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

第5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第5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盟的波兰人;提洛尔的农民部队在霍佛尔指挥下起义,使3000名法军缴械 

投降。当时奥地利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不仅引起整个欧洲的注视,而且也 

鼓舞了反法联盟同拿破仑战斗的信心。也许正是奥地利在这方面所作的贡 


… Page 15…

献,才使它在维也纳和平会议的分赃中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但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看起来似乎强大的奥地利在军事上却越来越 

走入困境。这首先是由于在同法国的数次战争中使奥地利资金耗尽,公债负 

担沉重,大量纸币贬值,迫使政府将军事开支降到了最低限度。1830年,军 

队分配到资金由1817年占总收入的50%降到只占23%,而到1848年,这个 

比例又降到只有20%。在1848—1849年、1854—1855年,1859—1860年出 

现战争危机时,政府同意额外增加军事开支,但其费用也绝对不足以使军队 

达到满员水平。一旦危机结束,军费很快又降了下来。例如,1860年的军事 

预算为1。79亿佛罗林;到1863年降为1。 18亿佛罗林,在1864年与丹麦的 

冲突中上升到1。55亿佛罗林,到1865年,即普奥战争发生的前一年,军费 

再次大幅度降到9600万佛罗林。这些数字与当时的英、法、普等国的军事预 

算是根本无法相比的。由于奥地利军事行政上的腐败,效能很差,有限的军 

费还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其次,由于奥皇统治的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帝国,因而使军队的种族成份 

极为复杂多样,严重缺乏凝聚力和统一性。1865年,在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 

德意志控制权的决定性冲突前的这一年,奥地利军队的花名册上,兵力达到 

492686人。这里面有128286名德国人,96300名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52700 

名意大利人,22700名斯洛文尼亚人,20700名罗马尼亚人,19000名塞尔维 

亚人,50100名鲁提尼人,33700名波兰人,32500名马扎尔人,27600名克 

罗特人,还有5100名其他民族的人。这支五花八门的多民族军队,虽然在数 

量上显得很庞大,但军心却十分涣散,战斗力很差。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和 

19世纪初以来民族自决思想和运动的影响下,军队的集中统一更是受到严重 

威胁。帝国政府不得不谨慎地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用军队,比如让匈牙利 

人的军队驻扎在意大利和奥地利,而奥地利和意大利人的军队驻扎在匈牙 

利,轻骑兵半数驻扎在国外等等。尽管这样,它同整齐划一的法国或普鲁士 

军队相比,仍然存在着种种难以消除的弊端。所以,从总体上看,19世纪奥 

地利的军事实力是十分虚弱的。这一点在1859年法奥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 

争中,都得到了证明。 



      (3)德意志:走向统一的军事强权 

    德意志在18世纪以前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几百个小王国、公国和侯国形 

成相互独立的小邦。拿破仑战争之后,根据维也纳会议决议,德意志建立了 

38个邦,由这些邦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叫做德意志邦联。组成这个联盟 

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德意志的内外和平,但它并不意味着德意志的统一。事 

实上,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各邦在内政、外交、军事上都仍然各自 

为政。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风暴,是德意志统一的又一次预演,但在法 

兰克福全德国民会议上,普、奥两国议员围绕建立“大德意志”和“小德意 

志”的问题互相扯皮,争执不休,以至在封建反动势力重新聚集力量之后, 

再一次将统一的希望化为泡影。所以从1815年到19世纪中期,处在分裂状 

态下的德意志无论是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都“似乎是一个侏儒”。只是到 

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逐步实现统一的进程中,德意志的军事力量才 

有了长足发展。 

    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军事革命”,对德意志的军事繁荣起 

到了奠基性的作用。1860年,普鲁士政府为了适应对内镇压日益勃兴的革命 


… Page 16…

  运动,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把德意志建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君 

  王制国家,便向议会提出一个旨在加强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军队改革方案,即 

  将常备军服役期限从2年延长到3年,常备军人数扩充到20万,军费追加为 

  950万台勒。但这个方案引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自由派议员的强烈 

  反对,他们担心军事改革会进一步增强普鲁士王朝和容克贵族的专制统治, 

  丧失自身的地位。因此,自由派议员便利用当时宪法赋予议会的权力,否决 

  了这个改革方案。普鲁士政府为此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但在新议会中资 

  产阶级“进步党”仍赢得了多数,军事改革法案再次被否决。 

       在改革面临夭折的时候,普鲁士两个“铁腕人物”——威廉一世和俾斯 

  麦的出现,使事情出现了转机。1861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去世,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继承了王位。这位曾参加过1814年阿尔克斯会战的 

  国王一上台,就向议会展开了斗争。他在第一次发表训词中说:“在将来, 

                                                       ① 

  普鲁士的陆军也就要变成了普鲁士的武装民族。”为此,他立即开始改组普 

  鲁士陆军,其目标是建立一支38万人的常备军,13万人的支援性预备军和 

  16万人的国民兵。同时,他任命罗恩为军政部长,毛奇为参谋长,1862年又 

  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是勃兰登堡的容克贵族,受过大学教育,是在1848年革命中突起 

  的最著名的保守分子。他就任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持威廉国王改组普 

  鲁士军队。俾斯麦认为,一支庞大的、训练良好的军队,可以成为专制政体 

  有力的支持,也可以成为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意志的有效工具。俾斯麦对议 

  会的自由派拒绝投票支持军事改革非常愤怒,他训斥议员们说:“德意志看 

  得起普鲁士的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强权。……当前各种重大问题的 

  解决,不是靠演说和过半数的投票——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犯下的大错 

  ——而是靠铁和血。”这位“铁腕首相”,不顾议员的反对,以强硬手段实 

  施威廉国王的军队改组计划,动手进行征税和增兵。当议员们对他的做法实 

  行抗议时,他便以武力封闭了自由派的报馆,并逮捕拘禁了自由派人士。在 

  俾斯麦高压政策的威力下,普鲁士军事改革得到了顺利实施。军事改革使普 

  鲁士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通过推行普遍兵役制,士兵在正规军服满3年义 

  务役后,再服4年预备役,尔后转入后备军。执行这种全面动员的兵役制度 

  后,普鲁士军队的数量相对于人口而言,比任何其他大国都多得多。到普法 

  战争前夕,普鲁士(包括北德意志联邦和南部诸邦)可动员的兵力达100万 

  以上,其中作战部队69万余人。 

       当然,普鲁士军队的强大还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 

  高效能的指挥管理系统,对普鲁士军队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19世纪 

  60年代以前,普鲁士总参谋部还默默无闻,当威廉一世在军队改组中任命毛 

  奇为总参谋长之后,这位天才的领导很快使参谋部变成了“军队的智囊”。 

  它在军事指挥方面,认真吸收了军事学院最卓越的成就,给参谋们传授制订 

  防范可能出现的未来战争的计划和战备措施;强调在战争到来之前,参谋部 

  必须拟制好作战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更符合战争实际;即使是平时的 

  军事演习和军事行动,参谋部也要参照有强国参与的历史性战役战例,对实 

  施方案加以仔细研究;参谋部还不厌其烦地向军官团和大部队反复强调在实 

  战中既要能独立地发挥机动作用,又要能根据指挥系统的要求随时进行集结 



①  '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3 卷,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第99 页。 


… Page 17…

  和决战,对于与作战部队相关的军需、工程及其它部门,也要能在参谋部的 

  协调下统一行动。由实行参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普鲁士军队的灵便的指挥中 

  枢,是当时其他任何国家的军队所没有的。 

       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强大,在它用“铁与血”的战争机器来实现统一,建 

  立德意志帝国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1864年,普鲁士 

  在俾斯麦机警的领导下参与了联合奥地利反对丹麦的战争。普军在炮兵数量 

  极少的情况下第一次使用了最为先进的膛线装填击针枪,这种射速比老式枪 

  高出2倍的火器,在战争中充分施展了它的火力优势,结果普奥联军只用了 

  5个月的时间,便用武力从丹麦夺取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 

  此后,在俾斯麦策划的奥普两国争夺丹麦两个公国的“七周战争”中,毛奇 

  又以他坚决果断的指挥,充分利用铁路实施战略集中和机动,广泛使用装弹 

  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成功地运用“闪击战”,使普军轻而易举 

  地战胜奥地利,从而扫除了在德意志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性障碍。由俾斯 

  麦导演的1870年为惩罚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的普法战争,也许更能证明 

  普鲁士在军事上的实力。在这场战争中,普军总参谋部灵活的指挥,周密大 

  胆的作战计划,充分的兵力动员,迅速快捷的战场集结,简直到了令人眼花 

  缭乱的程度。势如破竹的普军很快使法军全面崩溃,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成了 

  阶下囚,德意志的统一大业便在“铁和血”的洗礼中宣告完成。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更为强大的军事强权的诞生。一位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很显然,普鲁士—德意志的胜利是其军事制度的胜利。 

  迈克尔·霍华德敏锐地指出: ‘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 

  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在德意志的纵队和总参谋部的管 

  理井井有条的背后是一个在装备适应现代战争的条件等方面都比欧洲其他国 

  家占优势的政权。1870年时,德意志诸邦的总人口已超过法国,而仅仅是德 

  意志的分裂掩盖了这一事实。德国的铁路线里程超过其他国家,而且这些铁 

  路线十分适合军用。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其钢铁产量正赶上法国。德国的 

  煤产量比法国多50%。德国的产业革命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像克虏伯钢铁和军 

  械联合企业那样的大公司,这些公司增强了普鲁士—德意志的军事实力和工 

  业实力。军队的短期股役制度使国内外的自由派不安——而且当时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