天文,
不分上等下等男人女人,真正是“懿欤休哉”的盛世。但我想,古人没有钟表和
日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东方红,太阳升。”日
出在东方,是早晨,永远光明。日落在西方,是黄昏,接近黑暗。“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是在天上。“人人皆知天文”,会看天象,好像看钟表,
何足为奇?现在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照五十年代统计,全国有六亿人口,个
个都是圣人,尧舜也不稀罕了。人人知道,地球是圆的,向东向西都会回原地。
古人不知道。
    我说这些话当然不是要讲现在人怎么读古书,只是由此想到今天是不是还要
人人知道一点天文。古人说的天文只是天象,抬头就可以望见。现在都市兴起,
处处是高楼大厦,夜间灯火通明照粗如同白昼,再要仰观天象只有去广阔天地才
行。现在说天文也不再是观赏星空,望望银河边上的牛郎织女了。三十年代我在
北京还能够看星空认星座谈天文。过了六十年,不但看不到星空,天文学也起了
大变化。那时我译的《流转的星辰》、《通俗天文学》和因抗战未能出版的《时
空旅行》都大大过时了。那时的天文学家爱丁顿和秦斯讲宇宙膨胀,写通俗天文
学书,我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力求普及深奥的新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现在都
是古典了。我也快成为古人了。科学一定要有新知,否则就成为玩古董。现在人
看古时人读古时书无论如何也不会摆脱现代人眼光,这是不由自主的。现在的天
文学讲大爆炸,讲黑洞,早已脱离古时诗意的广寒宫和北斗七星以及神话的猎户
和仙女了。现在的小学生的课本里都有太阳系、银河系的常识了。还需要提倡
“人人皆知天文”吗?
    不过我仍然认为,至少是读书人,现在也是有点天文常识,看点通俗天文书
为好。从我的微薄经验说,看天象,知宇宙,有助于开拓心胸。这对于观察历史
和人生直到读文学作品,想哲学问题,都有帮助。心中无宇宙,谈人生很难出个
人经历的圈子。有一点现代天文常识才容易更明白:为什么有些大国掌权者不惜
花重金去研究不知多少万万年以前发生而现在光才传到地球的极其遥远的银河外
星系、超新星、黑洞等等。这些枯燥的观察、计算、思考只要有一点前进结果,
从天上理论转到地上实际,就会对原子爆炸、能源危机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最
宏观的宇宙和最微观的粒子多么相似啊!宇宙的细胞不就是粒子吗?怎么看宇宙
和怎么看人生也是互相关联的。有一点宇宙知识和没有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只懂
小学生课本里的那一点点也好。古时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