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战斗中的英雄。在我们看来,这类图解并不能达到令人充分意会的程度。
归根到底,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还是有根本相异之处的。不过,正是反复出
现它们,使我们能确定地说,当时在拉吉普特人中,音乐是生活的非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人们喜爱歌唱,也喜爱器乐,最流行的是爱情歌曲和英雄叙事
歌曲。
印度的舞蹈自古就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并且与宗教有非常密切的关
系。在17和18世纪特别兴盛的古典舞派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产生于南印度
泰米尔纳德邦一带的婆罗多舞,初时是由寺庙里的侍女们表演。每逢宗教节
日她们就在神像前或祭神的人们当中带着生动的表情手舞足蹈起来。到了18
世纪,宫廷对婆罗多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让四名专业舞蹈大师对它进行
加工提练,逐渐形成表情、曲调、节奏和动作都充满特点的高技巧舞蹈。在
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17世纪初形成了有戏剧性的卡塔卡利舞。在印度东北
角的曼尼普尔地区则流行着拉依·哈诺贝舞、觉韧姆舞和拉斯·里拉舞等。
其中,拉斯·里拉舞是18世纪初出现的,得到当地的国王的尝识和扶持。专
门表现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和牧女罗陀的爱情和欢乐,主要以雅致、柔软
的动作为特征,舞姿十分动人。
2。东南亚的艺术
(1)建筑、雕塑和绘画
东南亚各国的艺术,在历史上有的深受中国艺术的影响,有的与印度艺
术有密切联系,有的打上了佛教的深刻烙印,有的是伊斯兰教的艺术的组成
部分,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各自不尽相同的特点。在这里,只能
以其中的一些国家在17和18世纪的一些情况作为代表。
越南自古以来就一直吸收着来自中国的深厚的文化滋养,部分地也得益
于印度文化。17世纪初起,当时的郑氏统治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越南的经济
和文化都进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阶段。朝廷和贵族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和御
园蔚然成风,首都升龙的西湖和湖畔的翠莲宫,是非常豪华的娱乐场所,郑
王每月御游此地三四次,中秋节时则“发宫中锦制作成为上千盏龙灯,异常
①
精致美丽,每盏价值数十两黄金”。虽然后人怀疑“价值数十两黄金”一说
计算有误,但耗资巨大是确实的。到了18世纪初,除了国王和大臣们的宫殿
和陵墓外,佛教寺庙是比较发达的建筑物,如河西省的西方寺,按“三”字
形建成三层,别具一格,花、叶、龙、凤是主要的装饰图案,布置简洁而自
然。寺中集中了许多塑像,最有名的是雪山佛像和十八尊祖(即罗汉)。这
些塑像取材于佛教事迹,但却以越南人为模特,显得特别生动和现实。稍早
些时候的1656年,在河北笔塔寺完成的佛像“千手千眼佛”更是杰出的作品,
① 参见范廷琥、阮案著《沧桑偶录》,河内文化出版社1960 年版。
… Page 94…
它虽是观音,看来又似越南美丽的女性,突出了她们天然的柔婉。胳臂婉转
和舞蹈动作,细嫩的小手掌毫光四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神圣的感觉。寺院
艺术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例如当时的一些浮雕上刻有耍把戏
(两人按照拿大顶的要求倒立着)和歌伎演唱等场面。18世纪的越南绘画也
不仅仅以宗教和寺院生活为题材,现在还留传着当时的一些家庭肖像画,通
常绘在丝绸、裱糊纸或木板上,颜色是用植物或矿物制作的,色彩鲜艳而耐
久。此外,民间风俗画颇为兴盛,它们取材于日常生活,把放牛和摘椰子的
劳动以及争风吃醋的场面都绘画下来,还有的反映了越南立国和卫国的历史
事件。
缅甸是另一个在 17世纪在绘画等艺术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东南亚国
家。本来,在11—13世纪,缅甸的蒲甘城就是一个佛教中心,遗留了大量钟
型佛塔、寺庙和宫殿给后世,是亚洲现存的最完美的中世纪砖砌建筑群之一。
到了17世纪,寺院艺术重新繁荣起来,主要是绘制了大量壁画,以佛传故事
和本生故事以及其他佛教人物和事件为题材,也有一些是绘画印度教神像和
天神像的。
(2)音乐和舞蹈
东南亚各国的音乐和舞蹈非常丰富,其渊源与发展在受中国或印度,还
有阿拉伯或伊朗等非本地区的国家的影响的同时,还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国内各民族也互相学习和启发,在长期的历史流程中日益多姿多采。不过,
音乐和舞蹈的发展有时不容易划分明确的阶段,特别是在东南亚,由于研究
还不够深入,这种困难就更突出。但也不尽如此。本书从整体来说把时间范
围规限在17和18世纪,但就部分而言,在有些地区把时间的起点略为提前
或推迟,对时间终点也作类似的相应的处理,以照顾到艺术史本身的特点。
先看越南16至18世纪的情况,这是民间传统音乐从恢复到获得较大发
展的时期。先前在15世纪,由于朝廷的文化生活需要,着重发展了宫廷艺术,
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明朝皇宫的音乐礼仪。16世纪开始,民间音乐和舞
蹈受到新的重视。不过大多与中国相似,如歌、舞、剧相结合的■戏和嘲戏,
在形式上与中国的一些戏曲相似。自17世纪起,■戏在越南南方很受欢迎,
嘲戏则在北方普及,农村里出现了流动的■戏班子和嘲戏班子。到了节日,
村镇里有许多人凑钱搭戏栅,雇戏班子来通宵表演。前面说到过歌伎演唱的
场面刻在寺院的浮雕上,也说明当时说唱艺术的地位颇高。乐器 (月琴、三
弦、琵琶、二胡、筝、横笛等)以至音乐理论 (音律、音阶、调式、工尺谱
等)大都能够从中国找到其渊源。用月琴和筝伴奏的《征妇》、《南哀》、
《南春》、《元宵》、《连环》和《龙虎》等是很有名的古代雅曲或歌曲。
此外流行歌谣和流行舞蹈到处可闻可见,类似杂技的绳上舞和灯舞(头顶大
盘子,盘上点油灯,约舞半小时)是17世纪令人陶醉的节目。
缅甸的音乐和舞蹈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比越南要深。中世纪时,“万塔之
城”蒲甘每建一塔必然以歌舞仪式庆祝。宗教的普及促进了音乐和舞蹈的传
播。17和18世纪的重要成就则是形成了“古典戏剧舞蹈”。它是诗歌、音
乐和舞蹈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有一定的情节,含宗教色彩,其渊源是各种
傀儡戏、古典戏剧和来自宫廷的歌舞表演。同一时期中,有大批泰国乐师前
来传授泰国音乐、舞蹈和戏剧,给缅甸艺术注入了新的营养,后来有人把“古
典戏剧舞蹈”中的舞蹈称为“暹罗舞”,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它还是以本土
… Page 95…
文化为基础。
东南亚岛国印度尼西亚有100多个民族,分散在众多岛屿上,虽然大多
信奉伊斯兰教,但是音乐与舞蹈传统各不相同,最有代表性的是源于中爪哇
的“佳美兰音乐”。这是一种以打击乐器为主的音乐,人们从9世纪建成的
大型佛教庙宇婆罗浮屠的浮雕上,已经看到佳美兰音乐所用的一些乐器的图
形。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各种乐器已经齐备,16世纪以后组成了更大型
的佳美兰乐队,所以17和18世纪是佳美兰音乐全面兴盛的时期,由佳美兰
乐队伴奏的爪哇和巴厘古典舞蹈和舞剧也得到新的发展。与此同时,一种把
本土音乐与葡萄牙音乐融合起来的“克隆钟音乐”也逐渐形成和传播了开来。
16世纪葡萄牙人率先作为殖民者来到印度尼西亚,后来却被荷兰人战败,沦
为社会下层,他们带来的音乐风格在当地扎下根来,并吸收了佳美兰音乐的
一些要素,形成了新的特点。克隆钟乐队主要弹奏5弦小吉他,还使用曼多
林、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手鼓等乐器。当地语言把5弦小吉他称为克隆
钟。这种乐队演奏的歌曲有葡萄牙民歌、西方的圆舞曲和中国乐曲等,并逐
渐产生了饱含当地情调的新歌曲,其旋律悠扬缓慢,演唱时发声柔和清晰,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来克隆钟音乐成了印度尼西亚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除了独立的演奏和演唱外,它也被用作舞蹈和舞剧的伴奏。17和18世
纪印度尼西亚盛行的古典舞剧仍大多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珂
婆罗多》的故事,但其他题材也日益丰富起来,各地方的演出内容和形式都
带有自己的特色。
… Page 96…
七、近代中期的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艺术
1。美洲的艺术
(1)美国建国前的艺术
①建筑、工艺和肖像画
1492年哥伦布首先到达了新大陆美洲。接着,欧洲的探险者陆续发现了
北美洲和南美洲更多的地区。然后,经过将近两个世纪以后,西班牙、葡萄
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者也已相继进驻,移民日渐增加,并建立了自己
的势力范围。在北美殖民化的过程中,欧洲各国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发生了各
自的主要影响。西班牙的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在加利福尼亚的西海岸立
足,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的法国文化占有加拿大等地区,东海岸则是荷
兰和英国文化的势力所在。英国移民人数众多,其中的清教徒希望在殖民地
实现在他们的“家乡”还没能实现的“梦想”,要求平等,不存在宗教压迫,
反映在文化生活和艺术追求上,则反对豪华,赞成简易单纯,例如在建筑方
面,他们主要是在小镇上建造朴素的住宅和教堂,就象在荷兰本土一样。事
实上,一部分清教徒是经过荷兰而辗转到北美来的,他们十分熟悉荷兰普通
建筑的注重实用的风格。此外,清教徒中的绝大多数是贫苦阶层,在这创业
阶段里都忙于首先解决基本温饱问题,未有闲暇与精力去从事复杂的艺术活
动。但是在北美偏南的地区,住在维吉尼亚的殖民者则以贵族文化为榜样,
希望在新大陆上保有旧传统,就在庄园或领地里建起了比较华丽的住宅,但
客观条件还不允许他们那种模仿英国本土贵族的宫殿式建筑的愿望付诸实
现。
在其他艺术领域中,任何发展也都受到创业阶段的简陋条件的制约。但
是,17和18世纪毕竟是欧洲文化日益高涨的时期,更多的移民来到新大陆,
不可避免地把欧洲艺术的新进展的部分成果带过来,从绘画作品到小型雕塑
和小件工艺品,都日渐增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