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合作写出《欧丽蒂丝》,剧本根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改编,并于
1600年10月,在美第奇公爵的妹妹马丽雅和法国的亨利四世在佛罗伦萨结
婚时演出,反应十分热烈,其乐谱保留至今,可以看到它的音乐以宣叙调为
主,穿插着合唱和舞蹈。同年在罗马也有类似的演出,是卡瓦莱里(约1550
—1602年)作曲的《灵魂在肉体的表现》。1607年,由著名音乐家蒙特维迪
谱写的《奥菲欧》在曼托瓦首演,被视为更重要的成果,它的主要部分由所
扮演的角色自行咏唱,器乐的配合也很出色。以上几次演出构成了最早的欧
洲歌剧形成史的轨迹。
歌剧很快就在意大利一些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流传开来,有一个时期
最兴盛的演出活动是在水都威尼斯举行的,那里宫殿与教堂林立,富裕而美
丽,最能激发起巴洛克音乐的热情。1637年,该地建立了第一座专门的歌剧
院。其后几十年间相继出现了六十多座,虽然有的规模很小。罗马和那不勒
斯也不甘落后,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甚至与由蒙特维迪创立的威尼斯歌剧乐派
一样闻名遐迩。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初期的歌剧院在一年中只有几个月是上演季节,
剧院设备简陋,舞台用火炬或蜡烛照明,布景极为简单,有时整晚用同一背
景,只以口头交代场景变化,或用文字来说明,观众只能凭主观想象去充实。
但随着歌剧的普及及各方面技术的提高,这种状况有了改善。罗马的歌剧院
规模普遍较大,有的能容纳近千观众。威尼斯后来出现了有多层楼座和包厢
的剧院,成为欧洲现代剧院建筑的蓝本。有的剧院的装饰甚至过于繁复。1619
年巴尔玛的法尔利斯剧院的建成,出现了全新的舞台结构,前台的框子和前
幕等都与现代舞台无甚大异。布景方面,通过运用三棱柱,每面画有不同景
物,转换方便。同时配以天幕,利用透视关系而使舞台上的一切产生较为统
一和谐的效果,更好地为剧情的进展服务。
歌剧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正歌剧、趣歌剧、幕间剧在意大利舞台上
先后出现以后,都以不同的特点赢得观众的欢迎,并在不断改进中越来越完
善,还流传到西欧各国。歌剧的诞生最初是迎合王侯贵族的享乐需要,接着,
又被教堂所利用,然后在民间也逐渐普及。有钱人家往往在演出季节前夕就
把包厢预订下来,标明包租者姓氏,不许他人占用。但在歌剧院较多的地区,
有的设有廉价座位,使一部分普通者百姓也有可能前往欣赏。通过这种方式,
作为歌剧的主导部分的巴洛克音乐也被较广大的社会阶层所接受了。
②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
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作曲家中,蒙特维迪(1567年洗礼—1643年)
① 戈登·伊波森:《西方音乐》,载于《音乐知识手册》(续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年版。
② 另一说是1595 年,还有一说是1597 年。
… Page 13…
是最重要的代表。他博学多才,创作上多产,又善于演奏,还富有组织才干,
对歌剧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在1607年《奥菲欧》首演成功以后,蒙特维迪在曼托瓦公爵的宫廷中继
续服务了许多年。1613年,他被聘为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唱诗班的领班,任职
长达30年,直到去世。在此期间他同时为威尼斯的剧院写作。1637年还在
当地创建了欧洲首家经常公开演出的歌剧院。除歌剧外,他也致力于创作舞
剧、抒情小曲和宗教歌曲。他很早就开始运用颤音和不谐和音,使“歌词成
①
为音乐的主人”。他又擅长运用单音和连续发展的旋律,并创造了和声的表
②
演手段,使“乐曲灵敏地表现了人声的优美和情感力量”,充满意大利特点
和他本人的特色。
蒙特维迪的重要作品,除《奥菲欧》外,还有《阿丽安娜》、《于里斯
还乡记》和《波佩雅的加冕》等。这些作品被屡演不息。它们都有完整的情
节。例如,《奥菲欧》描写了一位古代诗人歌手的故事:他的音乐足以使岩
石、树木和凶猛的野兽都为之动情,在得到妻子的死讯时,他的悲伤的吟诵
使观众也同感哀痛。 《阿丽安娜》说的是古希腊英雄忒修斯遇难,获得克里
特王国的公主阿丽安娜的救助,后来忒修斯在回家乡的途中却不得不把心爱
的姑娘遗留在孤岛上,失去了爱人的阿丽安娜唱的哀歌也使听众不禁淌泪。
《波佩雅的加冕》是1642年蒙特维迪在威尼斯的最后一部歌剧,却第一次以
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
在蒙特维迪的作品的演出中,除演唱外,管弦乐的作用已十分突出。《奥
菲欧》的小型乐队在后台演奏,后来为了与歌手的配合做得更协调,把乐队
安排到舞台前面。
在蒙特维迪的领导下,威尼斯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乐派,他的学生继承
和发扬了他的传统,创作了众多规模宏伟、情节复杂的作品。演员的演唱技
巧日益提高,咏叹调和宣叙调分了家。听众非常重视歌手的嗓子,每当唱咏
叹调,大显花腔,极力把高音拉长时,总是获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顺便说
明,17世纪意大利各地歌剧演出中的“女角”主要都由中性歌唱家——阉人
歌手担任,他们在儿童时代接受一种手术,保持了很高的声音,这种声音在
成年人的气息支持下,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演唱效果。
在蒙特维迪之后,他的学生卡瓦里(1602—1676年)和契斯蒂(1623—
1669年)是威尼斯乐派的最杰出的歌剧作家。卡瓦里的作品突出旋律的作
用,运用于歌唱式的民歌体咏叹调;宣叙调的表情较为朴素。契斯蒂的作品
突出歌剧的纯音乐成分,加强其抒情性,产生特别优美的效果。契斯蒂还更
加强调舞台布景的华丽装饰以及灯光与音乐的配合。他曾为国王的婚礼创作
了他最著名的作品《金苹果》。为它的演出而建立的大剧院可以容纳5000
观众,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都为其装饰费尽心思。巴洛克艺术的不同门类
在此共同为一个目标进行了密切的协作。《金苹果》全剧分5幕67场,由众
多演员联合演出,场面异常浩大而奢华。
清唱剧也是巴洛克音乐的组成部分。虽然早在14、15世纪的欧洲已有清
唱剧的萌芽,而且在 16世纪末终于正式形成,其直接来源是教堂的宗教歌
曲,但它的发展却是在巴洛克音乐诞生以后。17世纪中期,它成了包括独唱、
①
② '美'约·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第386 页。
… Page 14…
合唱和管弦乐的综合性大型音乐作品。清唱剧与歌剧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前
者演出时不需要专门的服装、布景,没有动作,情节的发展除靠歌词外,还
借助解说者的叙述。演出的地点是教堂或音乐厅。卡里西米(1605—1674年)
是罗马教堂的著名音乐家和清唱剧创作的代表,他的《所罗门的裁判》和《耶
弗他》用简单的素材构成完整的作品,表现宗教道德观念。
康塔塔是意大利巴洛克音乐开始时期常见的另一种形式,专指以人声演
唱的声乐曲,卡里西米同样善于创作康塔塔。一出康塔塔可能是独唱套曲,
也可能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几个乐章构成,后来演变为相当于小型室
内歌剧的规模,有的还包括合唱。
歌剧或清唱剧等都需要器乐伴奏。但器乐本身也可以独立。17世纪的意
大利也是器乐音乐的主要发祥地。当时把歌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统称为“交
响曲”,它是近代交响音乐的先驱。最重要的器乐音乐家中有科莱利(1653
—1713年)和维瓦尔第 (1678—1741年)等。科莱利本人是小提琴演奏家,
善于发挥小提琴的抒情功能,在创作中他常常只写旋律轮廓和通奏低音,至
于别的部分则留给演奏者去自主发挥。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很多,兼有歌剧、
清唱剧、康塔塔和协奏曲,仅协奏曲就达400多部,其中包括由四首联结而
成的著名的《四季协奏曲》等。科莱利和维瓦尔第等人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
为意大利小提琴乐派。他们两人,尤其是维瓦尔第的活动,已跨越到18世纪。
2。法国的古典主义艺术及其他流派
(1)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产生
在欧洲艺术史上,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
术,一般具有明晰、严谨、精确的特点,形象和谐协调,歌颂理想主义,表
现人的活力,多以神话、圣经与历史事迹为题材,气魄宏伟,有人概括它为
“伟大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得到集中的表现。但在巴洛
克时期,古典主义艺术主要盛行于法国。文学领域也是如此。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是与法国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联系的。自
16世纪以来,在法兰西的领土上,政治、宗教和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复杂。长
达30年的宗教战争,既是国王和信奉天主教或信奉新教的胡格诺贵族之间争
权夺利的斗争,又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原有的封建贵族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
残酷的战争使国家四分五裂,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和平
民起义。1594年,亨利四世继承了王位,他是王权的最高代表,同时兼任胡
格诺派的领袖,此时决定采取新的政策,坐收以退为进的效果。他本人改奉
天主教,承认天主教依然是“正统的国教”,但胡格诺派的教徒保有信仰和
崇拜自由。国家因此得到初步安定,并开始振兴经济,使衰弱的农业逐渐恢
复,工商业也走上了发展的轨道。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在担任首相的大
主教黎世留的辅政下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当路易十四当上国王时,王权已相
当巩固。路易十四得到红衣主教马扎兰的辅政,在同一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增
强。获得迅速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国王加强中央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削弱
地方贵族的割据分立的力量。1661年,路易十四开始亲掌政权,宣称“朕即
国家”,君主专制制度从此进入全盛时期。路易十四的统治一直延续到他去
世之日,跨越世纪到1715年止。
在上述背景下,歌颂王权和为宫廷服务成为17世纪法国各种文化活动的
… Page 15…
中心,文学与艺术都是这样。当意大利的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