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书屋2003-02 >

第20部分

书屋2003-02-第20部分

小说: 书屋2003-0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对餐桌上佳肴的期待并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求他们博爱,只望他们自爱,因而,我们也决不告诉他们我们需要什么,而只说他们可获得哪些好处。
  亚当·斯密从自己所处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中提炼出的对于人性的认识,本来具有相当程度社会的、历史的、经验的以及研究相关问题时的某些限定,他并没有将如此的人性认定,绝对地普遍化到人性惟一的地步,更没有将其认定推演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同样伟大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他就揭示了人性另外的一面,即人的“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的历史道德的人伦规定,并认定这种人性规定,也是社会进步与幸福的最基本要素,与“理性经济人”在“自利”导向下形成的对社会进步与幸福的推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那么,人性中基本的要素到底是“自利”还是“利他”的?这个被学界号称为“斯密问题”并延续了二百多年还在困惑不少人的理论难题,其实只要看看现实世界人性的复杂表现,仔细阅读斯密的两部著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他对不同学科的讨论要求,“斯密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是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其直接关联的要旨论道罢了。在经济学的先圣,或者说在思想者先圣亚当·斯密那里,我们阅读到的,并不是某种单一纯粹性的人性,而是非常复杂多样化的人性理论判断——先圣没有迷失自己,倒是我们在理解先圣时,迷失了我们自己。
  如果撇开其他因素不论,只是站立在单纯的“理性经济人”的认定之上,就经济学学科的需要来理解社会经济性活动,我们不会离真理太远而靠近谬误。问题在于,亚当·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发展,在两个方面走得很远:一是将“理性经济人”的社会历史、经验性认定,推向了绝对化的理论预设层面,并登峰造极地引至到了信仰的地步,成为经济学理论上的“天然公理”,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处于任何位置,都有着一致的“自利”性,不因个体人的差别、时空差别及社会环境差别而有任何变化;一是将奠基于“理性经济人”信仰或公理之上的经济学逻辑演论或形而上学结论,无所限制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侵入到了其他大量学科之中,用于重新解释政治、法律、社会日常生活、宗教关系等等领域,掀起了一股重建其他学科理论或理论基础的巨浪,造就了经济学的“帝国主义”盛名。这便导致了人们对于“斯密问题”迷惑的进一步加深,人性中“自利”的因素由此而跃进到了绝对比重的地步,人类的任何行为,不论是经济的还是非经济的,都逃脱不了“理性经济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解释框框:你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追求另类“效用”(如权力、名誉、舒适感觉等)的最大化。在人类几近所有行为的理解中,只要有经济学就够了,经济学又只要从如此“理性经济人”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就够了。这样一来,从亚当·斯密那里发源出来的经济学河流主干,或称主流经济学,不仅仅从时间上远离了先圣,就其最基本的预设规定,以及在如此基本预设之下的观点而论,则完全走向了先圣的对立面——社会生活中复杂的人性单一化、纯粹化、绝对化到了“自利”一种因素之上,解释世界的多角度也只剩下经济学一个通道了。
  仅仅从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获奖主人成果的价值上看,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两位经济学家的成果,主要是由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并将具体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归因到心理学的某种理解基础上来分析,有着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在直接人性假定之后来进行阐释的革命性突破;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则将本不可能发生于实验室中的经济活动,在规定一些外部环境或条件的情况下,人为地在实验室中进行,用以检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动机及表现形式,进而理解由此形成的经济行为结果,其研究方法的“反传统”性十分明显。
  然而,就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的两种经济学研究成果内容看,显然是一次对主流经济学绝对化了的基本预设即“理性经济人”的巨大抨击。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的研究表明,人的经济行为并非都那么“自利”,那么“经济理性”,而是与人的心理的或精神的东西密切相关,如思维定式、对事物的感受、精神状态等等,这些心理或精神的东西,又与人所处的环境、个人经历、经验积累等等相关,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或决策,可能是出于“经济理性”,也可能不是,由如此非一致性的行为动机开始的经济活动,最后的结果就可能远离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解之下的某种均衡状况,即使达到某种均衡,也不一定就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驱使所带来的;实验经济学本来是要通过试验,证实某种具体的经济理论正确与否的,具体的试验过程却在更大的程度上,发现了传统经济学最基本的预设无法在实验中得到证实的批判性结论:人们并不总是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理性”来行事,而是有着丰富多样化的决策选择。我想,在同一年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发给获得这样两种不同研究成果的主人,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的或至少是人们可以认识到的联系。从我们的理解上来看,两位得主在心理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研究成果的共同之处,很可能就是它们对于传统主流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绝对化的理论预设的颠覆性结论,将人类经济行为动机的多元化,或者说,是人性的复杂规定,从丢失它的主流经济学发展中找了回来。就此而论,2002年诺贝尔奖颁发后媒体对于获奖成果抨击或摧毁“理性经济人”预设的评论,相当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令人遗憾的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的研究成果也好,实验经济学成果也好,它们仅仅证明了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已经有过的关于人性复杂的基本思想。而且,从方法上来看,它们都是“技术地”或“科学技术地”来证明人的经济行为的复杂性,由此而及人在经济活动中决策的不确定性。相比于亚当·斯密“社会地”或“社会历史地”认识人的复杂行为,以及复杂行为背后人性的复杂或多样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其“新意”,却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过多渲染的。“技术”或“科学技术”的证明方法,尤其是针对个人经济行为的研究方法,虽然它有助于对单一的人性理解或预设进行反驳或批判,却不能够形成一般化、普遍化的结论来判断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动机,更不能够解释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具体生活的人性的普遍特征。要知道,不论心理学的成果多么巨大,它只是人类行为认识的一种学科、一种方法或一种角度,不能解释包括经济行为在内的人类所有的行为及行为的所有动机;同样,不论实验室试验的范围多么大,它终究不能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人的复杂的经济活动相提并论,而且试验的条件永远无法与社会存在的各种条件吻合。这样,技术或科学技术方法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都只能说明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个人心理状况下,特殊试验环境下,人们经济行为的特殊性。真正要得到社会人性的一般规定或“准人性规定”,还是需要在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事实之中,大量地观察和分析人们的经济行为特征,以及相关联的经济行为后果等(我们也不应排除运用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人们经济行为对于“社会历史方法”研究成果的支持和辅助功用),来相对普遍地获得历史的、相对普遍的“人性规定”。当然,我们也不应绝对化这样的观察和分析方法,更不应绝对化这样观察和分析之后的人性规定,这也就是经济学先圣亚当·斯密的社会历史观察与分析方法最核心的方面。
  因此,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着对于传统主流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预设的重大抨击和批判,但由于它们本身涉及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殊性,以及方法方面的“技术性”或“科学技术性”,抨击和批判的对象仅仅只针对将“理性经济人”预设绝对化的做法,而没有颠覆得了“理性经济人”作为历史的、相对普遍的人性一部分的规定——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理性经济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实际上,从各种介绍资料来看,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分析,以及实验经济学,都无一例外地表明,部分人的经济行为还是符合“理性经济人”预设的。这就在无意之中证明了在现实社会历史阶段里,“理性经济人”仍然是人性一部分的结论,并蕴含了人性复杂的自然性推论,二百多年来困惑人们的“斯密问题”,在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的研究及实验室的试验中,得到了某种间接的解决,并且再次证明了亚当·斯密时期社会历史观察与分析方法的生命力。换言之,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是当今运用心理学和实验室试验“科学技术”方法的经济学家,但这份奖励可以溯历史而上,给予并不存在的“斯密问题”及“斯密方法”又一次肯定,这可能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此奖所没有想到的。就此来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价值,因为其研究成果本身并无大的方向性方面的“新意”,作为工具的科学技术方法虽然有其价值却只是处于辅助性、支持性地位的,并非是可以取代社会历史观察方法的工具。
  进一步看,二十世纪是科学的世纪,也是科学带来人类社会进步的世纪。正是这种进步的凸显性,“科学”不仅成了具体自然学科(与社会性学科相对称)知识的总称,也成了一种学科信仰和评价学科以及评价事物的绝对标准。说“这是科学的”,也就意味着那是正确无误的,不能怀疑也不用怀疑的;相反,“这是不科学的”,则代表着一种否定,绝对的否定。在这种科学信仰的格局下,本作为社会性学科或所谓“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大有向着自然科学进军而进入到“自然科学”领域中来的趋势,“科学或不科学”的评价也要用来评判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了。结果是,不仅大量的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理论研究之中来,而且经济学被硬性地从“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剥离出来,给予了过多的人为化的“自然科学”的安排和演算:里面不再有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不再有价值的主观判断,不再有模糊不清的边界,精确而量化的数学模型可以将一切经济现象归入其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型,认识社会经济现象,预测社会经济前景,并且安排社会经济生活。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的研究,在实验室中对人们经济行为进行试验的研究,从某个方面讲,都有“科学信仰”之下转化经济学本身学科性质的基本理念。按此理念,经济学的未来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社会科学了。有趣的事情就是这样地有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成果,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