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妙趣横生。
借代法与比喻法合用。毛泽东运用借代法与其他各种技巧合用中,最多、
最普遍的是与比喻法的合用。比如,他评价鲁迅:
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
去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在陕北公
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里的“笔”指代用笔写的文章,显然是现象(工具)借代,两个“鬼脸”
是同位词组比喻,“高等画家”是隐喻。鲁迅这个“高等画家”善于画“鬼
脸”,毛泽东用借代法和比喻法刻画出了鲁迅的战斗者的形象。
像这种把借代法与比喻法合用的情况,随处可见:
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
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
的胜利。(《论持久战》)
这里的“眼睛”和“耳朵”分别指代观察和听觉方面的能力,而“瞎子”和
“聋子”则都是隐喻。这是借代法与隐喻法的合用。又如:
我在延安就跟一个美国人讲过,你美国一百年不承认我们这个政府,一
百零一年你还不承认,我就不信。总有一天,美国要跟我们建交。那时美国
人跑进中国来一看,就会感到后悔无及。因为中国这个地方变了,房子打扫
干净了,“四害”也除了,他们再找不到多少朋友了,散布一点细菌也没有
多大作用了。(《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这段话说得也很有趣,主要原因也是既有借代,又有比喻:“房子打扫”指
代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清理、改造,“四害”则是比喻阶
级敌人,也就是美帝国主义的“朋友”。
有时毛泽东把借代、摹状和比喻三种基本技巧结合起来运用,其效果更
为理想。例如:
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挑树,树上结了桃
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
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
他说,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
摘。我们在报上驳了他。我们说,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
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抗日战争胜利
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这段话,从总体上看是讽喻,是用谁种桃树谁浇水就应该由谁摘桃子的常识,
来阐述谁积极抗战谁就应该获得抗战胜利后的利益这个道理;然而,其中还
有其他比喻,以及借代和摹状。在讲述常理时用“比如”,这是明喻;“这
桃子是胜利果实”、“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这是隐喻;“胜利的果实”
是偏正词组比喻;“挑水”、“浇水”均为借喻;“结了桃子”后面的“这
桃子”、“此桃子”,以及“蹲在山上”的“山上”都是借代(“山”指代
峨眉山和大后方);“蹲”、“把手伸得老长老长”,以及对蒋介石言语的
仿拟,均属于形象摹状。由于这段活把借代、比喻、摹状三种技巧揉合到一
起运用,所以产生了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
③代体引申及其他
毛泽东运用比喻法时,能对喻体引申,有一本多喻和一喻多本的情况;
毛泽东运用借代法时,也能对代体引申,也有一本多代和一代多本的情况。
代体引申。在抗日战争时期,敌机轰炸毛泽东等人驻地,一位首长请他
赶快躲避,毛泽东却说:
不要紧,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引王永盛、张伟编《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这里的“钢铁”指代炸弹(用制成品的原料借代制成品;前文提到用“铁”
指代“大炮”,用法相同)。一般人能够这样说,已属够风趣的了,但毛泽
东又从“钢铁”引申出“打几把锄头开荒”的事来。这种代体引申实在令人
捧腹,也可以从中看出毛泽东具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本多代和一代多本。前文提到的,对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这
一个本体,毛泽东同时用列宁和斯大林两个人物作代体;这种理论和实践的
次要部分,也是一个本体,他也用“列宁的脚”和“列宁的两只手”两个代
体借代;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各项具体工作的成绩这一个本体,毛泽东也用
“羊肉”、”南京板鸭”和“云南火腿”三个代体借代,这些情况,都属于
一本多代的具体情况。这些情况,我们已经熟悉,不再多作介绍。
关于一代多本的情况,毛泽东很喜欢利用“睡觉”、“吃饭”这样的同
一生活现象,去指代不同的本体。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
。。如果他们(指国民党顽固派——引者)现在又想“剿共”,那也有
他们的自由。因为他们吃了自己的饭,又睡足了觉,他们要“剿”,那也只
好随他们的便。(《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例二:
首先是还有反革命。有人说,已经没有了,天下太平了,可以把枕头塞
得高高地睡觉了。这是不合事实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上面两个例子中都有关于睡觉的事,它们都是代体,但例一中的“吃了自己
的饭,又睡足了觉”是指代生活优裕、自由自在又无事可做,例二中的“把
枕头塞得高高地睡觉”则是指代放松警惕,可见这两段话中,本体不同,而
代体则基本上是一个。这属于一代多本的情况。
五夸张法的运用
毛泽东运用夸张法不是很多,但在种类上也较为齐全,用法上也很灵活。
1。运用夸张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的夸张法有增大性夸张和减缩性夸张两种。
①增大性夸张
毛泽东在1957 年批评前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时说:
。。这些人利令智昏,对他们的办法,最好是臭骂一顿。什么叫利呢?
无非是五千万吨钢,四亿吨煤,八千万吨石油。这算什么?这叫不算数。看
见这么一点东西,就居然胀满了一脑壳,这叫什么共产党员,什么马克思主
义者!我说再加十倍,加一百倍,也不算数。你无非是在地球上挖了那么一
点东西,变成钢材,做成汽车飞机之类,这有什么了不起!(《在省市自治
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看见这么一点东西,就居然胀满了一脑壳”,“再加十倍,再加一百倍”,
这都是增大性夸张。那意思是说,你苏联现在的力量仅在军事上强大,没有
什么了不起,不应该自封为“老子党”,即使将来比现在更强大,也没有什
么了不起,也不应该搞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运用增大性夸张加强了批评的
力量。
毛泽东运用增大性夸张时,习惯于使用“一万”、“一千”之类的字样。
例如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讲到农民协会所做的“政治教育”
作用时说,“开一万个法政学校”也不能像农民协会那样,在极短的时间内
“普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之中,这“一万个”就是增大性夸
张。毛泽东使用“一万年”作增大性夸张的时候更多。在《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中,他用“一万年”之类的字眼,至少有10 处之多。例如,他说王麻子、
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法庭一万年都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的讲话》),“一万年以后”还会有主观主义,“一万年以后,先进的东西
开始也还是要挨骂的”(《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
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等等,其中
都有“一万年”的字样。有时,还有“一万万年”的字样出现:
主观主义永远都会有,一万年,一万万年,只要人类不毁灭,总是有的。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确很喜欢“一万年”、“一万万年”,这与他善于坚持
辩证发展地看问题有密切关系。
②减缩性夸张
毛泽东在讲抗日游击战争在敌后的作用时说,东三省的游击队“多打死
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箝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
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49 年毛泽东
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时说,共产党“一切善良的愿望”并没有改变国民党反动
派“阶级本性的一分一厘一毫一丝”(《将革命进行到底》)。其中的“一
个敌兵”、“一个敌弹”和“一分一厘一毫一丝”,都属于减缩性夸张。
2。夸张法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运用夸张法,有时很奇特,不易弄清到底是用的什么夸张法。他
在1973 年11 月12 日接见基辛格,当谈到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
时,他讲了三段话,其中第一段话是:“我曾经说过这场斗争要进行一万年。
现在看在他亲自来找我的面上,我愿意减少一千年。”(笑声)“你们看我
多大方。一让步就是一千年。”(1969 年苏联总理柯西金未经我国邀请,途
经北京机场与毛泽东会晤时,要求停止两党公开争论),第二段话是:“后
来又有一次,(一位罗马尼亚官员)也来为苏联说情。这次我又让步,再减
少一千年。”(笑声)第三段话是:“第五次,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也
来了——这是两年以前的事。他又提出这个问题。我说:这次无论你怎么说,
我都不能再让步了。”(据基辛格《动乱年代》)。这第一段话中的“一万
年”,属于明显的增大性夸张;而前两段话中的“减少一千年”是不是夸张?
如果是夸张吧,是增大性夸张,还是减缩性夸张呢?这就需要进行分析。细
想起来,这“一千年”恐怕还是减缩性夸张。因为“减少一千年”,也仅仅
减少十分之一,对于一万年来说,仍然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从表面上看,
这一千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就给人一种错觉,所以,这个减缩性夸张用
得十分巧妙;他说“减少一千年”是“多大方”,实际上是“很小气”。
然而,运用夸张法的灵活性,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把它与其他各种技巧合
用上面。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说,有“余钱剩米”的“小资产
阶级”,“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垂着
涎水”,并且那“涎水”有“一尺长”,这显然既是摹状,又是夸张。这是
夸张法与摹状法合用。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
文。
“捧得一万丈高”和“贬到地下九千丈”,都是夸张,但同时二者又属于鲜
明的对比。这是夸张法与对比法合用。
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毛泽东说国民党反动派是“一伙满身鲜血的
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其中“刽子手”是比喻,而“满身鲜血”和“杀人
不眨眼”,则既是摹状,又是夸张。这是夸张与摹状和比喻三种技巧合用。
1956 年毛泽东批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