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广大地区,如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曾经受过希
腊文化的影响。亚历山大、安提阿、哈兰、埃德萨等城市还都是希腊文化学
术中心。从4世纪起,使用古叙利亚语的基督教徒开始将一些希腊著作译为
阿拉米语。哈里发帝国早期对异教持宽容态度,直到7世纪末,希腊语和波
斯语仍然是帝国的官方语言,异教的医师、教师常常被聘请到宫廷任职,学
… Page 14…
者允许继续从事学术活动。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阿巴斯王朝兴盛时期的
哈里发们一直注意介绍和翻译外国的科学著作。9世纪初,在马门哈里发的
赞助下,阿拉伯学者对希腊的科学、哲学著作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翻
译和注释。10世纪时,托勒密的《天文大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
伽伦和希波格拉底的物理学、医学著作,柏拉图的《国家篇》、《蒂迈欧篇》、
《智者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范
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等都已被译为阿拉伯文
或被注释。与此同时,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神学》和《原因篇》,也被译
为阿拉伯文。但是,这些古希腊的哲学著作往往经过了新柏拉图派的注释、
调和和歪曲。除了翻译希腊罗马的著作外,波斯的著作也由皈依伊斯兰教的
琐罗亚斯德教徒译成阿拉伯文。另外,还翻译了一些古印度的著作,如阐述
天文学的《成就论》。上述种种阿拉伯文译本的出现,把阿拉伯的自然科学
与哲学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同时阿拉伯的哲学和伊斯兰教的神学—哲学也受
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9—12世纪,在传播希腊哲学和波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在阿拉伯伊斯
兰教徒统治下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较多地接受
古希腊罗马哲学和各种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推崇亚里士多德,并注释
其哲学或科学著作。他们根据社会斗争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用从亚里士多德
和新柏拉图主义那里获得的精神营养,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
种种解释,同伊斯兰教正统派经院哲学斗争。这些哲学家构成了中世纪阿拉
伯哲学的主体,西方学者一般称之为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或胡卡玛派,他
们对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哲学家以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
为中心,分成东、西方两支,代表人物有铿迭、法拉比、伊本·西那、伊本·巴
哲、伊本·图斐利和伊本·路西德等。他们多为自然科学家或医生,重视经
验知识,强调理性作用,对自然哲学问题和逻辑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强烈
的世俗倾向。但在当时条件下,他们是在新柏拉图主义的曲解下接受亚里士
多德学说的。他们仍未完全摆脱伊斯兰神学的束缚,一般都承认真主作为最
初实体和始因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真主通过理性、灵魂等一系列精神
的实体流溢而出,但又主张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其间有着因果的关系,
真主对世间的关系是通过媒介物间接地起作用。他们在一些具体哲学问题
上,尽力排除神学,并或多或少得出了泛神论或唯物论的结论。例如,铿迭
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的学说;法拉比关于逻辑学的提法;伊本·西拿关于逻
辑学和解决共相问题的主张;伊本·赫勒敦强调自然条件、人类社会活动、
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主张,都给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伊
斯兰正统派神学以很大的冲击,对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政教合一、宗教
势力强大的封建国家里,为了阐述和坚持自己的主张,伊本、·路西德提出
了一个“二重真理”的理论,认为哲学通过逻辑思维和理性探讨得到的知识
与宗教通过天启和经传得到的知识都是真理。他明确地把哲学真理置于宗教
… Page 15…
之上,并认为物质和运动是永恒的,否认个人灵魂不朽,表现了强烈的唯物
主义的倾向。他在自己的注释和著作中,基本上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原
貌,并在某些方面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对以后哲学思
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阿拉伯哲学家的一些著作,如伊本·固斐利的
《哈义·伊本·叶格赞》等,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对科学和文学的发展都有
很大的影响。
哈里发帝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封建国家,群雄割据,地方诸侯林立,内部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十分尖锐,人民和民族起义连绵不断,从9
世纪起,呈现分崩离析之势,13世纪中叶蒙古人入侵之后,1258年巴格达
陷落,阿巴斯王朝随之灭亡。在阿拉伯帝国的西方,由于基督徒收复失地的
斗争日益激烈,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势力也逐渐削弱,到13
世纪中叶,仅固守在格位纳达一隅,1492年终于被驱出西班牙。在阿巴斯哈
里发帝国兴起到覆灭的500多年间,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统一的阿拉伯的科
学和文化,其中也包括阿拉伯哲学,曾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各个方面均超
过了同时期的欧洲。哈里发帝国的覆灭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在西方的失势,
使多民族的统一的阿拉伯哲学不复存在。
阿拉伯哲学对欧洲的哲学发展曾产生重要的影响。12世纪后,东西方文
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西欧国家的学者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学习,并将古希腊
著作的阿拉伯译本和阿拉伯哲学家的论著翻译传入西欧,使得中世纪的欧洲
人较全面地获得古希腊哲学的知识,促进了西欧的哲学研究,并促进了西欧
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以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巴杜亚大学为中心建立的阿威罗
伊 (伊本·路西德的拉丁名)主义学派,在近代实验科学诞生之前的欧洲思
想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欧洲的哲学思想产生过积极影响。伊本·路西德学
说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被基督教教会视为异端的根源,遂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禁
阻。
5。中世纪日本哲学发展概况
中世纪是日本哲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基于日本自身特有的经济基础,
日本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日本适应本身的社会经
济发展条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吸收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同日本原有
的神道思想结合,逐渐形成了有日本特点的哲学思想。
在5世纪前后,汉字和儒家思想传入日本,6世纪中叶佛教也经过朝鲜
传入。它们对日本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哲学
思想,最初出现在据传是圣德太子于6世纪末、7世纪初写成的《维摩经义
疏》等著作中。7世纪初,圣德太子为了给革新政制准备思想条件,派遣留
学生到中国(隋朝)学习,直接引入了儒学和佛教思想。他颁发的《17条宪
法》的思想基础就是儒学和佛教教义。其中第1条的“以和为贵”和第4条
… Page 16…
的“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都出自于儒学;第2条的“笃敬三宝,三宝
者佛、法、僧也”和第10条的“绝忿瞋”,都属于佛教思想;其余各条则
多采用儒家经典及子史资料。儒家对于当时的日本起了很大的作用。古代天
皇制度在建立过程中曾采取中国的法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7世纪下
半叶,儒学的影响特别显著。当时,日本政府已经把儒学看成是有利于巩固
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而加以庇护。编纂于8世纪的《古事纪》和《日
本书纪》也带有儒学的特色。这两本历史经典起了维护天皇制度的作用。
佛教经朝鲜传到日本以后,起初并非一种以教义为核心的宗教,而只是
对佛像和佛经等的信仰和崇拜。贵族们曾经利用佛教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日本政府当时认为佛能镇护国教,从而佛教思想占了优势。这时,日本原有
的神道教虽然继续流传,但实际上处于佛教思想的指导之下。
到了奈良时代,佛教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加强了作为国教的地位。
神道教和佛教这时开始在教理上调和、折衷,但是神道仍然被置于从属的地
位。日本对佛经内容的认真研究,始于平安朝 (8世纪)。9世纪初,名僧
最澄和空海来中国(唐朝)留学,回日本后分别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在
日本确立和传播大乘佛教。日本的天台宗与中国的虽然名字相同,教义却有
所区别。
日本的佛教哲学,也是建立在所谓“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和“一
念三千”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基础上的。天台、真言两宗除被赋予“镇护国家”
的任务外,在当时日本人的生活中还作为世界观来看待。这时候佛教在日本
获得了独立活动的地位。到10世纪,出现了关于净土观念的说教,佛教思
想开始渗透到平民中间去,神道教和佛教的调和、结合也有所发展。
… Page 17…
二、经院哲学的前身:教父哲学
欧洲中世纪哲学,主要是指西欧5世纪至15世纪的基督教哲学。但这
个哲学形态的孕育、生长却一直要追溯到罗马帝国的教父哲学;它所波及的
地区也远远地超过了西欧,包括了北非、小亚细亚等地中海沿岸地区。
公元1世纪初,罗马经过近300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
帝国。帝国的统一在客观上打破了各民族分离割据的局面,促进了东西方文
化的交流和统一。但是,帝国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和被征服民族的残酷压迫
和沉重剥削之上的。广大奴隶、平民和被征服民族频繁举行起义,进行反抗,
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无情的镇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帝国建立了庞大
的军队和国家机器,而这又种下帝国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祸根。社会
长期动荡不安,不仅使下层劳动人民,甚至使一些上层社会分子也深有朝不
保夕之感。现实生活的严酷和摆脱这种状况的希望的破灭使人们只能到来世
寻求安慰,只能到宗教中去寻求精神寄托。各被征服民族旧有的保护神由于
不能履行保护本民族的职责而遭到遗弃,而罗马的宗教也只能适合那些对现
实生活的幸福感兴趣的人。社会在呼唤一个新的世界宗教,基督教应运而生
了。
最早的基督教原是在西亚活动的犹太教诸多小宗派的一个分支,反映了
被压迫群众的思想和愿望。它信仰唯一的神,即上帝耶和华,宣传平等博爱,
鄙视富人权贵,宣称救世主不久将降临人世,举行末日审判。面对新的形势,
它放弃了严格的清规戒律和繁琐的宗教仪式,宣扬仅仅信仰基督即可获救,
打破民族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