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 >

第9部分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9部分

小说: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一切都是上帝的预定,没有天命,就是连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脱落下 

来,上帝的预定,出于其意志的喜好。这种过于严格的“预定说”虽突出上 

帝意志的绝对权威,但推行到底也有否定教会的作用,因而未能为教会完全 

采纳。 

      (5)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上帝之城》一书中。当时, 

罗马人和近东的异教徒,把罗马的陷落归咎于罗马人改信基督教,因而得罪 

了罗马的旧神。奥古斯丁撰写此书予以驳斥。该书第一部分列举了罗马人的 

累累罪恶,指出罗马灭亡是罗马人罪有应得。在第二部分中,奥古斯丁展开 

了自己的历史神学原则,论述了善占统治地位的“上帝之城”和恶占统治地 

位的“人间之城”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他认为从上帝创世开始,就形成了 

两大敌对的阵营。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城”,他们追求精 

神生活向往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人间之城”,他们追求世俗 

生活,向往恶。两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作 

是直线的、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过程,认为“上帝之城”必 

胜,“人间之城”必败。他抛弃了奥里根的天上地上终将合一,魔鬼也将获 

救的思想,认为上帝预先选定的得救者与厌弃者终将永远分离。他遵照圣经 


… Page 31…

关于上帝6天创造世界、第7天安息的说法,把历史划分为7个时期,指出 

他那个时代正处在第6个时期,正是善恶斗争的关键时刻。教会并不是“上 

帝之城”,但它是“上帝之城”的摹本。它遵照上帝的意志,把上帝的选民 

聚集起来,为“上帝之城”做准备。奥古斯丁把教会与世俗国家分开,认为 

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为西方教会同世俗君主争夺统治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他 

的神学框架中所隐含的历史进步思想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第一个百 

科全书式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13 

世纪以前的经院哲学中,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13世纪,托马斯·阿 

奎那改奉亚里士多德主义夺取统治地位,但奥古斯丁主义并未中断,它不仅 

体现在弗兰西斯教派的哲学中,而且在托马斯·阿奎那本人的哲学中也可以 

发现它的痕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回到奥古 

斯丁”看作是改革教会的一个途径。甚至在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流派中,也常 

可看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子。由此奥古斯丁被称为“西方的导师”。 



                   5。波爱修:经院哲学论争的拨火者 



     西罗马帝国被哥特人占领后,曾经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出现了原来的社 

会秩序与哥特人的社会秩序共存的局面。最后一个罗马哲人——基督教哲学 

家波爱修,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展他的哲学活动的。 

     波爱修 (约480—524年)出生于罗马豪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 

教育,青年时期就从事政治活动,30岁时出任罗马执政官,523年被以图谋 

不轨罪名逮捕入狱,次年被处死。在狱中写下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的慰 

藉》。此外,波爱修曾立下宏愿,要将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和柏拉图的《对 

话集》译成拉丁文,并设法使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协调一致,可惜壮志未酬。 

波爱修还编纂了一些为中世纪所采用的逻辑学等教本。 

      (1)上帝与世界 

     在波爱修看来,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是形式。“神的实体是无质料 

的形式,因此是一,是其所是,而所有别的东西都不是其所是”。(波爱修: 

 《论三位一体》第2章)也就是说,上帝自身已包含了实在,万物是由上帝 

才获得其存在的。上帝是善,是完美。除上帝外,不可能设想有更善更完美 

的东西存在。万物的善和完美来自于上帝的善和完美,因而其善与美都是不 

完全的。世界的是从完美开始的,完美是原本,不完美是完美的摹本,因而 

又是完美的减弱。由此出发,波爱修追随奥古斯丁,否定了恶的现实存在。 

他认为恶是一种不完全,是由于人们将完全的善加以分离的结果。但是,波 

爱修抛弃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由意志的地位。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永恒的形式决定的,事物的特性不是来自 


… Page 32…

于质料,而是来自于形式,而形式无非就是上帝的理念,也就是神的预知。 

 “预知是存在于世界之主那里的,安排一切的那个神的计划”。(波爱修: 

 《哲学的慰藉》第4卷第6章)不过,波爱修进一步把世界分作两个部分, 

即无理性的世界和理性世界。在无理性的世界中,形式以绝对的因果必然性 

起决定作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该追求,但也可 

以拒绝的理想。因而,人的自由意志是判断的理性的一种功能,人的精神能 

够发现众多的可能性并从中进行选择。精神愈强,自由也就愈多。因此,自 

由不在于意志而在于意志的判断。 

     为了解决上帝的预知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波爱修进一步分析了 

上帝的永恒性。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时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前后相继。 

但对于上帝来说,只存在永恒的现在。“永恒就是对无限的生命的整个的、 

同时的、完全的占有。”(波爱修:《哲学的慰藉》第5卷第6章)因此, 

对上帝来说,不存在一种时间上在先的知晓,上帝在永恒的现在中俯瞰时间 

世界中发生的一切。上帝观察事物时,并不改变事物的过程。波爱修的这一 

思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共相和殊相 

     共相或殊相的关系问题最初是由3世纪著名的腓尼基学者波菲利(约232 

—304年)提出来的。他在给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所写的引论中提出三 

个哲学问题:第一,种和属(共相)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 

第二,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是有形体的呢,还是无形体的?第 

三,它们是外在于感性事物,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波菲利认为,这些 

问题乃是极其高深的问题,需要非常刻苦地进行研究,因而,他只是提出了 

问题,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 

     波爱修就此问题从本体论上和认识论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考察首 

先是从一与多的关系出发的。他认为,“种”和“属”在本体论是不存在的。 

因为“种”和“属”是为许多事物所共有,而且是在同一时间完全地存在于 

许多事物之中,因而是多而不是一。但这样一来,又将有某个新的“种”或 

 “属”。如此类推,以至无穷。但另一方面,如果“种”或“属”在数目上 

是一,那就不能为许多事物共有。因为一个单个的事物被共有,只能是它的 

部分被共有。因此之故,如果它既不是一个(因为它是共有的),也不是多 

个 (因为还要为那个众多寻找另一个“种”),那就可以看出,那个“种” 

乃是绝对的不存在。这同一结论必将应用于其它的“种”。这样,波爱修就 

否定了“种”和“属”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但是,波爱修把本体论意义 

上的存在与认识论意义上的存在区别开来了。在他看来,“种”和“属”虽 

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但我们的心灵有能力把它们从有形的东西或 

无形的东西中区分抽象出来。至于那些用区分、抽象、假设从存在的事物所 

得出的观念,不仅不是虚假的,而且只有这种观念才能发现事物的真正特 

性。“‘种’和‘属’都是思想,因此,这们的相似性是从它们存在于其中 


… Page 33…

的诸个体中收集起来的,比如人的相似性是从彼此不同的个人中收集起来 

的,这个相似性被心灵思索并真正地知觉到,从而就造成了‘属’;当进而 

思索这些不同的 ‘属’的相似性(它不能在这些‘属’之外或者在这些个别 

的 ‘属’之外存在)时,就形成了 ‘种’。所以,‘种’和‘属’是在个体 

之中,但它们都被思考为共相,并且, ‘属’必须被看作把个别中的众多的 

实质上相似性集合起来的思想,而 ‘种’则是集合‘属’的相似性的思想。” 

 (波爱修:《波菲利〈引论〉注释》第1卷第11节)波爱修说,这种相似 

性,当它是在个别事物中时,它是可感觉的,当它是在共相中时,它是可以 

认知的;同样地,当它被感知时,它是留在个体中,当它被理解时,它就成 

为共相。波爱修从存在和认识、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一般与个别 

的关系。他的思想无疑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深刻影响,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的合理因素,成为中世纪唯名论的直接先驱。 


… Page 34…

                         三、西欧早期经院哲学 



     公元476年,西部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开始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基督教 

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在封建社会初期的三、四百年的时间里,西欧社 

会战乱不断,灾祸连年,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 

位,政治上分崩离析,文化上极度衰退和停滞。当时只有僧侣是受过教育有 

文化知识的人,但他们又往往满足于现有的教条,所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 

几乎都没有什么哲学可言。 

     8世纪末和9世纪初,法兰西国王查理征服了大部分欧洲大陆,于800 

年建立查理大帝帝国。出于为帝国培养统治服务人才的需要,查理下令教会 

和寺院兴办学校,并在宫中成立学院,四处罗致僧侣学者,并派人搜集和抄 

写古代抄本,促进教育,史称“加洛林朝文艺复兴”。从这些学校里,逐渐 

发展出基督教的经院哲学。 

     从时间上说,经院哲学的第一位重要哲学家是厄里根纳,他在新柏拉图 

主义的影响下,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该体系的泛神论色彩 

使他受到了正统神学的谴责。11世纪,安瑟伦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在信仰支配理性的前提下,肯定了理性对神学的作用,从而确立了经院哲学 

的基本立场。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方面,出现了以安瑟伦为代表的极端 

唯实论和以罗瑟林为代表的极端唯名论。罗瑟林的学生阿伯拉尔继承老师的 

唯名论传统,同时纠正了老师的极端倾向,发展成为一种温和的唯名论—— 

概念论。 



                      1。经院哲学的准备:厄里根纳 



     厄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