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24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阁寺》[日本]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是日本战后派著名作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世袭贵族家庭,曾就学于学习院和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1947年毕业后供职于大藏省。他中学时受到浪漫派文艺的影响,崇尚古典和以能乐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追求艳丽的文体和华美词藻,战后,他以《烟草》、《假面的独白》等作品登上文支。他与其他战后派作品有着相同的经历,一般把他列入第一战后派,但他是战后派的异端,是“并非战后派的战后派”三岛的早期作呈现出唯美主义倾向,表现绝望堕落的变态心理,表现出颓唐无望的世纪末倾向。1956年他发表《金阁寺》,殉教性,趋亡性倾向逐渐加强,晚期代表作有《忧国》、《半绕之海》等。1970年,由于对生活无望,追求“毁灭美”三岛切腹自杀。

  《金阁寺》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地方寺院之子,父亲自幼给“我”讲述金阁寺的美,使“我”对它抱着美丽的幻想。父亲死后,“我”来到金阁寺修行。战争中,燃烧的金阁寺这种想象成了“我”内心绝对美的形象。战争结束后,“我”犯了戒,被赶出金阁寺。在离开金阁寺的前一天夜里,为了使自己的想象成为现实,我放火烧了金阁寺。通过这个充满隐喻和象征,作者表达了一切美应随着战败而毁灭的军国主义思想和绝对观念对人的束缚和困挠。小说中金壁辉煌的金阁寺是作者心目中某种绝对性的东西的象征,是艺术和美的代表,同时又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异己存在物。主人公与金阁寺的关系暗示着人生和美和艺术的悲剧性相关。作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是扭曲的,带有某种病态心理的,得不到时便转化为毁灭美。“我”放火烧掉金阁寺正是企图得到幻灭前的一瞬间与美的一体感。作者对战后的日本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他在寻找一种悲壮、惨烈的美,用以寄托自己的心态。他的这种追求带有一种狂躁的破坏性力量。

  《金阁寺》文笔凝练优美,篇章错落有致,行文贯注着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字里行间镶嵌着作者精警的譬喻和深邃的遐思,这些艺术特征使三岛的文学世界同日本近代的唯美主义文学十分接近。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城镇阿拉卡塔卡。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13岁时,马尔克斯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加入自由党。      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保守党与自由党互相残杀,全国大乱,他只得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1961年至1967年,他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季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及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霍乱时期的爱情》 (1985)、 《迷宫中的将军》(1989)等。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作家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某国小城镇马贡多从荒漠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布恩地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以至完全消亡的一百年历史演变过程。《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且姓名相同,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作者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上代人的经历,试图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以及社会现实,要求公众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拨弄的途径。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心态。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种无所不在的孤独感,正是作者对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世界之外的愤懑和抗议。

  《百年孤独》一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以及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异的世界,那里既有不可思议的神话,也有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它反映了拉美大陆的生活和冲突。”(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