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22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结构紧密,语言流畅朴实,人物刻画有血有肉,真切感人,在艺术上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生于顿河岸边维辛斯卡亚一个商店职员的家庭,曾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武装征粮员,为求学来到莫斯科,并加入“拉普”。193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历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科学院院士、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肖洛霍夫从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一生著作极丰。作品以反映苏联历史转折时期,顿河哥萨克的斗争和生活为主,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文学“解冻”时期代表作品之一。肖洛霍夫的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196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写于1926—1939年间,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是苏联文学中,描写国内战争最宏伟、最独特的作品之一。全书分四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背景,以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顿河地区哥萨克民族如何经过彷徨、动荡,最后走向新生活的历程。葛利高里是一个英俊的哥萨克青年,住在俄罗斯南部顿河边上一个不大的鞑靼村子里。他勤劳能干,聪明伶俐,并和他的邻居,一个有夫之妇婀克西妮亚产生了爱情。他父亲强迫他民另一个他不爱的女人结了婚,最终他不能忍受不幸的婚姻,与情人私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因作战勇敢获十字勋章。十月革命后,他参加红军与白军作战,但有红军干部滥杀俘虏让他反感。他脱离了红军,1919年,哥萨克发生叛乱,格利高里,任师长与红军对抗,但不久红军打垮白军。他又加入了佛明匪帮。1922年佛明失败,他也流浪回到家中,情人婀克西尼亚已经死去,家人都不在了,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他的小儿子,这是他的生活遗留给他的全部东西。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它以前完整的情节体系,丰富的生活内容真实地揭示了具有性格双重性的哥萨克民族在革命面前的动摇,犹豫的必然性。通过葛利高里的悲剧道路,作家表达了对人和革命、人和历史的关系,以及党对哥萨克的政策和深切思考。

  《厌恶》〔法〕萨特

  让一保尔·萨特,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和戏剧家,同时也是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曾在高等师范学校学哲学,成绩优异,1929年毕业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在里昂、巴黎等地任都。1933年他到德国的法兰西学院继续攻读哲学,深受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他的第一部著作《想象》中已经提出了存在主义的观点。1938年,他出版小说《厌恶》对存在主义哲学作了较为通俗的阐述,这部小说使萨特崭露头角。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特应召入伍,       1940年被俘,次年遣反。战后他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萨特的代表作还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文艺评论《什么是文学》,长篇小说《到自由之路》、短篇小说《墙》以及剧本《青蝇》、《禁闭》等。1964年萨特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

  《厌恶》是萨特的成名作。这本日记体小说描写与社会生活隔绝的主人公罗康丹有一天突然感到他周围存在的一切都令人恶心,自己的存在也是多余的,毫无意义可言,显示了主人公罗康丹对荒诞世界深深的厌恶感、不可知感、恐惧感和迷惘感,对生活的陌生感以及孤独感。小说里写道,有一天,他在公园里坐在一张椅子上。一棵栗树的树根露出地面,他顿时有所省悟:如果没有“树根”一词,哪里会有“树根”这一概念。词语的消失会使世界面目全非。在作者看来,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就象词语一样,一旦被否定,人们就会对世界失去控制,从而产生忧虑。罗康丹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随时随地都产生着对客观事物的怀疑与恐惧,他性情软弱、毫无毅力、行动被动,不能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建立新的生活,只好象普鲁斯特那样去从事文学创作,以此逃避现实。

  小说以“否定”和“荒诞”为基调,根本上反对肯定论和价值论的古典哲学,是表述荒诞世界、虚无人生的集大成者。罗康丹和生活失去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失掉了意义,他觉得自己不过是象一件东西一个客体那样地存在着,在很大程度上攻击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论丧和人的心灵危机和生存危机。

  《厌恶》是一本哲学日记,实际上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图解。在这本小说中,萨特否定了世界,否定了人生,也否定了整个人类。根据存在主义哲学,自我必须接触客观存在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厌恶》的主题正是“厌恶”就是“我”“厌恶”就是“我的存在方式”,表达了作者否定一切的哲学思想。

  《蝇王》〔英〕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是 (1911—1993)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出于康沃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0—1933年,戈尔丁在牛津大学学习,并开始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曾参加过诺底登陆等战役。        1954年,他发表小说《蝇王》,获得巨大成功,从而一举成名。1983年,因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人类的状况”而荣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蝇王》是反映人性“恶”的一面的现代寓言。故事假定在示未来的核战中,一架转移孩子的飞机被击中,飞行员死难,孩子们流落在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他们之中有一个十二岁的名叫罗尔夫的男孩为了将分散在岛上各处的孩子组织起来,吹响了一只螺号。在全体儿童会议上罗尔夫当选为领袖。儿童们在罗尔夫的领导下等待救援,起初他们还能相处在三个良好的秩序中,但不久便懈怠了。红发少年杰克是唱诗班的领队,他自命不凡,对罗尔夫当选为领袖。十分不满。罗尔夫分配他去打猎,他便把猎来的猎头挂在一个尖木桩上,还逼着其他孩子学着野蛮人的样子,将脸涂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猎头(蝇王)狂欢。为夺取领袖地位,他带人袭击罗尔夫的住所,罗尔夫也陷入生围。正在紧急关头,一艘英国军舰及时赶来,罗尔夫才幸免于难。孩子们见了大人,一个个号啕大哭起来。

  小说《蝇王》以寓言形式研究和描写了人性中“恶”的因素,以及现代文明的脆弱性,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做了形象化的概括总结。象征文明与理智的罗尔夫和象征野蛮和本能的杰克因害怕一个莫须有的“野兽”,发生了生死冲突,而这个野兽不是别的,正是人性中潜在的“恶”。由于小说中采用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刻画方法和注重细节描绘,从而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既有象征又避免了概念化。而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表现出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局外人》[法]加缪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和戏剧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父亲是农业工人,母亲是女仆。他早年丧父,生活贫困,靠奖学金念完中学,大学读的是哲学,半工半读。他和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同学相比,在心理上有很大压力,对他的思想发展颇有影响。加缪酷爱戏剧,在阿尔及尔电台演过戏,当过马演,随后左翼报纸当新闻记者。二次大战爆发后,他参抵抗运动,曾任《战斗报》主编。1942年出版的小说《局外人》使加缪一举成名,奠定了他作为存在本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地位。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鼠疫》、《流亡与王国》,戏剧《误会》、《卡里古拉》、《正义者》、以及几本随笔集。1957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他在车祸中罹难。

  加缪的创作较侧重于表明世界或存在的“荒谬性”。他从精神的角度去刻划一种所谓“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诞的人。”这种人认为世界毫无意义,有着一种极端冷漠的人生哲学。加谬赞赏这种人的认识态度。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正是这样一种人,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母亲去世后,葬礼一结束他就去看电影,后来在一种完全下意识的情况下杀人被判处死刑。莫尔索承认自己杀人是“敲了不幸之门”。他认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人往往是幸福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人都是不幸的。人只有离开人间,离开社会才有幸福。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充满哲学意味。

  莫尔索对外界一切事物完全无动于衷的态度集中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一部分青年对混乱的世界秩序所感到的精神不安和绝望心理。作者同年出版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可以说是《局外人》的注释。西西弗是希腊神话中的罪人,他在地狱中被罚永不休止地把不断滚下来的巨石推住山顶。西西弗的工作的荒谬性正是这个神话的伟大之处:他是热爱生活,蔑视天神和死亡的,因此他是幸福的。从莫尔索身上反映出西西弗的一切特性。莫尔索对一切莫不关心的荒谬态度正是在于反抗这不合理的荒谬世界,虽然他的反抗止于个人的,精神上的表现。“局外人”是这个冷漠的,排斥人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产物。同十九世纪某些患上忧郁病——世纪病的青年一样,“局外人”正是二十世纪的畸零人和精形畸形儿。作者用同情的笔调赞扬了莫尔索蔑视世界包括神和死亡在内的傲然态度,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小说《局外人》的语言明晰,风格纯正,具有古典主义的散文风格,和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和思想意境相配合,显示了加缪的艺术功力。

  《富人·穷人》[美]欧文·肖

  欧文·肖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犹太人家庭,早年曾在当地接受教育,中学毕业后入布鲁克林学院,1934年获文学学士,后成为广播电台连续广播节目的作者,写作喜剧性的小品。1936年,他发表处女作剧本《埋葬死者》,后来又写有《文雅的人》、《儿子和士兵》、《刺客》等剧作。成为好莱坞的电影剧作家。1948年,他发表长篇小说《幼狮》,获得成功,正式确立了他作为一个小说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富人·穷人》、《烦恼的空气》等长篇小说。1984年,病逝于瑞士。

  欧文·肖的创作受到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的影响,小说主题深邃,文笔细腻,形象生动感人。他认为作家要以反映现实社会为己任,强调作家关心社会,描写人生,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欧文·肖遵循朴素、严肃的现实主义手法,内容真实,细节丰满地从各个侧面表现美国的社会生活。

  小说《富人·穷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1945年到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德裔美国人乔达林一家人命运的描写,展现这一时期美国广阔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美国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乔达林家的姐弟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