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 >

第8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第8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间舞蹈比较有名、影响较大的有“龙舞”、“狮子舞”、“秧歌”、“绸 

舞”、“跳春牛”、“彩球舞”、“二人台”、“灯舞”、“高跷”,“跑 

旱船”、“腰鼓舞”等。 

      (2)戏曲舞蹈 

     戏曲舞蹈是中国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代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 

国戏曲,对古代舞蹈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在中国戏曲当中出现的戏曲舞蹈, 

有的是被程式化了;有的保留了完整的舞段;有的则被彻底改造。戏曲舞蹈 

作为戏曲表演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戏曲艺术的进步,舞蹈的技巧、特 

别是在刻划人物的表演方面获得了提高和发展。 

     20世纪初,齐如山的《国剧身段谱》是戏曲舞蹈规范性的一部著作。书 

中记载了袖谱、手谱、足谱、腿谱等200多种身段的规范,是中国舞蹈史上 

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齐如山 (1875—1962年)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西欧,涉猎外国戏剧。 

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1912年在北京经常对梅兰芳所表演的身段提供修改 

意见,对京剧改良进行了尝试。《国剧身段谱》是他的一部较为著名的论著, 

原载1932年《戏剧丛刊》第二、三期,后有单行本。 

      (3)李伯钊对中国舞蹈的贡献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后,舞蹈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习惯上把“五四”运动以后的舞蹈称为“新 

舞蹈”,这标志着舞蹈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舞台艺术的开始。在追求新思 

想、新文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外国舞蹈文化也进一步传入中国。20年代中 

期,一批中国革命家赴苏学习,回国后把苏联十月革命后的舞蹈带回中国, 

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传播苏联舞蹈的代表人物是李伯 

钊。 

     李伯钊 (1911—1985年)首先是戏剧家和作家。1928年毕业于莫斯科 

中山大学,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央 

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李伯钊不仅在戏剧和写作上成绩卓绝,而且 

在繁荣中国舞蹈事业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在她的倡导和传习下,苏联舞蹈《乌 

克兰舞》、《高加索舞》、《水兵舞》、《国际歌舞》等在革命根据地广为 

流传,不仅如此,还借鉴苏联的经验,结合现实,创造了一批表现中国工农 

兵生活的新舞蹈,如《工人舞》、《农民舞》、《青年舞》、《陆海空军舞》 


… Page 30…

等。 

     在国民党统治区,西方的舞蹈如 《土风舞》、《形意舞》、《体操舞》 

等,也曾在中国大城市一些学校中流传。 

     外国舞蹈文化的传入,必然引起中国舞蹈的革新。 

      (4)新舞蹈的开创者——吴晓邦和戴爱莲 

     ①吴晓邦 (1906—— )被公认为中国新舞蹈的开创者。他于1929年到 

1936年期间先后3次赴日本,向日本舞蹈家学习,并研究现代舞蹈家邓肯和 

雅格曼等人的舞蹈理论。 

     1932年,他在上海创办了晓邦舞蹈学校,1935年又创办了晓邦舞蹈研 

究所,开始了新舞蹈艺术的创作和教学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创作了舞 

蹈 《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之歌》,以舞蹈形象抒发了抗战激情。 

     1943年,吴晓邦在广东曲江地区的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了舞蹈系,成 

为中国最早的正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 

     吴晓邦主张舞蹈应当表现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 

他在广东曲江地区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时,创作的 《丑表功》,分《献媚》、 

 《取宠》、《得意忘形》、《败落》四个段落,舞蹈采用戏谑式的乐曲和面 

具,尖锐地揭露和鞭鞑了汉奸卖国贼的行径。另一舞蹈《饥火》,则通过感 

情色彩的变幻和动作线条的波动,蕴含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主 

题。 

     1945年6月,吴晓邦到达延安。此后,在解放区各地开展新舞蹈活动直 

至全国解放。 

     吴晓邦还是一位舞蹈理论家和有影响的舞蹈教育家,主要著作有《新舞 

蹈艺术概论》、 《舞蹈新论》、《舞论》等,并且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培养了 

大批人才。 

     师从吴晓邦学习舞蹈的人很多,梁伦是其中的优秀者之一。 

     梁伦(1921— )1942年向吴晓邦学习舞蹈。1944年,创作了双人舞 

 《渔光曲》和《芦沟桥问答》,从此开始了舞蹈创作生涯。1946年,曾与人 

联合组织中华舞蹈研究会,举办舞蹈训练班,与此同时,向广大观众介绍少 

数民族舞蹈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梁伦先后创作了十多部舞剧和舞蹈,其中舞剧《牛郎 

织女》、《闹花灯》、《星火燎原》和《珍珠》等,分别在省或全国获奖。 

除此之外,他还撰写过不少舞蹈理论方面的文章,为丰富中国的舞蹈理论作 

了有意义的工作。 

     ②戴爱莲也是被公认的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人之一。 

     戴爱莲 (1916— )祖籍广东新会县,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 

多巴哥。5岁开始学习舞蹈,10岁进入当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4岁赴伦敦, 

在著名舞蹈家多材的芭蕾工作室和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后又随芭蕾大师克 

拉斯克学习。 


… Page 31…

    戴爱莲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到现代舞感情自由奔放,不受束缚,但是缺 

少系统的技术;而古典芭蕾虽有系统的技术,可是缺乏表现力。于是,她大 

胆地提出两者互为补充的见解,这在芭蕾和现代舞之间门户之见很深的当 

时,竟遭到了被开除的结局。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学习现代舞的决心。1939 

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在校期间, 

她学习了著名舞蹈理论家拉班有关情感的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 

理论及舞谱等,为她以后的舞蹈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爱莲回到祖国创作了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舞 

蹈 《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东江》和《思乡曲》等,不仅 

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又促进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除此以 

外,她还从事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集、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创作了《瑶 

人之鼓》;改编了舞蹈《老背少》。她看了延安文艺工作者演出的新秧歌剧 

后,创作了歌舞《朱大嫂送鸡蛋》。她还创作了藏族舞蹈《春游》和《甘孜 

古舞》、苗族舞蹈《苗家月》、维吾尔族舞蹈《青春舞曲》和《马车夫之歌》 

等,为民族舞蹈的普及和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5)少数民族的优秀舞蹈家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舞蹈家,如康巴尔汗·艾 

买提、贾作光、赵德贤等,他们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①康巴尔汗·艾买提(1922年— )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噶尔 

一个民间歌舞艺人家庭。1927年,全家投亲到苏联,1935年考入乌兹别克 

斯坦芭蕾舞学校,1939年考入莫斯科音乐舞蹈艺术学校,主要学习乌克兰民 

间舞、俄罗斯古典舞和民间舞以及阿塞拜疆的舞蹈。 

     1942年,康巴尔汗回到祖国,随新疆歌舞团在各地演出,被称为“新疆 

之花”。她表演的 《打鼓舞》、《盘子舞》、《林帕黛》等舞蹈受到赞扬, 

并被拍入影片《各民族大团结万岁》之中。 

    康巴尔汗善于从音乐中捕捉舞蹈形象。她的每一个舞姿,都能表达出一 

种感情的语言。她的舞蹈风格端庄高雅、潇洒俊逸、轻盈流畅,给人一种和 

谐的美的享受。 

    ②贾作光 (1923— )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自幼喜爱舞蹈。15 

岁时考入伪满州映画协会,向日本舞蹈家石井谟学习舞蹈。在学习期间,根 

据歌曲《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创作了同名独舞。 

     1947年,贾作光成为内蒙古文工团团员,先后创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 

主要有《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和《牧民的喜悦》等,颇受 

草原人民的欢迎。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又从牧民骑马、训马、 

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 

语汇,进而发展了内蒙古族舞蹈艺术。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 

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 Page 32…

    在国际舞蹈交流中,贾作光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 《鄂尔多斯舞》 

和《挤奶员舞》分别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 

质奖章和铜质奖章。 

     除舞蹈创作外,贾作光还致力于舞蹈理论的研究工作。主要论文有《论 

舞蹈艺术》、《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和《生活、创作、技巧》等,而且 

在舞蹈教育工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③赵德贤(1921—)生于朝鲜平壤,是朝鲜族舞蹈家。1938年来到中国 

的哈尔滨,开始接触芭蕾,并考入俄国人办的芭蕾舞研究所学习,后来又考 

入哈尔滨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曾在芭蕾《天鹅湖》、《葛蓓莉亚》等剧中担 

任领舞,并编创了舞蹈 《华尔兹》、《白俄罗斯舞》和《木偶舞》等。1948 

年以后,他又先后创作了歌舞剧《参军》、《愉快的劳动》、舞剧《为了永 

久的和平与幸福》、《牧童与仙女》以及朝鲜族舞蹈《剑舞》、《农乐舞》 

等。 

      (6)黎锦晖的儿童歌舞 

    20世纪3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在社会上相当流行。 

    黎锦晖 (1891—1967年)是作曲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热心从事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 

孩》教育孩子们要善良和诚实;《月明之夜》则告诉儿童人间要比神仙世界 

更幸福,反对封建迷信。他的较为成功的作品还有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 

 《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等。 

    黎锦晖善于根据儿童心理和情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在学校教育中 

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歌舞剧和新歌剧的创作有一定的 

影响。 

      (7)芭蕾舞 

     中国的芭蕾艺术是20世纪20年代由外国侨民传入的。在当时的上海、 

哈尔滨等地都有不定期的私人教学和演出活动,但影响范围不很大。 

    20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芭蕾演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胡蓉 

蓉。 

     胡蓉蓉 (1929— )是江苏宜兴人。5岁便进入上海索考尔斯基芭蕾舞 

学校学习舞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