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4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学堂》等,1664年后,莫里哀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更为坚定,古典主义喜剧创作进入全盛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女博士》、《唐璜》等。莫里哀一生共写喜剧近三十部,对欧洲戏剧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伪君子》在欧洲喜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大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指贵族上流社会和封建教会,塑造了达尔杜弗这一法国文学画廊中著名的伪善者形象。达尔杜弗是个手段灵活的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贡的家。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达尔杜弗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的小事上表现他“崇高”的德行。他口头上宣传“苦行主义”,实则贪图享乐:在教堂里佯装不肯接受奥尔贡的施舍,背后却图谋奥尔贡的全部家财;表面上不敢正视袒胸露背的妇女,背地里又专以勾引他人妻女为乐事;当着人面为弄死一只跳蚤而忏悔,骨子里却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达尔杜弗用上帝和虔诚来遮盖他的丑恶的心灵,莫里哀通过这一形象深刻揭露和讽刺了贵族上流社会赖以存身的封建教会的伪善、狠毒和荒淫无耻,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力量。

  在达尔杜弗形象的塑造上,莫里哀运用了卓越的艺术手法。达尔杜弗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第一次出场,但前两幕通过奥尔贡、白尔奈耳太太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观众对达尔杜强的性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知道他是一个伪善者。他出场时所说的几句假虔诚的话,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耻笑。第四幕结束,眼看这个剧本要以悲剧告终。第五幕忽然急转直下,国王明察,救了奥尔贡一家。剧本起伏跌宕,变化多端,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1669年,莫里哀通过种种途径,打破禁令,第一次公开演出《伪君子》,获得很大的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最受欢迎的剧本,达尔杜弗这一形象更是走遍了世界各地,在法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达尔杜弗”已成了“伪善”的同义语。

  《鲁滨逊飘流记》〔英〕笛福

  丹尼尔·笛福 (1667—1731)生活在欧洲动荡的年代里,是一个油烛商人的儿子,他自己在他年轻时候也成为一个善于经营的生意人,为经商而到过欧洲许多国家。笛福曾几次破产,债台高筑曾被通缉,坐过监牢,但他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又发财致富,然后又破产。笛福受过很有实用意义的教育,他学的不是当时流行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而是英文,这使他日后写作时笔墨流畅、文字优美。在投入政界后,他又写过有关历史、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章,篇数多得让人难以置信。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写起小说,并在六年中完成十三部小说的创作。他既堪称英国报刊之父,也不愧为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取材于一位英国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的真人真事。笛福发挥善于想象和虚构的本领把这一真实事件写成了小说。在小说中,塞尔扣克故事的主题没有变:一个具有坚强毅力和聪明机智的现代文明人,即使只身落到一个渺无人迹的荒岛上,只要鼓足勇气,不倦地与大自然搏斗,那么他终将是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身上融和了笛福本人的许多气质:在追求发财致富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敢冒险,能实干。小里里,我们看不到世袭贵族那种懒散之风和耽于宗教的幻想,我们看到的是资产阶级青春期英姿焕发,野心勃勃,努力创造人间奇迹的大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笛福认为“害怕危险的精神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食利者的寄生虫令人感到可憎,而鲁滨逊的冒险精神令人感到可爱。贵族社会的披肩假发,曳地长裙令人厌恶,而鲁滨逊的脚踏实地,不惜辛劳的创造给人以鼓舞。 《鲁滨逊飘流记》的价值在于:我们从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在鲁滨逊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理想,把他塑造成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

  《鲁滨逊飘流记》是英国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说别开生面,题材新颖,语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语气含蓄,引人深思;描写事物栩栩如生,表达人物感情逼真动人。《鲁滨逊飘流记》出版二百多年,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里都有它的译本,各国还出现各种仿作,到十八世纪就有十多种鲁滨逊故事,可见其影响之大。

  《忏悔录》〔法〕梭卢

  让·雅克·卢梭 (1712—1778)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性情孤僻。卢梭上过寄宿学校,当过学徒,十六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开始过流浪生活。卢梭早年从事过各种职业,1745年他在巴黎遇见狄德罗,和他建立了友谊。1750年卢极参加了第戎学院举办的关于科学和文艺的复兴是否有利于道德淳化问题的征文竞赛,获头奖,从而一举成名。卢梭的主要作品有 《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社会契约》小说《新爱洛绮丝》、教育小说《爱弥尔》等,在法国启蒙运动时代起着很重要的影响。1764年底他开始创作自传性的《忏悔录》。

  《忏悔录》是卢梭借用圣·奥古斯丁的书名,用以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的回忆录式作品。卢梭一生并未犯过什么严重的错误,也从未存心作恶,但他同样出于忏侮的心情回忆往事。在卢梭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表现出强大的自省悔悟的人格力量。在书中,卢梭对自己的经历作了某些改动,这样做倒不是为了洗刷自己,而是为了使书中人物的性格比较一致,并使全书首尾一贯,避免矛盾。在《忏悔录》中卢梭描述自己的思想历程,描绘出卢梭自我的形象,透露出一种平民的自信和骄傲。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己贫贱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保持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风采。《忏悔录》呈现了一个淳朴自然、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平民代表人物,构成了十八世纪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具有强有力的反封建力量。

  卢梭的《忏悔录》第一次通过一个现实的人,而且就是作者本人,表现出一个全面体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诉资产阶级的个性。户梭首先惊世骇俗的真实细致描绘一个充满个性的“我”,这是西方文学在思想内容和风格情调上的一次突破和创新。《忏悔录》在某种程度上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灵感的一个源泉。

  卢梭善于描绘宁静幽雅的环境、悠闲平和的气氛,《忏悔录》构思细腻巧妙,文笔轻灵通脱,富有音乐感,卢梭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和读者交流思想,融洽无间,读者与作者一起重温欢愉的往昔。《忏悔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直到今日,它在文学上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生于美国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早年曾学习过法律。青年歌德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沙著作的影响,并且和席勒交谊深厚。歌德是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反对封建割据,批评死气沉沉的封建文艺和虚伪的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他的早斯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歌德从瑞士游历归来,应魏玛公爵邀请,担任枢密顾问。1786—1788年间曾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浓厚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写有剧本 《伊菲格尼》和《哀格蒙特》。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也在其后完成,这部长达一万二千行的诗剧,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歌德的重要作品还有自传《诗与真》和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此外,他还写作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歌德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很有贡献,如发现人类颚间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这部小说的篇幅大长,情节也并不复杂,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线索串连起来。《少年维特之烦恼》是青年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泪栽培出来的,充满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拆。作者塑造了两个在当时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人物——维特和绿蒂。维特代表着觉醒中的德国知识青年,富有时代气息,在封建势力异常顽强的国家里,却有着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有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维特提出要享受现世的幸福,特别是享受青春的欢乐、爱情的幸福,提出人有享受现世生活的权力,具有很大的反封建意义。维特最后自杀身亡,反映了歌德对封建桎梏的控诉。另一个典型绿蒂更为青年男女所喜爱。她聪明、活泼、善良、温柔。她开朗的性格,健美的体态,能歌善舞的才能、温和的谈吐,以及治家的能力受到读者的喜爱,“她的名字被成千个敬慕的嘴辱崇敬地念叨着”,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在文学史上建立了非凡的成就。

  《浮士德》〔德〕歌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创作顶峰。歌德写作《浮士德》,从“狂飙突进”的1773年起到1831年全部完成,将近六十年之久。从1806年第一部脱稿到晚年集中力量写第二部,中间也有二十年的距离。但是和歌德的另一部杰作《维廉·麦斯特》相反,第一部和第二部首尾是比较一贯的。

  《浮士德》取材于十六世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一生发展的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寻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的断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第一部主要是知识的悲剧和爱情的悲剧;第二部包含了政治悲剧和事业悲剧。

  《浮士德》全剧的内容是由两次赌赛引起的:一次是魔鬼与上帝的赌赛,从这里又产生了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这两个赌赛订好之后,魔鬼就担任起他的职务。他一方面尽仆人的职责,处处给浮士德帮忙,一方面随时施展伎俩,阻碍浮士德向上。他陪伴着浮士德经过了“小世界”(爱情)和“大世界” (政治),浮士德终没有感到满足而停顿不前,直到最后在创造事业的阶段里,对着那最高的那说了一声“你真美啊,请停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