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

第11部分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11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福与教化” 的原则。1793年,革命领袖马拉被刺,他立即赶到现场,很 

  快就绘画了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马拉之死》,使后人永远记住这位雅各宾 

  革命家的功绩。后来他又把拿破仑的形象放到画面上,创作了《波拿巴越过 

  圣贝纳尔山隘》 (1800年)和《拿破仑一世加冕》(1805—1807年)等。 

        大卫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特点,而在内容上则大多 

  是现实主义的,这种结合表明他所遵循的新古典主义与传统的古典主义已有 

  不同的内涵。 

        在大卫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平民百姓的肖像画,如《卖菜的女人》(1795 

  年)和《谢列奇亚太太和小孩》(1795年)等,这使人联想到下面才谈到的 

  夏尔丹等。 

        新古典主义雕塑的重要代表是乌东(1741—1828年)。但在他之前还有 

  一位著名雕塑家法尔科内(1716—1791年),是从洛可可风格发展到新古典 

  主义的过渡期中的艺术家。他的《司音乐的缪斯》、《浴女》和《泉边的山 

  林水泽女神》等偏于洛可可,但已开始吸取古典式的简洁明了。1766年他应 

  俄皇叶卡捷琳娜之邀前往彼得堡,创作了雄伟的《彼得大帝骑马铜像》。他 

  曾说雕塑艺术家应该能够用自己的作品激动观众的心弦。这个塑像正好达到 

  了这种效果,以古典式的含蓄、严谨和简洁使形象显得既奔放又威严。 

        乌东年纪很小就进了美术学校。1764年他前往罗马,学习了那儿的建筑 

  和雕塑古迹,同时创作了年轻时代的第一批大理石雕像,1768年底他带着丰 

  富的古典主义艺术滋养回到法国,不久就置身于学院派的行列。他象大卫一 

  样,追随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潮,以古典主义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的新内容。 

  启蒙运动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文艺家和政治家们对他的创作有深刻的影 

  响,甚至成为他的创作活动的对象。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正是为他们塑造 

  的雕像,包括《狄德罗像》、《伏尔泰像》、《莫里哀像》、《华盛顿像》 

  和《卢棱像》,等等,十分成功地表达了这些人物所具有的激奋不息的内心 

  世界。 

        新古典主义在19世纪继续有新的建树。 



① 



② 



③ 引自《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年版。 


… Page 33…

      (4)反映平民生活的绘画的新成果 

     如果说洛可可主要是服务于宫廷贵族的艺术,新古典主义主要反映了封 

建王朝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人物的活动及其艺术情趣,那末不应忘记 

在18世纪的法国,正象17世纪那样,也存在着表现平民生活的艺术,尤其 

在绘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新成果。 

     在这里还要重新指出,有一些著名的洛可可艺术家同时有描绘平民生活 

的作品,如华托等。一些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也是如此,如大卫等。不过,另 

有一些画家一直以平民生活为重点题材的。最重要的代表是夏尔丹 (1699— 

1779年),其次还有格勒兹 (1725—1805年)和拉图尔 (1704—1788年) 

等。 

     夏尔丹出生在一个从事细密美工木雕的工匠家庭,自小就喜欢绘画,从 

师学习时接受了写生训练,使他养成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素材的习惯。他的第 

一幅作品描绘的是医生拯救一个在决斗中负伤的人的情景,除主要角色外, 

还表现了街道、一群看得发呆的人和马车等,这表明了他的兴趣已与洛可可 

艺术家们不同。后来的他画了许多风情画,带有生动的简单情节,如《洗菜 

的女人》、《洗衣女工》、《家庭女教师》和《勤劳的母亲》等。与17世纪 

各国的风情画所不同的是,他突出了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形成的第三等级,描 

绘的多是巴黎的市民生活,尤其喜欢刻划普通劳动女性的勤劳和儿童们的天 

真。他还创作了许多形态真实的静物画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肖像画。晚年又作 

色粉画。在“绘画要用感情”的指导思想下,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亲切和美的 

感觉。 

     格勒兹也是很有才干的风俗画家。他的创作受到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特 

别大,以至企图使绘画成为道德说教的手段。其代表作有《乡村婚约》和《被 

惩罚的逆子》等。拉图尔是著名的色粉画家,也受启蒙主义影响,风格上追 

求形象的真实性。此外,法国北部画家德波尔特(1661—1743年)等以描绘 

动物与风景称著。 



      (5)洛可可音乐和群众歌曲 

     在18世纪的法国,在洛可可建筑、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兴盛如潮的同 

时,还出现了洛可可音乐。所以,洛可可像巴洛克一样,是个表示艺术风格 

的涵义广泛的词。 

     但法国的洛可可绘画等主要是相对于古典主义而言,而洛可可音乐由于 

当时还没有严格的古典主义音乐作为对照的对象,就只能说它是从宫廷音乐 

演化而来,即从17世纪比较集中的宫廷演出走向18世纪的比较分散的音乐 

享受。就是说,贵族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总是团聚在最高统治者身边,一起 

观赏芭蕾舞和歌剧演出,品评歌手的嗓音,共聆器乐演奏,还一起翩翩起舞 

或同台演出,等等。现在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府第或沙龙里组织较小型的艺 

术表演活动。新兴的资产阶级豪富们也是如此。再说,巴黎已有越来越多的 

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从音乐作品方面看,18世纪洛可可时代的法国,以库泊兰家族和拉莫的 

古钢琴作品最有特色。古钢琴早在16世纪就已开始流行于英国,17世纪受 

到法国人普遍的喜爱。当时的古钢琴有两类,一类用金属块击弦,称作“克 

拉维科德”,另一类是拨弦的“克拉维辛”。法国的古钢琴作曲家们很快就 


… Page 34…

  掌握了二者的特性,充分发挥其功能。因为它们能同时弹出多种音色,不需 

  要其他乐器伴奏,所以变成了完全独立的演奏乐器。17世纪的法国著名古钢 

  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有项波尼耶 (约1602—1672年)等。到了18世纪,出现 

  了更多名家,如达甘(1694—1772年)和这里要着重介绍的弗·库泊兰(1668 

  —1733年)以及拉莫。 

       弗·库泊兰是库泊兰音乐家族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写过许多带标题的 

  小品,大多构成组曲。他凭借音乐把自己所熟悉的事情和人物很生动地描绘 

  出来,其对象有高贵的女王和美丽的公主,也有挤牛奶的农妇,有善嫉者、 

  吝啬鬼、暴燥的人和失望者,也有活泼快乐的少女。他还描写了巴黎近郊的 

  豪华的宫殿、大自然的丰姿多采等,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从艺术上,它们大 

  多小巧精致,清晰流畅,富于节奏感,形象鲜明,充满情趣,令人陶醉和欣 

  喜。听这样的音乐,其感受恰似观赏华托的绘画。他的代表作是《莫尼克小 

  姐》、《收割者》和《蝴蝶》等。此外,1716年他出版了《古钢琴演奏艺术》 

  一书,对怎样伴奏旋律,怎样演奏动人的装饰音,等等,都作了重要说明, 

  为提高当时的古钢琴艺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音乐史上宝贵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财富。 

       关于拉莫,我们早已说过他是继承吕利的重要歌剧作曲家。但他在音乐 

                                         ① 

  史上的地位其实是在18世纪确立的 。他的古钢琴曲风格较为朴素,较少追 

  求精雕细刻,但吸收了民间曲调的许多特点,其著名作品《风笛舞曲》、《铃 

  鼓》和《母鸡》等,是十分风趣的小品。在理论建树方面,他比弗·库泊兰 

  更有贡献。例如他的调中心、基础低音和用根音确定和弦性质的理论,为近 

  代功能体系和声奠定了基础。重要理论著作是1722年出版的《论归纳为自然 

  法则的和声》。艺术史家们指出,弗·库泊兰和拉莫都是受到启蒙运动的影 

  响,顺应要把实践知识系统化的需要而作出理论方面的努力的。 

       用华托的绘画联系他们的音乐作品是恰当的。法国现代著名作曲家德彪 

  西 (1862—1918年)早已指出:“法兰西音乐的目的,首先就是要使人们愉 

                                                          ② 

  快。库泊兰、拉莫——他们都是真正的法兰西人。” 由此我们也认识了法国 

  洛可可音乐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洛可可音乐是当时的通俗音乐, 

  它不但获得上层社会中许多人的欢迎,也在下层群众中找到许多知音。特别 

  是库泊兰和拉莫,甚至把挤牛奶的农妇和母鸡的咯咯叫声也作为表现的对 

  象,这是绝大多数洛可可绘画家还做不到的。这一点倒更像夏尔丹和格勒兹 

  等人了。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法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就是普通群众的 

  音乐活动相当活跃。前面说过,拉莫本人曾经当过旅行剧团的小提琴手,在 

  法国南方从一个市镇走到另一个市镇,并在乡村教堂里当过多年琴师。他长 

  期生活在农民当中,不仅了解他们的生活,还深受他们自编自唱的歌谣的影 

  响,所以在编写乐曲时,很自然地把群众音乐的优点也吸收进去,这反过来 

  使他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不仅在宫廷和贵族沙龙里,也在众多的教堂里演 

  奏。据说,“当他逝世时,整个法国都为之哀悼”,而这是不奇怪的吧。 

       法国民间音乐,尤其是群众歌唱活动,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资产阶级新兴力量的发展,尤其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的传播而进一步普及。 



① 拉莫在歌剧创作上的成就,见本书“法国式歌剧和音乐家吕利”一节。 

② 引自'美'约·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第470 页。 


… Page 35…

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陷巴士底狱前后的革命时期,许多民间小调 

或舞曲被填进了新的歌词,竟演变为令人喜闻乐见的革命歌曲,最著名的有 

 《一切都会好》、《卡尔玛纽拉》和《红色自由帽》等。其中《一切都会好》 

最为流行,它的歌词内容反映了人民对反封建斗争的成果充满欣喜和继续前 

进的决心,曲调原是一支轻快的舞曲。人们在街头上和剧院里都经常唱它。 

1790年7月14日举行全国大联合大会时,全体与会者也高唱它,增添了庆 

祝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节日气氛。两年后,革命军队在瓦尔米击溃优势的 

普鲁士干涉军时,也唱着这支歌曲鼓舞自己英勇作战。 

     把群众性革命歌曲创作推上顶峰的是一位本来不见经传的法国革命军工 

兵少尉,名叫德·李勒 (1760—1836年)。179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