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艺术史 >

第1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艺术史-第1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内容提要 



     20世纪上半叶,人类艺术进入最辉煌壮丽的时代。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艺 

术对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进行解读,这种理解是独特的,既不是对神的崇 

拜,也不是对英雄的模仿,它使人类的创造力获得了空前的高涨与迸发。本 

书主要从音乐、戏剧、电影、绘画、建筑、摄影等领域,勾勒世界艺术在主 

要国家和民族中的发展轨迹,并对眼花缭乱的艺术流派、五颜六色的艺术 

家,以及让人惊叹不已甚至迷惑不解的艺术作品给以简要的介绍,以期展现 

波澜壮阔的艺术世界。 


… Page 3…

世界现代后期艺术史 


… Page 4…

                                 一、概述 



     承前启后,异变更新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世界艺术发展的突出特征。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五光十色、眼花瞭乱的艺术现象使人应接不暇。 

与19世纪末期相比,20世纪前半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更加个性化、更加独 

特性的发展。这种艺术上主体意识的增强,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演变发展的 

必然结果。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一反过去的哲学传统、重建新的哲学观念,这对文化 

艺术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倾向是客观主义、绝对主义和一元主义,然而,20 

世纪以来,哲学思想的主导倾向与过去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主观主义、相 

对主义和多元主义。即认为客体的属性、状态、样式都同主体的主观状态相 

关,离开人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人对世界的真理认识也 

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于是,强调非理性主义,强调个体主义,反对传统哲学 

把个人看成是社会的工具的整体主义的倾向就成了20世纪哲学上的一场变 

革。 

     在这场哲学变革当中,尼莱是极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提出的“打倒 

偶像”、“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等口号。成为哲学思潮演变发展 

的标志。既然“上帝死了”,我们要“重新估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那么, 

努力发现和创造独特的自我就是必然的了。比如,20世纪以来的绘画被公认 

是个性日益增强的绘画,艺术家强烈地去描绘自己主观的瞬间感受,或者千 

方百计地去创造自己的主题意念,从而反映出复杂的主观主义的审美倾向。 

在摄影艺术领域,进入20世纪以后,艺术流派从来都是展示个性色彩的。 

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以致很 

多摄影艺术流派很难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20世纪前期,也是电影流派 

产生较多的时期。各种流派的兴衰,又使电影艺术的观念不断变化,出现各 

种发展趋势。 

     此外,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前期世界大战使得人类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们普遍感到人的存在的无意义,人的前途 

的虚无缥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些都成 

为人们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可避免地要在文化艺术领 

域内顽强地表现出来。因此,现代派艺术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运动。在强调个 

人存在独特性、主体意识的真实性方面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使艺术家也在 

自我设计中不断地进行超越。这也是各种流派竞相登场,艺术思潮瞬息万变 

的重要原因。当然,复杂多变的艺术现象也正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 

会心理状况的集中反映。比如,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就认为,抽象是高度概括 

的艺术,艺术的使命应该是表现艺术家本人的本能下意识的感受,而不是再 

现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所以,他们提倡用抽象的线、色、点、 


… Page 5…

面等表现“纯精神世界”。绘画上的主体主义则按自己的主观意识重新组合 

分解后的真实形象,追求在平面画中产生的主体效果。为了追求独立的形体 

和主观造型的表现力,他们打破传统绘画只能表现二度空间和只有一个视点 

的观念,创造出同时从许多角度表现物象的画法。艺术上的达达派更是以一 

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文化传统,否定形象的任何思想意 

义,反对一切艺术规律;同时以怪证、抽象、符号式的形象表现不可思议的 

事物,反映出当时人们苦闷徬徨的精神状态。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20世纪以来的艺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也是较 

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比如在戏剧领域,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初期英国戏剧 

的主流,但是在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则占有重要地位。在摄影方面,写实摄 

影作为摄影艺术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流派,始终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可以这样说,艺术上主观主义和多元化的现象,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世 

界艺术发展的主要轮廓。 


… Page 6…

                                 二、音乐 



     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也就是音乐形式和内容追随时代和音乐家创作 

个性而不断发展的历史。 

     进入20世纪以后,音乐艺术的变化空前剧烈。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社 

会历史的原因,也有音乐家个人的原因。本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残酷 

的现实给人们的心灵世界投下了阴影。这种社会存在,必然要被音乐家顽强 

地表现出来。现实告诉音乐家,生活有黑暗和丑恶,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恬 

静浪漫的田园生活,不是内心世界的浪漫幻想,也不是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 

感觉。于是音乐家们就要去表现人类真实的感情世界。另外,进入20世纪 

以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展变化, 

音乐家们必然要去追求新的语言和新的技法。在追求新语言和新的技法的同 

时,音乐家自我意识得到了增长,他们要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表现。这就是现 

代主义音乐诞生的重要原因。 

     现代主义音乐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 

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当然,从历史风格来看,现代音乐特指有特殊风格 

的作品。一般认为,现代音乐出现的征兆是音响的不协和性。 

     作为现代音乐的第一个流派是表现主义音乐。这就是奥地利的新维也纳 

乐派。与之并行的新客观派音乐也是现代主义音乐的一部分。也有人把“新 

客观派音乐”划入“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范畴,因为德国的欣德米特擅于把 

古典的体裁形式和新的音乐语汇结合在一起。 

     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主义音乐也有较大发展,同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 

相比有明显的不同。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更注重民间音乐的特征和与西方现 

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相结合,从而已经成为现代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美国音乐异军突起,不仅民族主义音乐发展迅速,而且实验 

主义音乐也势头较猛,美国已经开始成为西方现代音乐文化的中心。 



                                1。法国音乐 



     20世纪初,印象主义在法国仍占主要地位,但是,以萨蒂和六人团为代 

表的一些法国作曲家却直接、自觉地举起了反印象主义的旗帜。 

     萨蒂(1866—1925)与德彪西是同时代人,并且与德彪西是好朋友。萨 

蒂认为,印象派音乐那种色彩绚丽、繁复、过于精细的语言不能代表未来音 

乐的发展。他认为法国音乐应该朴实简单、自然、明确、平凡。他的创作思 

想影响了法国整整一代作曲家。音乐史家认为,是萨蒂领导法国音乐离开印 

象主义,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音乐新风格的形成。 

     萨蒂的创作思想在他早期的几首钢琴曲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如《萨拉 

班德舞曲》、 《伊姆诺佩迪》、《诺西昂诺舞曲》等。这些作品没有宏大的 


… Page 7…

气势,没有过分的伤感,没有虚饰和多余的东西,清淡、简洁、直接了当。 

但是,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作品,直到20年代他才被广泛地承认。由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人们对音乐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要求。印象主义 

的幻景、浪漫主义的神话,却显得浮夸、造作、不合时宜。而萨蒂作品的清 

新和严谨,使人感到音乐从印象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重新又回到了纯 

朴。 

      《苏格拉底》是萨蒂于1918年写的一部交响剧,是为柏拉图的三个对 

话集谱写的曲子。很多评论家认为这是萨蒂的最重要的作品。作品由四个独 

唱的女高音演员演唱,由室内小乐队伴奏。宁静的气氛和从容自在是这部作 

品的突出特点,在这部作品里,萨蒂追求的不是外在效果。有人认为,《苏 

格拉底》一剧的创作成功,开创了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先河。1919年,他创作 

钢琴曲 《夜曲五首》以后,又提倡“不引人注意,和家具一样普通”的所谓 

 “家具音乐”。 

     萨蒂的创作思想及音乐追求,颇为法国一些青年作曲家所赞赏,他们敬 

仰萨蒂,并把他当作前辈和顾问。在法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影响的 

 “六人团”就是在萨蒂的影响下组成的。 

     1920年1月,法国记者科莱在《喜剧》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俄 

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评论青年人的音乐会,并把他们的六名作 

曲家与俄国五人团作了类比,这就是“六人团”名称的由来。这六位作曲家 

是米约、奥涅格、普朗克、奥里克、迪雷和一位女士泰莱菲雷。“六人团” 

结合的思想基础是对印象主义的反对,但这种思想基础并不牢固,也没有一 

个团体的“纲领”或者同样的风格来作为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人的艺 

术趣味、才能、气质越来越不同,几年之后,便很少再在一起活动。很多年 

以后,米约曾谈到“六人团”的诞生: 

     “评论家科莱选了六个名字,完全是他自己造的,这是因为我们彼此认 

识,是很好的伙伴,并且我们的名字都出现在同一张节目单上。科莱既没有 

考虑到我们完全不同的性格,也没有考虑到我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气质。奥里 

克和普朗克对科克托的思想很兴趣,奥涅格是德国式的浪漫主义者,我呢? 

是属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抒情主义的……科莱的文章有那么广泛的影响,六 

人团的名称就此形成……情况既然这样,我们也就决定演出音乐会,叫 ‘六 

人团音乐会’”。 

     “六人团”除了举行音乐会外,还集体创作过两首作品:《六人钢琴曲 

集》和舞剧《埃菲尔铁塔的婚礼》。 

    在“六人团”之后,法国音乐界还有两个组织,需要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