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 >

第13部分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13部分

小说: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伊本·巴哲的理性哲学 

     伊本·巴哲(约1098—1138)是阿拉伯中世纪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 

家、医学家、音乐家、诗人。拉丁名阿芬帕斯。11世纪末出生于伊斯兰教徒 

统治下的西班牙的萨拉戈萨。先后在萨拉戈萨、塞维勒、格拉纳达、非斯等 

地从事学术和政治活动,一度在宫廷内担任大臣;后来由于被怀疑为异教徒 

而坐牢,1138年被人毒杀于摩洛哥的非斯。 

     伊本·巴哲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写过许多短篇论文,其中大部 

分已失散。他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著作,特别是关于物理学和气象学的 

著作写了许多注释。主要著作有《告别论》、《索居指南》(或称《隐士生 

活方式》)等。 

     伊本·巴哲在哲学上追随法拉比学说,认为由物质和形式构成的物质世 

界是存在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但最终由永恒的精神所推动;物质不能 

脱离形式而存在,形式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他强调人的理性的作用,认为 

人的认识是通过灵魂来实现的,因而可以由个别到一般,由特称到全称,由 

可感觉的物质世界到形式上的世界。他在著述中描绘了一幅灵魂上升的图 

景:灵魂摆脱了下意识的和感情的因素就能达到认识心智世界的最高阶段。 

这种灵魂的上升并不是通过神秘的神智清醒,而是通过精神修炼和借助科学 

知识。灵魂上升的结果不是个性溶化在真主中,而是确定精神的最高实在 

性。在他提出的理想国中,无需医生和法官,人们过着一种自然的生活,以 

相亲相爱作为维系生活的准绳,每个人在理性的指导下,处理自己的事情, 

有时需离群而索居。他把法拉比哲学介绍到西方,其学说对后来的阿拉伯哲 

学及西欧中世纪哲学有一定的影响。 

      (3)伊本·图斐利的宗教哲学 

     伊本·图斐利(?—1185年)是阿拉伯中世纪哲学家和医师。拉丁名亚 

勃百色。约12世纪初生于伊斯兰教徒统治下西班牙格拉纳达东北的瓜底克 

斯。他在塞维勒和格拉纳达学习医学和哲学,后在格拉纳达行医,曾任阿尔 

莫哈德王朝的御医。 

     伊本·图斐利的哲学带有东方新柏拉图主义的特征。他特别注重能把人 

引向入神状态的锻炼,并强调禁欲主义的意义。相传,他写有医学、天文学 

和哲学方面的大量著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哈义·伊本·叶格赞》留传迄 

今。该著作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最早的拉丁文体见于1671年。有人认为它 

是《鲁宾逊漂流记》的雏形。虽然他并不主张人脱离社会而独居,但在其哲 

学故事中却描述了生活于孤岛的自然人的生活过程。自然人可以不受天启, 

无需他人传授的知识,仅仅借助于自身对外界的观察与认识,经过7个阶段 


… Page 46…

 (每个阶段为7年)而于49岁时,可达到对自然、诸天体、绝对精神实体 

——真主和对自身的认识。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出神是达到最高 

真理和接近真主的手段。 

     伊本·图斐利认为,哲学和宗教是和谐的,二者是达到同一真理的两条 

平行的道路。但一般群众由于思维能力有限,只适于信奉宗教信条,少数哲 

人则能通过高度发展的理性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证悟真主的本体。在伊 

本·图斐利的这种自然宗教学说中,带有自然神论的萌芽。他从同时代的人 

那里得到两个有代表性的绰号:“不信神的教师”和“哲学邪说的奠基人。” 

      (4)伊本·路西德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伊本·路西德(1126—1198年)是著名的阿拉伯中世纪哲学家、自然科 

学家、医学家和法学家,拉丁名阿威罗伊,出生于伊斯兰教徒统治的西班牙 

的科尔多瓦。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学过法学、医学、教义学等。1153年在马 

拉库什结识了伊本·图斐利。1169年后曾任塞维尔和科尔多瓦等地的法官。 

1182年,伊本·图斐利推荐他继任阿尔莫哈德王朝宫廷御医。1195年,因 

统治者认为他的著作有异端倾向而被放逐,著作亦被焚毁。伊本·路西德是 

阿拉伯哲学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当中最彻底、最典型的一个。他本人非常崇 

拜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把它说成是最高的真理,人类理解力所能达到的极 

限。他声称自己以保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不受任何歪曲为己任,因此他的主 

要哲学著作都是各种形式的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提要、注释和论疏。伊本·路 

西德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出版,对西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伊本·路西德认为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 

无终的,但在空间上是有限的。他坚决反对世界是真主从“无”中创造出来 

的神学教条,竭力从理论上排除可能导致这一公式的各种途径。他认为真主 

只是在“顺序”上先于世界,而不是在时间上先于世界;真主只是给了世界 

以“第一次推动”,而不是创造了世界,更不是在不断地创造着世界。在他 

看来,物质是永恒的,过去和将来都是这样,它是不可创造的和不可毁灭的, 

它所有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形态。原初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在原初物质本 

身就包含着潜在的形式和运动变化的“可能性”,运动就是物质的潜在形式 

变成现实形式、处于可能状态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实现物质与形式的统 

一。运动和物质一样是永恒的,统治自然界的是严格的必然性,整个自然界 

都按照自己的必然性合乎规律地存在着和运动着。真主的神意不直接干涉事 

物,自然界没有奇迹,也不存在真主的启示,所以祷告是不需要的和无用的, 

人应当依靠自己的积极性,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 

     伊本·路西德以亚里士多德把理性分为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为根据,把 

理性分为普遍理性和个别理性,他认为普遍理性是永恒的,是人类生活得以 

延续的表现,但个别理性是暂时的,与个体一同存在。由此出发,他否认个 

人灵魂不死、死后复活、来世报应等说法;斥责奇迹和宗教暴政;认为人除 


… Page 47…

了在这个世界上所能得到的幸福,没有任何别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不是神 

秘的出神状态和死者复活后的赏赐,而是通过科学对真理的认识。 

     伊本·路西德也是“双重真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理性和天启 

是不相冲突的,哲学和宗教归根结底导致同一个真理,只不过二者各有自己 

的认识范围而已。哲学是通过纯粹的思辨来理解真理,是供少数人理解的, 

而宗教的基础是真主的启示,因此宗教的真理具有象征性和寓意的形式,宗 

教是为大多数人所创立的,是群众在习惯下形成的。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科 

学与宗教的意见可能会发生矛盾,从科学的观点看来是真理的东西,从神学 

的观点看来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反之亦然。因此,一个作者在其哲学著作中 

可能推翻他在神学著作中的主张,反之,他也可能在其神学著作中否定他在 

哲学著作中的主张,这是由于各自的认识范围不同。因而,真正的宗教并不 

反对哲学研究,真正的哲学也不反对宗教,只是排斥宗教对科学和哲学领域 

的干扰。 

     伊本·路西德的许多基本观点,如世界的永恒性、个体灵魂随肉体而死 

亡、科学哲学知识的独立性和真理性等等,都是同天主教正统信仰不相容 

的,也是天主教长期独占统治下的西欧人闻所未闻的。因此,他的学说一传 

入西欧,就给予西欧哲学以重大影响。正统经院哲学家把他的学说视为最危 

险的异端邪说,力图禁止他的著作流传,同时又模仿他的注释式的著作方式 

和思辨式的论证方法,用以系统地论证天主教神学。而经院哲学内部的反对 

派则力图通过伊本·路西德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并以此去解释亚里士 

多德的哲学。甚至有人把他的著作改头换面,作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科书。 

伊本·路西德的思想的传入,在当时的西欧形成了一股“阿威罗伊主义”思 

潮 (阿威罗伊是伊本·路西德拉丁文的误拼名)。 



                          2。早期弗兰西斯教派 



     早期弗兰西斯教派是13世纪奥古斯丁主义的代表,他们尽管也接受了 

一些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在根本上却是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主义化,哈勒斯 

的亚历山大和其学生波纳文图拉是该派的代表人物。 

      (1)哈勒斯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 (约1175—1245年)出生在英国,在巴黎接受了神学、哲学 

教育,以后就在巴黎任教,号称“不可辩驳的博士”。他的名著《神学大全》 

进一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系统化。该书用典型的经院哲学方法编成,首先从 

神学著作中引出一个问题,然后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包括肯定的和否定 

的,权威的或理性的,最后做出是与否的裁定。全书共分四编,包括了400 

多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分若干章节,可谓洋洋大观。这种方法以后在托马斯 

那里得到了完满的应用。 

     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具有全面知识的经院哲学家,但他对亚 


… Page 48…

里士多德的解释却具有浓厚的奥古斯丁主义色彩,他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 

式与质料学说,但认为形式是共相,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理念,上帝以理念 

做原型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上帝是至善,万物的存在是由于分有了上帝的 

善。 

      (2)波纳文图拉 

     亚历山大的学生波纳文图拉 (1221—1274年)是弗兰西斯派的领袖人 

物,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曾任巴黎大学教授,1257年成为弗兰 

西斯教团首领,1273年成为红衣大主教,曾被世人誉为“六翼天使式的博 

士”。 

     波纳文图拉哲学的特点是经院哲学与神秘主义的结合。他虽承认亚里士 

多德和奥古斯丁是并驾齐驱的权威,但只是吸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 

主义成分,更多的是向奥古斯丁和神秘主义靠拢。波纳文图拉认为,世界是 

上帝按照理念从无中创造的。他指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抛弃了柏拉图 

的理念,认为理念就是上帝的思想,是万物的范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理 

念不仅仅是某种纯逻辑的东西,而且是能动的、某种创造性的东西。波纳文 

图拉否认创造是永恒的、必然的流溢,认为这种说法在自身包含有矛盾。他 

认为,创造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一切创造物都包括形式与质料。光是一切 

物体的共同形式,一切物体按本性说来都与光有关,其存在的程度和等级取 

决于这种关系的程度。质料仅仅意味着可能性,但并非是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