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权威教程生存手册-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树与树之间或树与立柱之间搭上一根横木。根据风向,在横木与地面之间呈45°角搭上简便构架。用木棍加固成一面边墙(图a),在背风处生火,用板或活动木墙使热量反射到避身棚里(图b),可以保暖。
1、2 在热带地区搭建庇身棚
身处热带雨林之中,地下常很潮湿,而且很可能会有各种昆虫、吸血虫或其他令人讨厌的虫类使劲往身上爬,这时你最好搭建高出地面的躺床。相应地,你也许愿意把庇身棚建得更高一些。
海拔太高的地区夜晚也会较冷,此时保持干燥爽洁比防风更重要。大篷棕榈、香蕉树或其他大型叶片可用来遮盖棚顶或墙壁,效果很好。
1、2、1 叶片
Atap 即所谓“耐心藤”等一会才能用的藤。尽管叶前端有倒刺,给利用时增加了难度,它的作用仍很大。具图a结构的植物复叶越大越理想,单叶片宽度越大越好用。
在复叶尖端沿叶脉切开小口,由此把叶片撕成两半(b)。注意:如果从叶片后部切口,很可能无法撕至叶前端。
半片叶子层层交叠,固定在支架上,用作棚顶时可以叠得密一些,用作护墙时可相对稀疏一些(c)。如果感觉效果还不理想,可以将复叶编织后再用。
另一种方法不把复叶分开,直接将叶片沿脉中线对折后编织(d)。从一端开始,止于另一端如果经过练习,这并不难完成。
叶缘三浅裂叶片
如果找不到叶缘三浅裂叶片,也可人为加以切割(图e)。这种叶片不需任何固定即可搭在支架上(图f)。
大型叶片
可以如图g所示直接跨棍编织。这样只需较少的大型叶片就可搭好庇身棚的棚顶及四壁。
长而宽的叶片
可以用藤条穿过,直接固定于棍上(图h)。
棕榈叶及其他长柄叶
可将长叶柄绕过棍后压住另一叶片的叶柄,自身游离端也被类似结构固定(图i)。注意使叶片交叉重叠,以遮住空隙。
1、2、2 竹子
竹子是具有细长直茎的木质化草本植物。作为建筑材料,竹子有着广泛用途,例如作为支撑材料,制作地板、房顶和竹墙等。
一种原产亚洲的竹类高可达30米,直径30厘米。印度与中国都盛产竹子。竹类通常生长于平原和山坡上的潮湿地带。非洲和澳洲也有原始种竹类,美国南部地区也有两种分布。
将竹杆竖直劈成两半,打通竹节,安置在棚顶上,雨天里可以收集雨水,也可用作导水槽。劈开的竹片也可相互锁定,形成很有效的防水系统。
将竹片剖成长条展平,可用作平坦的墙壁、地板及物品架等。竹节上每隔1、25厘米处垂直节面剖一刀,展平成竹片,可作很好的建筑材料。
警告:砍伐竹类时要小心。作为丛生种,许多竹杆常互相纠缠在一起,被弯曲绷紧的竹杆会产生相当大的张力。如果贸然砍伐,可能会引起竹杆爆裂,露出锋利尖锐的断面。
竹类裂断面有着与刮胡刀同样锋利的刃口,千万要小心。竹杆底部外苞叶上有蜇人的绒毛,会严重蜇伤皮肤。
1、3 在北极地区搭建庇身棚
天然的凹坑或洞穴在极地地区可以成为简易的庇身所。如果携带有露营装备,你可以搭好帐篷,在周围堆上尽可能多的松软积雪来加强保暖效果。严寒气候下,很难用坚实的雪块作材料,因为你首先要有切割雪块的工具,或把雪块垒成适当的形状。铁锨与雪锯在极地探险中是必备的工具。
雪坑和岩坑很易辨认。如果被大雪掩盖,针叶林中、树木枝条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么容易辨别了。中等体型的树木树干四周可能会有空隙(图a),某棵大树的某个枝条下也可能有个坑洞(图b)。在背风处的枝条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确认是否有坑洞。
松软的雪团也可用来组建防风墙。用工具把雪团切成条块,垒在一起就可以了(图c)。这是最省力的方法之一。
将塑料布或雨披的下端用雪块压稳在地面上,上端压在搭好的雪墙上,周围用雪块封住,就可形成庇身棚了。
制作雪块
雪锯、铁锹和小刀是切割紧密冻合的雪块必不可少的工具。雪块强度若能轻松支撑成人体重,而且也能被尖锐之物刺穿,就比较理想了。
体积为45×50立方厘米,厚度为10~20厘米的雪块搬运方便,并且可以提供很好的隔热效果,同时允许部分光线透过。
1、3、1 雪沟
因地制宜地利用雪沟搭建庇身棚,要比在平地上全用雪块垒建快得多。不过它只能供单人短期使用,例如在行进途中。
在雪地上标出睡袋的大小(含头部位置),沿标线向下挖出约60厘米深的沟,沟边上部切出15×15平方厘米的雪块,在切出位置上放置雪块(图a),沟两边雪块相互依靠支撑,形成顶篷。
装备及其他物品放在沟下面,睡袋靠物品支撑,不直接与雪地接触。
迎风的沟口要用雪块填实。背风沟口安置可移动雪块,方便进出(图b),或将出口封住,再在雪下挖一通道作为出入口(图c)。若所在地点在缓坡上,冷空气很难进入庇身棚,棚内会更暖和。
1、3、2 雪洞
先在雪地上挖开孔,里面扩展成一个舒适的雪洞。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道理,雪洞内分成三层:上一层生火,中央层睡觉和放置用具,下一层仅容纳冷空气。顶篷上开口,可便于通风,让篝火散发的烟雾能散出去。
用可移动的雪块堵住洞口,作门。为了防止冻融,雪块与洞口不必吻合太好。雪块位置也应尽量与洞内接近,这样即便冻合,也易于分开。
洞内表面可以修得光滑一些,这样即便有冷凝水形成,也会随壁滑下,而不会滴落下来弄湿装备。洞内沿外周应开凿水沟以便及时排走水分。
1、3、3 雪房
依格鲁爱斯基摩人的圆顶屋
搭建一座“依格鲁”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居住效果很好。数百年来,爱斯基摩人一直生活在雪房中,这足以证明这一点。首先要挖好进出口通道,至少得能让人爬进去,出口还必须位于背风处。
在地面上划出直径4米的圆,开始建房前踩实圆内的雪,在圆的外周摆上一圈雪块,这时即可开始修建如同图的坑道式进出口,或进一步建成图样式的进出口。在第一圈雪块上再加一层雪块,其中心对应着下层雪块间的缝隙,如此相互交错,一层层叠加,直至形成半圆形顶。在靠近底部和顶部的上下两端各钻一个通风孔。底部通风孔不能过低,以防积雪堆积,把通风孔堵住。通风孔也应背风而建。用雪堵住雪块间的裂隙。雪房内壁要打磨光滑,防止凝结水直接滴落。
螺旋式建房法
先摆好底层一圈雪块,雪块上表面为螺旋式升高。第一圈雪块的形状也应是向内向下倾斜。第一圈雪块建得很好,再摆放上一层雪块就会相当平稳,这样一层层摆上去,每一层都向内倾斜,也许直到最后几块才会需要额外的支撑。
第一圈雪块上表面修平会对下步垒加很有利。上表面也应缓缓向中央倾斜。
最后一块雪块必须削得恰到好处,这对于“依格鲁”整体稳定很重要。假如最后一块空间太小,可以留作通风口。
“依格鲁”房内布置
休息睡眠处要高出地面,既可垫高睡觉之地,也可挖低周围地面。较低处冷空气较多,可以贮存食物及用品。
地面上挖一坑道作为进出口。如果一天没完工,出口也还没挖,可从圆房尚未封闭的顶部爬出来。
搭建一座庇身棚
庇身棚的类型取决于某种材料是否易得、身边拥有何类工具及搭建的目的与用途(防风、保暖、避雨雪,还是防蚊虫等等)。
你准备在此地呆多久?行进途中,雪洞及天然洞穴就很不错,不必搭建永久性庇身棚。
避身棚的大小取决于露营人数的多少。
搭建庇身棚需要时间和精力,这是值得投入的。但要劳逸结合,防止过累流汗。
所有庇身所都必须经常通风,以防一氧化碳累积,同时也可赶走湿气。因此需要两个通风孔,一个接近顶端,一个接近底部。如果庇身所是由雪块垒成的,应经常检查通风孔是否被冰雪堵住。
要经常清扫出入口坑道内的积雪,以防堵塞。
避身棚越小,相对就越暖和。不过棚内气温还是较低的,必须能很快适应。
伞形雪房
如果船只搁浅于北极冰海之中,冰岸上又无足够雪块可供建造“依格鲁”,这时伞形雪房是适宜的选择。建筑材料仍是雪块,还有在大块冰相互挤压时在其边缘形成的大小适当的冰块。
在冰面上划个圆圈,边缘处垒起一米高的墙,要留有缺口以供出入因为在冰上无法如同在雪地那样从地面上掏洞了。圆中心部位可以挖低一些,以容纳冷空气。
在圆心处可用雪块、冰块立起直柱,比四周墙高1~1、5米。将降落伞或雨披盖在柱子与墙上,用冰块压紧固定。
注意事项
□这类雪房的伞形屋顶上容易积雪,所以应该经常清除,否则积雪的重量会破坏庇身所的结构。
□生火时,首先要保证通风良好。地点应靠近房外侧,而不是靠近柱子的中央部位,这样可以确保房子的安全。
将降落伞的牵引绳系在较远处的冰块上。或在冰上打孔,绳子穿孔后系牢。
无论外界温度多低,雪房的室温不会低于零下10℃,只需点上一支蜡烛,就可使室温升高4℃。爱斯基摩人传统的取暖方法是点燃浸在一碗油脂里的灯芯。在体积大的庇身棚里,用木材取火会使室温升高。没有木材时也可用其他燃料或油料替代。
生活在雪屋中
储备足够的木材或液体燃料,以备天气不好时使用。
进入帐篷前应掸去鞋帽及衣物上的雪花,别把它们带入帐篷。
进出口处应有明显标记,易于找到。
雪屋内应存有铁锹和其他工具,以备必要时进行自救(把自己从屋中挖出来)。
在房内滴水处抹上一把雪,可以使滴水停止。
尽可能放松自己以保持体能。
集体居住的人们应该分工协作,比如有人负责烧火,有人负责检查通风孔、收集燃料、打猎、准备食物等等。
要记住,在寒冷条件下,你需要更多的食物。
1、4 长期庇身所
由于路途遥远、气候不好、缺少装备或身体状况欠佳等原因,你放弃继续探寻出路或者由于继续前行过于危险的时候,你都应该搭建能较长期居留、安全舒适的长期庇身所。尽可能选择使自己方便的地方。在这里,你应尽可能发送信号,引来救援人员,并且要重新装备自己,使得有朝一日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寒冷季节里,首先需要的是能保持温暖的小环境。长期庇身棚应能应付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昼夜间的温差。
1、4、1 山洞作为庇身所
即便很窄很浅的洞穴,也可能成为很好的临时避难所。大山洞可改造成舒适可靠的家。地球上有许多地方的人们还是愿意生活在山洞里。有的山洞具有所有现代居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