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老“提名”,实质上是一种决定权。可见,藩阀元老政治是近代天皇制的
① 《文明论概略》福泽谕吉著,中译本,1959 年版,第32 页。
② 同上书,第9 页。
③ 同上书,第30 页。
④ 同上书,第186 页。
… Page 82…
重要支柱。
在天皇制的政治结构中,形式上天皇占据最高位置,但在日本近代天皇
制的发展过程中,从未出现过天皇长期独揽大权的政治形态。由于天皇始终
被神格化,形成了天皇不参与具体国事的惯例。繁琐事务让天皇劳神则是对
神的“亵渎”。天皇即使有参与国事的意愿,也要受到许多限制,只能深居
宫中。这样,天皇只能以侍从长、内大臣等为代言人,天皇的法定权力则发
生了根本的转移,侍从长、内大臣、藩阀元老等往往能左右政局。
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政治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模式。它的
司法权居于次要地位,出现了内阁的行政权和半立法权;议会的半立法权和
军部的军事权这样不平衡的三权鼎立形态。内阁中设有法制局,法制局的行
政部掌管起草审查关于外交、内务、劝业、教育、军制、财务、通信等法律
命令;法制部掌管起草审查民法、诉讼法、商法、治罪法及与之有关的命令;
司法部“掌管恩赦特典及诸裁判所之官制及行政裁判”。这是1885年内阁制
建立时的规定。
伊藤博文为制定明治宪法曾去德国学习考察。他深受德国政治制度及法
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三权分立学说已经过时,而“司法权作为行政权的一
个支派均属君主统揽”,“司法不过是行政的一部分”。在他主持制定的宪
法中形成了内阁拥有半立法权的规定。在明治宪法实施的58年中,一些规定
也有变化,但内阁的半立法权始终没有被削弱。
(5)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发
展起来的条件下发生的。这是以一部分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为领导、以
农民为主力、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化的武士结盟而进行的一次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以武装斗争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
和地主的联合政权,并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能在被迫打
开国门之后,在面临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通过学习西方进行资本主义性质
的改革,迅速摆脱了困境,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当时亚洲
独一无二的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它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近200年完成的历史进程,并显示出西欧式的“最先进的资本
①
主义国家”的“全部特征”。这一革新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符合日本的民
族利益,逐渐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使日本避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
政治力量,一些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成为改革派,领导了这次革命。他
们缺乏变革的系统思想和理论,并且与封建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
后的日本,仍保留了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天皇制的国家形式以及军国主义传
统。下层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并没有取得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保留了华
族、士族和平民之间的差别。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武士道精神和“忠君”思
想仍占有重要地位。日本资本主义自形成之时起,就带有明显的军事性和封
建性。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为了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逐渐
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① 《列宁全集》第23 卷,第282—283 页。
… Page 83…
十、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
1。中英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中国是满清王朝统治下的独立的封建国家。
清朝政权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清王朝实行高度
集权的君主专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皇帝之下设有
内阁、六部、大理寺、都察院等机构,分理政、法及行使监察职能。雍正时
期设立的军机处,这时已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清朝在内地18
个行省设总督和巡抚;边远地区设立将军,掌管边疆的军政治理权。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衰落,“官以贿成,刑以钱免”的
现象比比皆是。各级官吏巧取豪夺,贪污成风。这一时期的国家军事力量也
日渐削弱,一向崇尚武功、强悍勇猛的八旗兵也武事荒疏、逐渐腐化。社会
经济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土地兼并在全国盛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残酷,
农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国内危机四伏。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的大门长期以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凯觎,中国封建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自 1757
年起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开始限制中外贸易,仅准在广州一口通商,
并且规定中外贸易由公行垄断经营。公行享有清政府给予的特权,只有它可
以承销外洋进口货与代办内地出口贷。它是外国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唯一的
媒介。参加公行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当时称为洋商(外国商人称为外商),
习惯上称为十三行。自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通过十三行连续颁
布几次防范夷人章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两广总督卢坤颁布的《防范
夷人章程》规定:(1)兵船不准驶入内洋,否则封舱驱逐;(2)不准偷运
枪炮及私带妇女等至广州; (3)裁节外人内河船只,禁止不时闲游;(4)
查拿在洋私买税货。
清政府不仅在沿海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采取闭关政策,对商民也实行
禁止沿海贸易的政策,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封锁隔离政策,禁止
边民到内地进行贸易和开垦,造成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更加落后的局面。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处心积虑的侵略企图,闭关有防范、自卫的一面,但
实际上这些措施并没起到具体作用。闭关政策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无求于人
的大国主义思想,自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因而轻视与
他国的往来与贸易。
(2)鸦片贸易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西方列强一直对中国怀有侵略野心,他们急于开辟中国这个市场,终于
找到了鸦片这种扣击中国大门的特殊商品。贩卖鸦片不是个别鸦片贩子的不
法行为,而是受到英国政府支持、符合英国殖民政策的罪恶行径。18世纪中
叶,英国政府就确定给予东印度公司以鸦片的专卖权。英国驻印度殖民政府
第一任总督哈斯丁斯明确说过:“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
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
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在印度,英国殖民当局强迫孟加拉省种植鸦片,并
严密垄断这种毒药的全部生产,甚至研究如何把鸦片的调制达到适合中国吸
食者的口味。运到加尔各答的鸦片由政府标价拍卖,然后再由投机商人转手
… Page 84…
给走私商人运往中国。参与向中国贩卖鸦片的还有美国和俄国。
1729年前后,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不超过200箱。1757年英国占领了印
度的鸦片产地孟加拉以后,大力发展对华鸦片贸易。1767年以后,英国每年
输入中国的鸦片达1000箱,每箱获最高纯利1000元。到19世纪20年代前,
英国每年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达到了4000箱 (每箱120斤)。30年代以
后,鸦片输入量剧增,1838—1839年达到35500箱。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
造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逆差,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且严重损坏了中
国人民的身心健康,鸦片烟毒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泛滥成灾。清朝统
治者中的多数贵族大臣终日昏昏,热衷于鸦片走私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和享
乐。只有少数具有爱国思想的官吏士绅对烟毒所造成的危害深为焦虑,力争
堵塞鸦片走私渠道。
1838年,力倡禁烟的鸿胪寺卿(掌殿廷仪礼)黄爵滋上奏皇帝,建议在
严厉查禁鸦片贩的同时,要重治吸食者。这一奏折得到湖广总督林则徐和两
广总督陶澍等人的坚决支持。
林则徐是主张严禁鸦片的主要代表人物。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
禁鸦片章程六条》,并在两湖地区切实实行禁烟措施,成绩显著。道光皇帝
接受了林则徐等人的禁烟主张,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
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10日,他到达广州,到后第八日,即
发出收缴外商鸦片的命令,责令所有进出广州的外国商船出具“甘结”(保
证书):“永远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①他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
中止之理。”他还出示告谕军民绅商,凡吸食鸦片者要立即呈缴烟土烟具,
限期戒除,同时还指名捉拿贩烟要犯。
林则徐的禁烟命令和措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英国商务监
督义律等人阴谋破坏禁烟运动。义律指使大鸦片贩子颠地潜逃,阻止英商缴
烟、具结。林则徐接到当地群众的禀报后,派人监视洋馆,下令停止了中英
贸易。义律不得不指令英国商人遵照中国法度申报存烟数量,按期上缴,并
劝美国商人缴烟,承诺烟款由英国政府支付。
从4月12日到5月21日,共收缴鸦片19,179箱又2,119袋,共重2,
376,254斤。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地方官吏将20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
全部销毁。虎门销烟的场面盛况空前。海滩上鞭炮齐鸣,掌声雷动,群情激
昂,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意志,沉重打
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气焰。林则徐领导的这场禁烟运动成为中国人民反抗
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伟大斗争的起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
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