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琳在瑞士开始了告别战场以后的新生活。但不久,凯瑟琳便临产住进了医院。结果她难产而死。小说在一种凄凉迷茫的情境中结束。
《永别了,武器》通过美国中尉享利的自述,描述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精神,扼杀人的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无谓的自相残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明确的反帝反战的思想认识。作品塑造了享利这一个“迷惘的一代”的典型,通过享利由一个热情奔放的青年转变成失望的空虚的痛苦的迷惘者的过程,深刻地指出战争摧残生命的精神,压抑人的本能。但作者是从个人的角度咒骂战争,以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来否定战争,并在否定战争的同时也否定了人世。作者认为战争摧毁了人的一切,世上再也没有幸福可言,陷入一种彻底的空虚和迷惘之中。
小说贯穿着反战主题,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的成功。作者运用经过锤炼的口语写作,文体精约,对话简短,环境描写情景交融,内心独白真实深切,用动作和形象来表达情绪,托讽刺于有意无意之间,从而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飘》〔美〕米切尔
玛格丽特 (1900——1949)是一位只写过一部小说的女作家,但这部作品却使倔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陡然成为美国全国闻名的小说家,这部作品就是《飘》。
米切尔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1914——1918年,米切尔在当地华盛顿高级中学读书,1918年秋季进入马萨诸赛州北安普敦市斯密斯女子学院深造,一年以后由于母丧休学回家。1925年她亓入亚特兰大新闻界工作,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兼专栏作家;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不久因踝骨受伤被迫离开报社。由于受家庭影响,米切尔一向喜欢钻研历史,辞职后就开始研究关于1861——1865年的内战史以及她童年曾经听说过的“重建时期”的南方社会情况。经过十年努力,她把研究内战史的体会和成果用小说反映出来,于 1936年出版了小说《飘》。小说轰动了全国,据说初版时每天销售量五万册,第一年就印行了一百五十万册,成为当时美国第一幅销书,第二年获普利策小说奖和国家图书奖。
长达一千页的《飘》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社会小说,同时又包含相当多的浪漫色彩。它以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间的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为背景,以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为核心人物,通过若干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现实。小说通过郝思嘉以及其他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来反映南北战争对美国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动乱和灾难。作者集中笔墨塑造了“乱世佳人”郝思嘉这一形象。在她身上显示出奴隶主阶级的凶残、疯狂、自信、任性的本质。她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成为孤家寡人,十二年中,风雨飘摇,煞贵心机,为的是重振奴隶主的家业、妄图恢复被战争摧毁了的“天堂”。她在爱情上是个极端自私的人,在财产上是个疯狂追求的人,在精神上是个妄自尊大的人。郝思嘉继承的正是那个被推翻的阶级的腐朽的品质,因此她决不是奴隶主阶级的一个叛逆女性,而是一个十足的逆时代潮流的反面人物。
由于作者明显地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来描写这个人物的命运,因而她对郝思嘉含有极大的同情,在她看来郝思嘉是一个时代的“英雄”,这个“英雄”只是遇到这样一个“乱世”才遭到灾难。因此小说对南方奴隶社会的描写是被歪曲的,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的揭示是不正确的,对联邦军的描写是带有诬蔑性的,尽管如此,《飘》仍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小说展现的广阔的生活场景秒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它直至今天还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读者。
《愤怒的葡萄》〔美〕斯坦贝克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谷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自幼生活在小镇、乡村,在牧场干过活,对乡村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作家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从事过多种繁生日的劳动,对普通人民,尤其对美洲和墨西歌的移居农业工人有着很深的了解。1935年,他发表成名作《煎饼坪》,重要的代表作有《小红马》、《愤怒的葡萄》等。196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愤怒的葡萄》是反映美国三十年代大萧条期的经典作品。三十年代,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连遭旱灾,农业歉收,小农和佃农生活究困,无力偿还借款,土地都被大公司吞没。无家可归的农民纷纷踏上西行的艰难旅程,去美国西部未开发的地区碰运气,寻找谋生的出路。小说描写主人公约德一家十二口人,好不容易挤上一辆破车,汇入开发“黄金西部”的洪流。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受尽折磨和欺凌,祖父母都相继死去,两个家庭成员弃家出走,但是其余的人经受住了考验,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终于到达梦想之地加利福利亚州。他们当上了水果采摘工,不久发现加州决非人间天堂。他们工作辛苦,劳动报酬低微,要受到警察和民团的敲诈。面对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约德一家同其他劳动工人一起和资本家、警察、民团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坚定的信念。
小说通过对约德一家西亓历程的描写,揭示了流动农业工人经受自然灾害打击下,失去土地,完全丧失权利和自由的悲惨遭遇。小说用充满了对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强烈憎恨的笔触、深刻地控掘了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歌颂了广大西进农工战胜艰难险阻,勇于和剥削者银行、商人,大农场主之间进行不屈不掘的斗争的精神,表现了他们不可征服的坚强意志。
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和叙述两种不同的写作方法,使它们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作品在描述德一家的每一节前面,总是插述一段社会场景或自然景观的描写、评论。作者成功地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特定场景刻画,置约德一家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在社会的历史的大背景中展现约德一家的悲剧,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小说人物生动可信,个性鲜明突出感情充沛有力,极富感染力,在语言上,作者把细节描写和概括性陈述结合为一体,并且突出运用了意象化和象征化的手法,加强语言表现力,取得突出的成就。
《绞刑架下的报告》〔捷克〕伏契克
伏契克 (1903—1943)是捷克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他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年轻时曾当过短工和广告员。1921年,他加入捷克共产党,担任过共产党领导下的《创造》杂志的总编辑以及党的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捷克沦陷,党转入地下活动,他曾在布拉格领导地下反法西斯的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1943年4月被捕、被关在庞都拉茨监狱。他在狱中仍坚持斗争,后被解往德国,1943年9月被杀害于柏林勃洛琛斯监狱。伏契克在极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写过许多揭露国内外反动派罪恶行径,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作品以及许多文学批判专著,为捷克无产阶级的作品以及许多文学批判专著,为捷克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伏契克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写下的血与泪的“报告”。作者从他被捕的第一天写起,一起写到被判处死刑,写出了整个在狱期间他所遭到德国法西斯的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同时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狱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作者还记述了许多同狱革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示了他们崇高的精神风貌;也写出了叛徒出卖战友,庸人悲观失望的情景。在死神来临之,和作者用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表明,他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并叮嘱同志们和战友,不要为他的死而悲哀,因为他的名字永远不会和悲哀联系在一起。
《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一个勇于为真理,为人民的事业奋勇献身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的残暴,并以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们用正义的力量战胜黑暗的势力。作者在最后一章的末尾写道:“我的戏快要结束了。我已经写不完了。我无法知道它的结局。这已经不是戏,这是生活。生活里是没有观众的。幕已揭开了。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在艺术上,作品纪实与抒情相结合。突破了一般特色作品单纯记事的局限,将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未来的理想有机地与作者亲身经历融和在一起既有叙事作品的细节描写,又有抒情作品的主观表现,甚至还有政论作品的犀利笔调。笔锋所至,无拘无束,唯有真实和真情赫然显现,因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一种不同凡响的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里克赛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因生活贫困,十岁左右即去做工。他刻苦自学,曾阅读各种进步文学作品。十月革命后他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并于 1919年加入共青团,参加红军。1924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曾任共青团区委和地委书记,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在病榻上写成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他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被授予列宁勋章。其后,他又写作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因不幸去世,只完成了第一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三十年代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基础,通过描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过程,展示了俄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过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歌颂了功维埃青年为保卫革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则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的光辉形象。保尔出身于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当过学徒、工人,人小受过神父的侮辱和老板的压迫。在布尔什维克党员朱赫来的启发教育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地下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策马挥刀,冲锋陷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身带弹伤、双目失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继续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保尔这一形象准确地概括了一代苏联青年的精神风貌。保尔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著名独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成为千百万革命青年的座右铭。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结构紧密,语言流畅朴实,人物刻画有血有肉,真切感人,在艺术上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