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12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和丑恶中发掘美和艺术。波特莱尔在为将来出版的 《恶之花》订正版草拟的序言中说:“什么是诗?什么是诗的?就是把善跟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恶之花》用最适于表达内心陷秘和真实感情的象征、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独特而完美地象现出诗人的精神境界,歌唱现代人的忧郁的苦恼。波特莱尔大胆地把城市生活引入诗歌,描写巴黎的街景风光,世态人心,但他描写的,并不是灯红酒绿的巴黎,而是城市底层的贫民生活;并不是单纯描绘风景,而是风景与忧郁的情感交融一处,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波特莱尔被称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他的《恶之花》为近代西方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诗歌创作方法上,波特莱尔力求把美内在化,精神化,在诗歌中体现一种“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的内在世界。波特莱尔把感应原理引进诗歌创作,以其独创的象征手法给法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的象征主义三大诗人玛拉美、魏尔仑、兰波无不受到

  《恶之花》的直接影响。兰波在《洞察者的信》中叙述法国诗的历史时,对波特莱尔有过这样的赞词:“波特莱尔是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之王,真正的神。”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莫斯科一所贫民医院里的医生。1843年,他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做过制图员,后辞职专事文学创作。早年他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密切,参加过四十年代俄国进步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的团体,并受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849年因参预反对农奴制的革命活动、被判处死刑,临刑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四年和充军六年。在此期间,作家思想消治,对空想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反对任何暴力,主张用宗教和道德观点实现人民与贵族的和解,达到社会的改造。1859年他回彼得堡后,在杂志上宣扬这些观点,反对革命民主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被封建资本主义势力排挤到社会“底层”的人们(没落贵族、城市贫民和潦倒的知识分子等)的挣扎,彷徨和悲观绝望的情绪,虽然具有批判成分,但也包含许多消极的思想因素。主要作品有《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恶魔》等。他的小说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发表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苦役流入地返回彼得堡进入成熟期创作的一部主要作品。小说以凄凉悲惨的基调,展开了故事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涅丽一家的悲惨命运,一条是娜塔沙一家的不幸遭遇,而使这两个家庭毁灭的罪魁祸首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他诱拐了涅丽的母亲,骗去了涅丽外祖父的全部家财、最后导致涅丽一家三代人全部含恨而死。他又诬告娜塔莎的父亲,使其倾家荡产,娜塔莎也被公爵的儿子诱骗。作家愤怒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对社会底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小说充满了阴暗、悲惨、呻吟的调子,作家在保持其四十年代作品风格的同时,在这部小说中,开始了驯顺、忍耐、宽恕,自觉自愿受苦难以洗刷心灵的说教。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导思想——基督教人道主义开始形成。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带有法国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秘密小说”的特点,一些人物身上覆盖着一层神密色彩;故事发展迅速,许多章节的末尾富有急转折的戏剧性结果。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发表于1886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描写资本主义社会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矛盾,叙述了贫穷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起初他觉得“杀死这百无一用、象虱子一般的老太婆”算不了犯罪,后来受到“良心”谴责,陷于半疯狂的痛苦中。他遇到醉汉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索尼娅,得知她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竞走上街头卖淫。她那种以自我牺牲来解救人类苦难的思想,感动了拉斯柯尼科夫,于是他向官府自首,走向“新生”。

  《罪与罚》是以一桩刑事案件如基础的社会哲理小说。作者之所以能把一桩普通的杀人案件上升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在于他挖掘和展现了拉斯柯尼科夫的杀人动机。拉斯柯尼科夫杀人不仅仅是因为贫困,不仅仅是为自己、母亲、妹妹的生存,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动机——实践自己的“理论”。他看到俄国社会上存在两种人,一种是“平凡的人”,活着必须做奴隶,任人宰割;另一种是“非凡的人”,这类人是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甚至随意杀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和大家一样的虱子”,还是握有支配一切权力的“非凡的人”,他杀人了。结果陷入精神折磨之中,灵魂颤抖了。《罪与罚》正是通过拉斯柯尼科夫这一形象,揭示了俄罗斯六十年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以其巨大的艺术力量批判资产阶级“超人”哲学,揭露其反人道主义实质。

  《罪与罚》是第一部全面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成熟期的主要思想的作品。作品显示了作家如所有被侮辱和被所有的人抛弃了的被压迫者的申辩的态度,表达了利用宗教“恢复”人的思想。作家一方面怀着巨大的同情描写了以马尔美拉多夫为代表的下层人民的苦难,另一方面又通过索尼娅的形象,鼓吹忍耐、宽恕,自觉自愿受苦难以洗刷灵魂的说教。但是作品中对“超人”哲学的批判超过了宗教思想成为作品主要的思想贡献。

  《罪与罚》表现了很强的艺术魅力,小说展现的广阔画面、复调情节结构、小说一悲剧体裁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心理分析的运用对后代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运用连续独白、对话争论,以及梦幻形式描写拉斯柯尼科夫杀人之后的怀疑症,热病与亲人疏远、精神分裂式的压抑苦闷和疯狂,把一颗在苦难中挣扎的灵魂刻画地淋漓尽致。《罪与罚》的出版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空前的声誉,确立了他文学巨人的地位。

  《茶花女》〔法〕小仲马

  亚历山大·小仲马 (1824—1895)出生于巴黎,是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大仲马的私生子。他幼年时饱尝家庭不幸带来的种种辛酸和痛苦,并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侮辱。他在文学创作上和他父亲一样多产,但大仲马侧重写历史小说和历史剧,而小仲马则专写现代剧。他早年信奉浪漫主义,以后一直没有完全放弃。他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1852年,他著名的戏剧《茶花女》公演,获得巨大的成功,使他一举成名。除《茶花女》之外,他还著有其他剧本二十余部,著名的有《半上流社会》、《放荡的父亲》、《金钱问题》等,主要围绕着妇女、婚姻、家庭问题,对资产阶级社会风习,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作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小仲马是大仲马因桃色事件而破产后晚年穷困潦倒的见证人。1875年,他被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

  1848年,小仲马写了一部小说《茶花女》,描写美丽的交际花玛格丽特和青年亚芒的爱情故事。以后他将这部小说改编为同名剧本,1852年公演。剧本富有诗意,哀婉动人,演出后轰动一时。小仲马本人经历过类似艳遇,写作时充满感情,技巧娴熟,对话生动,赢得了观众的同情。此剧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被改编为电影、歌剧、舞剧及其他剧种,成为世界名著之一,其魅力经久不衰。

  剧本描写为生活所迫沦落为妓女的玛格丽特,一次偶然结识了贵族青年亚芒,俩人产生了真诚的爱情,并一起搬到巴黎效外的别墅居住。但亚芒的父亲却认为这种结合有辱门风,将会毁掉儿子的前程。于是乘亚芒不在,向玛格丽特软硬兼施,强逼她与阿尔芒断绝往来。亚芒不明真相,以为玛格丽特有意将他抛弃,多次寻找机会报复。本来身染肺病的玛格丽特又加上这种精神折磨,从此卧床不起。当亚芒了解到事情真相,赶到她身边时,玛格丽特已经奄奄一息,最后在双方真诚的拥抱中含恨死去。

  小仲马是十九世纪中法国舞台的社会问题剧大师。在这部戏剧中,作者通过茶花女的悲惨身世和不幸结局,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腐朽和道德的虚伪。剧本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真切感人,带有浓重的悲剧气氛,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于土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伯爵家庭,长大后承袭限爵位。1844年他入喀山大学学习,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1852年他到高加索从军,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退役。1859年和1860年他两次赴欧洲旅行,探求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西欧的现实促使他同样地憎恶资本主义“文明”。此后直到他八十二岁去世,托尔斯泰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主要从事创作,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继续探索俄国社会的出路。托尔斯泰1852年发表作品《童年》,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他从创作活动一开始就敏锐地注意到俄国社会里上层与下层、地主和农民、贫与富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幻想着靠所谓“世界精神”使人们互相亲近,使矛盾变成“无限的和谐”。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托尔斯泰接连写出《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长篇巨著,使他成为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沙龙谈论对拿破仑作战的事写起,中经俄奥联军同拿破仑军队之间的奥斯特里奇会战、莫斯科大火、法军全线溃退,最后写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运动的酝酿为止。全书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个豪族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面;描绘了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反映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

  《战争与和平》一方面揭露了宫廷官僚和上层贵族的腐败;另一方面又站在贵族立场上寻求社会问题的答案。小说竭力美化罗斯托夫一家那种温情脉脉的庄园贵族的“品德”和包尔康斯基一家那种忠贞为国的老贵族的“古风”。作者着意塑造了两个理想的贵族青年——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尔、别祖霍夫,着重宣扬“为上帝而活着”、“爱一切人”的道德观念,表达了作者的博爱思想。小说还着重描绘在民族劫难面前俄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其宏大的气魄、雄伟的场面、深刻的思想集中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