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让你精通博弈学-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将大军安扎在 险地 ,司马 难 以进攻 ;而如果被 围成
“绝地”,士兵将以一当百,奋力杀敌。司马懿大军来到街亭,
迅速将马谡围困,断了马谡的汲水之道。蜀军因无水、无食,
不久即大乱。此时,并没有达到马谡预想的士兵 “置之死地
而后生”。士兵们除了 “死战”之路,还有 “投降”之路 !在
司马懿的围攻下,士兵纷纷倒戈,致使街亭失守。
将 自己置于死地与给敌人一条生路,是一个道理,均是
压缩可能的选择空间。
当然,给敌人以生路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断了敌人的
生路,可以做到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的话,那么策略家 自然
要干净、彻底地将敌人消灭。让敌人选择 “生路”对敌人是
好的选择,对于策略家而言更是好的结果。
… 页面 90…
一个无条件的行动 (不计代价、只要胜利)可 以使这个
参与者获得策略上的优势,抢 占先机,率先出招。即便你并
未真的先行,仍然可以通过对回应规则提出一个承诺,获得
与先行的一方相仿的策略优势。虽然你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
但这个回应规则必须在别人开始行动之前就建立。父母对孩
子说:“除非你做完作业,否则不许 出去玩 。”实际上就是在确
立一个回应规则。毫无疑 问,这个规则必须在这个孩子跑出
去之前就建立,并且明确宣布。
威胁是对不肯与你合作的对手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
既有强迫性的威胁,比如恐怖分子劫持一架客机,其确立的
回应规则是假如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全体乘客都将死于
非命;也有阻吓性的威胁,比如美国威胁说,假如前苏联出
兵攻击任何一个北约国家,它就会 以武力回敬。强迫性威胁
的用意在于促使某人采取行动,而阻吓性威胁的 目的在于阻
止某人采取某种行动。两种威胁面临同样的结局:假如不得
不实施威胁,双方都要大吃苦头。
… 页面 91…
第二大类 的回应规则是许诺 。这是对愿意与你合作的人
提供回报的方式。检察官会 向一个被告许诺说,只要他愿意
成为公诉方的证人,检举同案中的其他被告,他就会得到宽
大处理。许诺同样可以分为强迫性的和阻吓性的两种。强迫
性许诺的用意是促使某人采取对你有利的行动,比如让被告
摇身一变成为公诉方的证人;阻吓性许诺的 目的在于阻止某
人采取对你不利的行动,比如黑帮分子许诺好好照顾证人,
只要他答应保守秘密。相仿地,两种许诺也面临同样的结局:
一旦采取 (或者不采取)行动,总会出现对双方都不利的情
况,如证人不保守秘密,对黑帮分子无疑是不利的,而相应
地,黑帮分子可能对其下毒手。双方对这种情况的预期,是
他们各 自说话不算数的动机。
有时候,威胁与许诺的界限非常模糊。这种界限也许只
取决于你怎样称呼当前的情形。老派的歹徒会威胁说,假如
你不给他一点银子,他就要加害你。假如你没有给,他就会
动手 “修理”你,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情形,而在这种新的形势
下,他又会许诺说只要你给他一点银子,他就会住手。随着
形势转变,一个强迫性的威胁会变得和一个阻吓性的承诺差
不多;同样,一个阻吓性的威胁与一个强迫性的许诺的区别
也只限于当时的情况。
如果实践一个 “威胁”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警告。比
如,一位总统告诉他的国会议员们,如果国会不能通过他提
出的法案,他就要解散国会,重新举行大选。这就是一种威
… 页面 92…
胁 。警告的用意在于告知其他人,他们的行动将会产生什么
影响。
如果实践一个 “许诺”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保证。孩
子不理会关于炉子顶部很热的警告,结果烫伤了,这使父母
得到某种保证,知道孩子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干了。
我们强调这两对概念的区别是有理 由的。威胁与许诺是
真正的策略行动,而警告与保证更多的是起一个告知的作用。
警告或者保证不会改变你为影响对方而设立的回应规则。实
际上,你只不过告知他们,针对他们的行动,你打算采取怎
样的措施作为回应。与此截然相反,威胁或者许诺一旦时机
来临,就会改变你的回应规则,使之不再成为最佳选择。这
么做不是为了告知,而是为了操纵。由于威胁和许诺表明你
可能选择与 自身利益冲突的行动,这就出现了一个可信度的
问题。等到别人出招之后,你就有动机打破 自己的威胁或者
许诺。为确保可信度必须做出一个承诺。
无条件的行动是你先行且行动一成不变的回应规则。威
胁与许诺则在你第二个出招时出现。两者都是有条件的行动,
因为这个回应是由取决于对方怎样做的规则所确定的。
无条件行动若是打算用来影响对方,就一定要让对方看
到,同样你打算通过威胁或许诺影响他的行动,那么他的行
动也要让你看到。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他是不是选择顺从,而
他也明白这一点。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基本的策略行动,还有更多更加复
… 页面 93…
杂的选择。这些选择包括:你可以任 由别人在你做出回应之
前采取一个无条件行动;你可以等待别人发出一个威胁,然
后再采取行动;你可以等待别人提出一个许诺,然后再采取
行动。
… 页面 94…
既然是威胁,就有一个可信不可信的问题 。美国普林斯
顿大学古尔教授曾经在 年的 济学透视》杂志发表文
章,提供深入浅出的例子说明威胁的可信性 问题:两兄弟老
是为玩具吵架,哥哥老是要抢弟弟的玩具。不耐烦的父亲宣
布政策:好好去玩,不要吵我;不管你们谁 向我告状,我都
把你们两个关起来。关起来比没有玩具玩更加可怕。现在,
哥哥又把弟弟的玩具抢去了,弟弟没有办法,只好说: “快把
玩具还给我,不然我要告诉爸爸。”哥哥想,你真 向爸爸告
状,我是要倒霉的,可是你不告状只不过没玩具玩,告了状
却要被关禁闭,告状会使你的境况变得更坏,所 以你不会告
状。因此,哥哥对弟弟的警告置之不理。的确,如果弟弟是
会计算 自己利益的理性人,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之下,还是忍
气吞声不告状为好。可见,如果弟弟是理性人,他的上述威
胁不可信。
威胁和许诺之所 以存在是否可信的 “可信性”问题,根
源在于信息不完全。为了说明这个关系,让我们看看家长干
… 页面 95…
涉子女婚姻的例子。
父母关心子女的婚事,乃人之常情,通常还是好事。我
们所谓干涉,不是一般的关心,而是家长不喜欢子女的心上
人,并且采用威胁和各种手段企图以自己的意愿改变子女的
选择。家长为什么反对孩子 自己的选择,情况非常复杂, “理
由”千差万别,我们这里就不费笔墨了。
设想父亲不喜欢女儿嫁给她的心上人,最严重的情况,
会首先试图禁止他们来往。 “再要跟他好,我就打断你的腿 !”
这是文学作品上一再出现的句子。这就是威胁 。这个威胁是
否可信,女儿多半心中有数,会采取相应的对策。通常,这
是父亲对女儿婚事态度的声明,父亲并不是真要打断女儿的
腿 。除非父亲不近人性。事实上,我们很难想像打断女儿的
腿对做父亲的会有什么好处。
如果女儿相信父亲的话,她大概会 中断与恋人的关系,
因为恋人是可以重新选择的,而父亲则无法重新选择。问题
是,假使女儿真的与恋人结婚了,父亲难道真的会走断绝父
女关系这一步吗?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因为断绝父女关系对
父亲的损害更大。这就是说,父亲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聪
明的女儿当然明白这一点,她知道,一旦生米煮成熟饭,父
亲只好吃下去。结果通常是女儿会勇敢地恋爱下去直到结婚,
父亲最终承认那个最初并不喜欢的女婿。
按照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原则上威胁只有在如果不实
行的话当事人将遭受更大的损失时,才是可信的。威胁一般
… 页面 96…
采用 “如果你那样做,我就这样做”的形式。所谓更大损失,
就是说在你真的那样做的条件下我不这样做我的损失会更大。
女儿真的和那个小伙子结婚了,在这个既成事实之下,父亲
再断绝父女关系只会更加损害 自己,所以父亲的威胁不可信。
许诺,就是当事人使 自己的威胁变得比较可信的一种办
法。既然许诺了,但如果当事人不施行发出的威胁,他就要
为 自己的失信付出代价。信誉的代价也许不能马上计算出来,
但是后果明显。
… 页面 97…
显而易见,在你作出一个许诺的时候,你不应让 自己的
许诺超过必要的范围。假如这个许诺成功地影响了对方的行
为,你就要准备实践 自己的诺言。这件事做起来应该是代价
越小越好,因此也意味着许诺的时候只要达到必要的最低限
度就行了。
不那么容易看到的是,适度原则其实同样适用于威胁 。
你不应让 自己的威胁超过必要的范围。这么做的理 由相当微
妙 。
为什么美国不会威胁 日本说,假如 日本不同意进 口更多
的美国大米、牛肉和柑橘,美国就要动武呢?虽然动武的想
法有可能博得美国一些农场主和政治家的欢心,但同时却存
在以下几个理由,说明不能这么做:
没有人会相信这样一个威胁,因此这个威胁不会奏
效 。
哪怕这个威胁真的管用,日本也不傻,一定会重新
揣摩美国究竟是不是它的盟友。
… 页面 98…
假如 日本不肯进 口更多柑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