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
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而斗争》)
前一则例子是用小规模争斗怎样达到最佳效果的事理,引出并说明大规模战
争中如何才能取得关键性胜利的道理,例二是用做文章引出并说明当时进行
的民主革命的意义。
毛泽东运用的引喻颇多,诸如用过河一定要解决“桥”与“船”的问题,
引出和解释要重视工作方法的道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用剧有“序幕”和“高潮”的道理,引出说明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程
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道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
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用长江虽大,但并不可怕的道理引出并说明美
帝国主义也“没啥”的道理(宫强《毛主席三次渡长江》),等等,都属于
引喻法的运用。
关于喻体居中,前后皆为本体者,例如:
要学习,不要骄傲,不能看不起人。鹅蛋看不起鸡蛋,黑色金属看不
起稀有金属,这种看不起人的态度是不科学的。(《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
想》)
这段话中间,“鹅蛋看不起鸡蛋”和“黑色金属看不起稀有金属”是两组并
列的喻体,其两处本体都是“看不起人”,一处在喻体之前,一处在喻体之
后。
毛泽东常常把喻体居中的比喻法运用到文章和讲话的较大层次或段落中
去,例如,《愚公移山》中的一段文字,开头的文字说,党的“七大”闭幕,
全党全国人民要有必胜的信心,这是本体,中间部分叙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
这是用典故作喻体;最后又说我党早已下定决心挖掉“帝”、“封”两座大
山,只要坚持,也会成功,这又是本体。这种讽喻的好处是,喻体把前后两
个本体(其实质是一致的)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体,逻辑性强,说服力
大。
从上面的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讽喻法重在说理,故其文字量偏
大。因此,毛泽东常常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喻证法。它可以化
故事、典故(含寓言、神话)等为喻体。除了上面提到的“愚公移山”以外,
像《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的“黔驴之技”,《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农
夫与蛇”等,就都是讽喻法中的喻体,其比喻效果都是相当理想的。
⑤反喻法
所谓反喻法,就是在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相比,在性质上或作用上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毛泽东运用反喻法的时候也不少。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中的“革命(本体)不是请客吃饭”(“请客吃饭”是喻体);《整
顿党的作风》中的“这些作风(指不正的学风、党风和文风,是本体)不正,
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北风”是喻体)那样”;《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的“共产党员和蒋介石(本体)都不是神仙(喻
体)”等,这些比喻中,其本体与喻体都是不同或相反的,因此它们都属于
反喻。从这些反喻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明喻或隐喻的特殊形式。因为它们
之间的喻词都是“不是”或“不像”。这种情况的比喻,也包括对比的因素。
⑥强喻法
强喻法是本体在程度或作用上超过或不及喻体的一种比喻法。它也可以
视为明喻或隐喻的特殊形式,并且也包含有对比的因素。例如,1957 年毛泽
东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赫鲁晓夫这朵花
比我好看”(引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这句话中“赫鲁晓夫这朵
花”本身是同位词组比喻,而在整句话中,它是喻体,“我”是本体,这是
喻体超过了本体的强喻。
由于反喻法和强喻法同时都包含有对比的因素,所以运用它们往往可以
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例如,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党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讽
刺教条主义的时候说:
说句不客气的话,(教条主义)实在比屎还没有用。我们看,狗屎可以
肥田,人屎可以喂狗。教条呢?既不能肥田,又不能喂狗。有什么用处呢?
说教条主义不如屎,这是运用了强喻法,(喻体超过了本体)其中有教条主
义与“屎”(包括“狗屎”和“人屎”)的对比,实在风趣;如果不用强喻,
而说“教条主义好像屎”,虽然也较为形象,但其作用和风趣性就要差得多。
2。比喻法的灵活运用
灵活多变地运用上述各种比喻法,也可以说是毛泽东运用比喻法的一个
具体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有一本多喻,多本一喻;有时多
种比喻合用,有时结合其他各种技巧运用;有时两面同时设喻,有时总分设
喻;有时将喻体引申,有时将喻体与本体融为一体,等等。
①一本多喻
毛泽东运用比喻法,有时本体只有一个,喻体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
种情况,就是一本多喻。例如,他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这个本体同时比喻
为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两个喻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把“国民党特务机关”这个本体同时比喻为“谣言之大本营”和“奸邪之制
造所”(《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它们都是一本两喻法。
在毛泽东的语言中一本三喻的情况也不少。例如:
。。很多人的调查方法是错误的。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
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反对
本本主义》)
本体只有一个,即“调查的结果”,喻体却有三个:“狗肉账”、“新奇故
事”、“山顶看城郭”。其他诸如把“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一个本体
比喻为“航船”、“朝日”和“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敌
人不打不倒”这一个本体比喻为“扫帚不到灰尘不跑”、“钟不敲不响”和
“桌子不搬不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把长征的
意义这一个本体比喻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等,都是一本三喻。
②多本一喻
这是用同一种喻体来比喻两个以上的本体的情况。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
况:一,在同一处比喻中用同一个喻体来比喻多个本体;二,在不同的文章
和讲话中用同一个喻体去比喻多个本体。
先说第一种具体情况。1958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九年来,美国侵占了我国的台湾,黎巴嫩;它先后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几
百个军事基地”。因此——
中国领土台湾、黎巴嫩以及所有美国在外国的军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
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
这里,“台湾、黎巴嫩以及所有美国在外国的军事基地”,都是本体,有“几
百个”,而喻体只有一个——“绞索”。
又如,毛泽东在1956 年11 月15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
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苏联“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
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
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这里的“列
宁”和“斯大林”是两个本体,而“两把刀子”都是刀,属于一个喻体,所
以这可视为两体一喻。
再说多体一喻的第二种情况,即在不同的文章和讲话中用同一个喻体去
比喻不同的多个本体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很普遍。例如,毛泽东在《组织
起来》中把官僚主义和军阀主义都比喻为“灰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
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把“敌人”也比喻为“灰尘”,在《论联合政府》中,
又把缺点和错误比喻为“灰尘”。可见毛泽东很习惯于拿“灰尘”作为喻体
进行比喻。笔者还发现,毛泽东也很喜欢拿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作为喻体,
在不同的文章和讲话中,至少对八个不同的本体作过比喻,我们不妨选几例
列在下面:
例一,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鼓励人们说,要用“上天
入地、变化多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那样的本领,“去推翻反动统治和整个
旧社会”(据杨德志《我见到的毛泽东同志》);
例二,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精兵简政以后的革命队伍要像孙
行者巧妙战败铁扇公主那样战败敌人;
例三,在《论持久战》中用“几个新式孙悟空”比喻德、意、日三个“法
西斯侵略主义者”;
例四,《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用
“兴妖作怪的孙行者”比喻一切国民党反动派。
这四则例子中的喻体,虽然有些变化,但都是以孙悟空为主,基本上属
于向一个喻体:至于本体却不相同。当然,那四个喻体,有的作为正面的形
象出现(前两例),有的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后两例)。由此可见,毛泽东
运用比喻法是何等灵活。
③多种比喻法合用
由于毛泽东所运用的比喻法很多,故其各种比喻法结合运用的情况就很
复杂,其中有:
明喻和隐喻合用;
明喻和讽喻(引喻)合用;
借喻和引喻合用;
隐喻和引喻合用;
引喻、明喻和隐喻合用;
偏正词组、同位词组比喻和隐喻合用;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一看其中某些具体情况。
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
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
“左右手”是隐喻,“独臂将军”是明喻,所以这是隐喻和明喻合用。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
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
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
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新民主主
义论》)
“如同。。一样”,这是明喻,但是整个喻体是一个消化过程,说的是一个
完整的事理,并用这个事理去说明“全盘西化”的主张是错误的这个事理,
这又是讽喻。所以这段话,是明喻和讽喻(引喻)的合用。
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
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
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
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开头一句“弹钢琴”是借喻;其后用如何弹好钢琴、产生好的音乐的事理来
说明如何开展好中心工作和其他方面工作的事理,又是讽喻。所以这段话是
借喻和讽喻(引喻)的合用。
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同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
了多少他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
医生只顾开药方,不管病人死活是隐喻(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喻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