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书屋2003-02 >

第21部分

书屋2003-02-第21部分

小说: 书屋2003-0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恰恰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肯定自己,而是肯定另外的东西。即我们上面所谈到的证明人性的复杂、人的行为的复杂,证明人受多种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主观价值等的影响而具有行为和决策的不确定性,准确或精确的判断、预测不可能,更不用说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安排了。这就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在深层次地说明经济学不是属于也不可能属于“自然科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实际上也没有能够让经济学“科学起来”。
  其实,将科学推进到信仰的地步,与经济学将“理性经济人”的理论预设绝对化到经济学信仰的地步,具有同样的含义。既然绝对化“理性经济人”的理论预设,会让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过于狭窄而出现太多的误解,而我们还陶醉于这样的“成就”,那么,科学被绝对化到信仰层次,同样会使我们的目光短浅而长期地停留在对世界认识的极端片面之中。本来,科学只是就一种方法而言的,即一般是讲从广泛地收集资料开始,从具体的、反复的、长期的观察入手,通过大量分析总结,上升到某种一般性结论的认识世界方法。它对于自然科学对象有着较为确切的适应性,因为它一般地舍弃了人在其中的规定性,或假定了人在其中的不变性或相对固定性,因而具备实验室试验的基础。显而易见,它对于经济学一类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作用也是积极的,可以借用。但是,它是不完备的,因为它只是一种认识工具,而非全部的工具,就是在自然科学中,都不应将其绝对化,将其运用在经济学中就更不应当如此了。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以及通过实验室试验的方法来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方法上的一定意义,也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却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巨大进步或“方向性成就”。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这样的成果,有其道理,却也有其局限,更有其不足。要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过是评价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的一种工具,它不能够代替其他的评价工具,绝对化它或也将其推出到信仰的地步也就更没有必要了。只是我们不能不深深地遗憾,人们不仅将“理性经济人”的理论预设绝对信仰化,将“科学”绝对信仰化,甚至于还将“诺贝尔奖”绝对信仰化。
  研究“科学研究”的学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民长期在一个确定的海域捕鱼,他使用的渔网网眼大于五厘米。由于每次捕上来的鱼体都在五厘米以上,这位渔民认定,这个海域没有体长五厘米以下的鱼。这个故事表明,该渔民是过于相信渔网这一“工具”,并将其置于了信仰的地位,它“成就了”这等与经验事实完全相违背的“科学结论”。不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是实验室的方法,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经济学的问题时,它们不都是“渔网”类的工具么?我们可以运用它们,但不必迷信。

  梅傲千古

  梅 傲 千 古
  ? 王开林
  一位出类拔萃的女子,必能创造出许多个第一的纪录,放置在醒目的地方,足够世人永远钦佩和崇敬。陈香梅是女中豪杰,她就像体育场上独占鳌头的世界冠军,破纪录如吃家常便饭。屈指细数,她有如下几项“第一”,在当今全球华裔女性中,绝对无人能出其右: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中央通讯社第一位战地女记者;她是第一位在白宫任职(难民救济总署主席,时在1960年)的华裔女性;她是第一位出任美国航空公司副总裁(飞虎航空公司副总裁,时在1970年)的华裔女性;她是第一位美国大银行的亚裔董事;她是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助选次数最多(共五次)的华裔女性;她是与各国首脑打交道最多而始终坚持参政不入阁的华裔女性;1972年,她被评选为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有了这些纪录,陈香梅一半是女人,一半是梦幻,她的传奇便不只是单纯的巾帼传奇,作为华裔女性的骄傲,她还提供了一个堪称懿范的版本,使那些志不在小的优秀女性从中汲取教益、信心和力量。
  黄蘖老人曾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旁人看到的都是陈香梅风光荣耀的那一面,而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另一面则鲜为人知。其巨大的成功绝非得自偶然,她能傲视千古,将那本记满了中华女性种种屈辱的流水账簿踹翻在地,毫无疑问,这与她的勇气、智慧、勤奋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把握机遇的才能密不可分。
  一、始于忧患
  公元1925年6月23日,中国阴历端午节,陈香梅出生在北平(北京)协和医院。
  陈家祖籍原为福建,后迁徙至广东南海。陈香梅的祖父陈庆云年轻得志,才不过三十出头,就做了中国招商局的局长。除正室曾夫人之外,他还另娶了两房姬妾。陈庆云脑瓜子聪明,心肠火热,对创办实业兴趣很浓。当时,香港电车公司方兴未艾,他认为广州也有发展前景,于是做了大笔投资。哪知两地民情不同,广州市民观念滞后,公司亏得一塌糊涂。年关紧逼,债主登门,陈庆云受不了破产的打击,从五楼纵身下跳,自杀身亡,年仅三十八岁。陈香梅的外祖父廖凤舒是广东惠阳的客家人,与廖仲恺是亲兄弟,一同参加革命。民国时期,他先后在北京政府及南京政府任职,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外交官,出任过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早年,廖凤舒与陈庆云结为莫逆之交,以至于上演了指腹为婚的传统剧目。其后天从人愿,陈家弄璋(得子),廖家弄瓦(得女),遂结为百年之好。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算得上是一位典型的读书种子。她母亲廖香词也是从小深受欧洲文化的熏陶,曾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习音乐和绘画。在英国时,她还结识了伦敦上流社会一位年轻的贵族,芳心暗许,对于中国的盲婚自然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其时,廖凤舒任古巴公使,深明女大不中留的古训,便将陈应荣和廖香词分别从美国和英国召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为他们正式完婚。婚后归国,陈应荣先在教育界发展,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因为他十三岁就留洋,国学功底受限,总觉得力不从心,后转到外交界服务,才算是如鸟投林,如鱼得水。
  陈应荣与廖香词的婚姻在世人眼中堪称般配,却未必幸福,两人的性格南辕北辙,始终未能做到灵犀相通。廖香词并不快乐,即使在笑的时候,也有点悲哀的样子。她好像一颗璀璨无疵的钻石,从各个角度散发出美丽迷人的光芒。而她也却是一位真正的淑女,知大节,识大体,心地善良。她一鼓作气生下六个女儿,作为外祖父,廖凤舒也就六次获得取名权,她们的名字依序为:香菊(后改名静宜)、香梅、香莲、香兰、香竹、香桃。真是十里飘香,四季分明,难怪飞虎将军陈纳德后来幽默地称她们六姐妹为“一座标准的植物园”。
  陈香梅有这样特殊的家庭背景,从小听的是多国语言,见的是八方人物,而且随外交官的父亲能领略异域风情,避免了封建大酱缸的浸染,这是她十分幸运的地方。起点高,底气足,翅膀硬,这样的雏鹰自然要比别的鸟儿更敢于试探蓝天。
  陈香梅少年丧母。正碰上抗战初期,陈应荣任旧金山领事,借口外交部不准假,居然没有回国。陈香梅不相信中国政府会如此不近情理,连妻子的丧事都不准官员请假回家。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六姊妹大的不足二十岁,小的才不过五六岁,竟沦落到无人监护的悲惨境地。陈香梅眼看着母亲变卖首饰维持生计,又眼看着她身患子宫癌在医院里痛苦地死去,六姐妹最渴望得到父亲关爱时却连他的影子也见不到,她很难原谅他的薄情。
  尽管还只有十五岁,陈香梅就深知祈祷上帝是没用的,父亲越离越远,战火越烧越近,她必须尽快独立。在父亲首肯之下,她和四个妹妹进了香港铜锣湾的圣保禄女中。这是一所由比利时修女管理的教会寄宿学校。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机群轰炸香港九龙的启德机场,全岛陷入恐慌,陈香梅和四个妹妹、几十个同学躲藏在寒冷潮湿、令人窒息的地下室里,许多天忍饥挨饿,担惊受怕,她们的泪都哭干了。不到一个月,日本人占领香港,她们终于走出了可怕的地下室,却走到更危险的“日光”下。什么叫生死未卜?什么叫命悬一线?陈香梅全知道了。
  1942年三四月间,谢天谢地,她们六姊妹如逢大赦,总算拿到了离港证,可以远离血气氤氲的孤岛。逃亡是悲哀的,比逃亡更悲哀的则是在日军的刀枪下不许逃亡,六姊妹能够逃回内地,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1942年6月初,六姊妹首先从香港乘船到澳门,每人限带一件行李。在此之前,陈香梅与大姐静宜合计着将家里收藏的古玩、书画和母亲陪嫁的金银器皿装满几只大木箱,分别存放在一位相熟的印度人和另一位朋友家中;至于那些可以随身携带的钻石、翡翠、珍珠、蓝宝石、绿宝石和金银首饰,则全部带走,有朝一日,缺少生活费,将它们变卖,可解燃眉之急。把宝物缝在冬天穿的棉袄里还不够安全,她们又急中生智,在较厚的书册当中挖出小坑,藏一些珍贵的戒指和钻石耳环,再用细绳捆牢书册。这一套走私的法门,她们无师自通。所幸吉星高照,虽然在广州时六姊妹被人骗去几件名贵的首饰,不免有点沮丧,但总算是破财消灾。在逃亡途中,陈香梅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贫穷和老百姓心里的苦楚,这可不是以往读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龙子》,看电影《渔光曲》那般鼻中微酸的感觉,而绝对是触目惊心的震撼。何况陈香梅——这位出身名门的闺秀一路上尝够了风餐露宿和蚊叮虱咬之苦,又哪里体会得到一丝一毫温庭筠笔下那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意?人命贱如秋草,陈香梅染上了疟疾和痢疾,受到病痛不舍昼夜的煎熬,顿觉死神在收网。然而,她命不该绝,凭着几帖中药,凭着强烈的求生意志,她居然活了下来。
  六姊妹到了桂林,才真正得到喘息之机,大抵应了“否极泰来”那句古话,美国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受好友陈应荣之托,派两名副官到桂林来寻找六姊妹,接她们去昆明,还给她们带来了生活费。
  患难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造就许多人,也可以毁灭许多人,陈香梅很幸运,上帝将她归入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那支小分队里。
  二、爱的羽翼
  在回忆录《一千个春天》的英文本中,陈香梅为自己的初恋情人取了个英文名字——Bill,在中文版的回忆录《春秋岁月》中,则称他为毕尔或毕君。
  1941年夏天到1942年夏天,六姊妹滞留在香港,战争的苦难近在咫尺,但就在这一年时间里,才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陈香梅坠入了爱河,尝到了初恋温馨甜蜜的滋味,对象是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一位潇洒而多金却毫无纨绔气息的富家公子。他们相识在一次演讲比赛上,典型的一见钟情,“我和他面对面,四目相看,就像一股暖流、一道电力使我觉得我们前世似曾相识,我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