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上)-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小说理论到实践,菲尔丁为英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 历险故事的讲述者—斯摩莱特
多比亚斯·乔治·斯摩莱特(1721—1771)是苏格兰人,出身贵族家庭,读完都巴顿文法学校,又进格拉斯哥大学学医。他热爱文艺,18岁时带着悲剧作品《弑君记》到伦敦,但剧本没有被剧院采纳。他便来到战舰“坎伯兰”号上当外科医生助手,参加了英国与西班牙争夺美洲殖民地的战争。1744年回到伦敦后,他作为外科医生开业,但对文学的兴趣始终未减。他写诗、剧本、小册子,也从事翻译和出版活动,但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说。他的第一部小主《洛德瑞克·蓝登历险记》发表于1748年,与理查孙的《克拉丽莎》同年,比菲尔西的《汤姆·琼斯》早一年。
《蓝登传》带有自传部分。蓝登出身苏格兰富绅家,从小丧母。祖父因反对儿子的婚事而肃夺了孙子的财产继承权,蓝登靠舅父包金上尉抚养。因舅父避难出走,他不得不中断大学学业,去当外科医生的学徒,不久与同学斯特拉普来伦敦谋生,作了军舰上医生的助手,参加战争。离开军队后,他伪装贵族,以欺骗和赌博为生,因债务入狱。最后他到舅父的船上做外科医生,在阿根廷遇见发了财的父亲,一起回到美国,并与自己喜欢的女子结婚。
小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人公早年在苏格兰的不幸经历;蓝登在海上的冒险,这部分揭露了海军的黑暗、船上水手受到的非人的待遇;蓝登在英国特别是伦敦的生活和最后一次航海。从苏格兰到英格兰,从乡村到城市,从军队到市井,到处充满不人道和不公形象。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自私、堕落、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受到腐蚀,不择手段地以求脱离贫困处境。斯摩莱特曾把法国小说家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的影响,以人物的历险故事来描述、讽刺生活的各方面。他的下一部小说仍采用这种结构方法。
《皮克尔历险记》(1751)也是人物奇遇历险记,也由三部分组成:主人公的童年、青年生活;在法国、佛兰德斯、荷兰等地旅行;在英国主要是伦敦贵族社会、政客界的冒险。皮克尔出身富豪,自幼顽皮,他早慧但胡闹,完成学业后去欧陆旅行,寻欢作乐,不断地闹风流韵事。他又尝试进入政界,最终失败。皮克尔不象蓝登,他无须为生计奔波,更多地出入上流社会,他的活动反映了贵族社会道德的堕落、议会选举的腐败。小说中塑造了出色的怪诞人物,如退休的舰队司令官霍塞·特恩尼恩,他性急、嘴里念念不忘以前的航海生涯,在粗暴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
斯摩莱特的书信体小说《亨弗利·克林克》(1771)用意不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发展,而是努力表现人物的风趣与性格。来自威尔士的老乡绅伯拉布性情急躁但心地善良,他遵医嘱游历英格兰和苏格兰,随行的有他的妹妹、老处女塔比萨、女仆杰金斯、外甥女丽狄亚和外甥杰里米,还有仆人、弃儿克林克。虽然小说以克林克为书名,书中信件却是除他以外的人们写的。作者通过他们的书信反映了英国广阔的现实,公路上盗贼横行,穷人贫困,游览地巴斯的富人们则极其奢华。但是小说的笔调是轻松幽默的,旅行中充满喜剧性事件,四处觅婿的老处女塔比萨、总爱用错词的女仆杰金斯尤有喜剧色彩,小说在三对有情人的婚礼中结束。这部小说因其对人物鲜明的刻画和微妙的幽默受到较高评价。作者把书信作为反映时间现实和体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对同一场景、事件、人物常常从不同的写信人、不同的观点去反映,妙趣横生。小说语言亲切、活泼。斯摩莱特写于二十余年前的《蓝登传》和《皮克尔传》属于菲尔丁时代,注重社会讽刺,而《亨弗利·克林克》出版于感伤主义小说流行的年代,具有了感伤主义色彩。他的叙事幽默、描写细腻的小说,对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影响很大。
第三节 后期
一 “约翰逊时代”的古典主义
18世纪后半期产生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古典主义已成尾声,但影响犹在。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对当时文坛影响之大,以至文学史家把 18世纪中间的三四十年称为“约翰逊时代”。他著述不多,但靠自己的思想主张、学识见解成为一代文人的领袖。
撒缨尔·约翰逊 (1709—1784)生于书商家庭,自幼健康不佳,但聪颖好学,有坚实的拉丁基础。他19岁入牛津大学,但1731年因贫辍学,来到伦敦,以写作为生。他的文学活动包含广泛,他写诗、戏剧、散文、传记、批评,编辑字典,主持文学聚会。他的讽刺诗《伦敦》(1738)、《人类愿望的虚妄》 (1749)模仿古罗马诗人朱文纳尔的讽刺诗,采用英雄双韵体。双韵体悲剧《爱琳》写土耳其皇帝默哈梅对希腊俘虏爱琳的迷恋,严格按古典主义风格写作。1750年,他创办沿循《闲谈报》和《旁观者》传统的《漫谈报》,在报上写了两百多篇谈道德、风俗、文学等问题的文章,里面有人物性格素描、寓言、故事等,有些象蒙田、培根的格言警句,风格受拉丁散文影响。他的《诗人列传》(1781)写了英国17、18世纪五十余位文人的生平、创作,作者最表同情的是属于古典主义传统如德莱顿、蒲伯、艾迪生、斯威夫特等。他注意生活细节的叙述,夹杂对作品的评介,他不同情弥尔顿的政治、宗教观,却对他《失乐园》所表现出的想象力加以称赞。对文学史上有意义的现象他加以注意和分析,比如为17世纪的“玄学派”诗下了定义。
从1747年始·约翰逊用了8年时间编纂英语辞典,于1755年出版。这虽然不是第一部英文字典,但收词丰富、定义精当,在促进英文规范化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约翰逊曾经写信给贵族吉斯特菲尔伯爵求助,未得到理睬。待他大功告成,伯爵又撰文揄扬,约翰逊在著名的《致吉斯特菲尔伯爵的信》(1755)中谢绝了伯爵在他成功后给他的支持。这封信成为文人脱离贵族提携保护的宣言书。
在文学批评上,约翰逊在他编的《莎士比亚集》的序中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他从古典主义原则出发,指出莎士比亚戏剧的许多缺点,如没有道德意图、情节结构松散、充满放肆的俏皮话和粗鄙的语言等,但他赞扬莎士比亚是“自然诗人”,忠实地摹仿现实,为莎士比亚悲喜剧混合和不守三一律辩护。
1764年,约翰逊成立了“文学俱乐部”,成员有哥尔斯密、勃尔克、加立克、鲍斯韦尔、谢立丹等。他在其中谈论文学,对当时文学创作编纂与批评,很大部分上也建立在俱乐部成员鲍斯韦尔写作的《约翰逊传》上。
鲍斯韦尔(1740—1795)在23岁时认识了年逾五旬的约翰逊,在俱乐部中他认真观察和研究约翰逊,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在1791年出版了两卷本的《约翰逊传》。他的传记刻意追求真实与逼真,写约翰逊粗笨的外貌和惊人的胃口,写他争论的癖好和强烈的偏见,写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标志着现代传记的开端。
二 多愁善感和神秘忍怖的小说
18世纪中期,英国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理性时代理性至上,文学总的说来理性有余而感情色彩不足。随着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性王国理想的破灭,理性的权威动摇了,感伤主义作家越来越注意人的情感世界,以情感去替代理性。他们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努力唤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共鸣,作品具有感伤的情调。感伤主义在小说、戏剧、诗歌中都有表现,而以感伤主义小说最有代表性。
感伤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 (1713—1768)。斯泰恩出身教会世家,但他的父亲是军官。他随父亲迁徙,毕业于剑桥大学。1737年他任牧师,在约克城及附近住了 20多年,马马虎虎地执行牧师职务。1741—1742年,他短期参加了辉格党人的活动。他与妻子都患有肺病,两人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在他的生活中发生多次爱情事件。他从46岁开始写《商第传》,书的成功使他成了社会名流。1765年他到法国和意大利旅行,回英国后他去了伦敦,1768年病逝于伦敦舍。
《特利斯川·商第的生平和意见》即《商第传》是斯泰恩的代表作,小说共九卷,发表于1759—1767年间。小说的写法很奇特。标题标示的主人公几卷以后才出生,到从作品中消失时也不过是个孩子,既谈不上什么生平,也没发表过任何重要意见。小说故事从商第母亲受孕开始,大家期待孩子的出生,父亲瓦尔特·商第和叔父托比(一直称“我的叔叔托比”》派人请医生接产,但作品中更多写的是这兄弟俩对学问的讨论。到卷五卷六,商第几乎被忘记了。他的哥哥博比死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引起家人不同的反应。卷七是斯泰恩旅法后写的,都是旅途经历,模糊地表示商第与家人可能是旅行者。卷八是托比与寡妇瓦德曼的不成功的恋爱。在小说的未尾商第的母亲问;“天呀,这个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啊?”约立克牧师回答说:“无稽之谈”。“而且是我所听到的最好的一个。”这部小说出现比《克拉丽莎》不过迟8年,比《汤姆·琼斯》晚10年,却大大异于传统小说。
由于拒绝唯理主义,作者以情感性而并非逻辑性的原则结构小说。小说打乱了传统格式,打乱了时、空间次第,不关注围绕人发生的事或事件中表现的人,只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和个性。人身上遍表现出来的敏感善感和独特癖性,是对工业文明之下社会普遍的麻木、冷漠的抗拒。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瓦尔特与托比兄弟俩。瓦尔特·商第在退休后,好不容易摆脱了商人精细而乏味的事务,沉溺于哲学冥想与讨论,喜好卖弄学问,与资产阶级实干家鲁滨逊形成鲜明的对照。托比叔叔纯朴天真,温柔善良,与菲尔丁笔下的亚当斯牧师和哥尔德密所写的普瑞姆罗斯博士相似。他与哥哥相反,对以前的军队生活充满眷恋,与忠心的跟班特廉伍长一起摆弄玩具军队消遣。他是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幽默形象之一,也是十足的感伤主义者,同情一切不幸者。
小说的形式非常奇特。各章有的很长,有的很短,一句话可能成一章,偶尔全页空白,让读者想象去填充。故事半途开始,突然又介入另一插曲,序插在小说的中间,常没有标点符号,有时出现奇怪的画来替代字,插话比比皆是。从内容到形式,小说都显得奇异、怪诞,显示作者以感伤代替理智的态度,对幽默情趣和新奇手法的追求。
作为旅行直接产物的 《感伤旅行》(1768)写约立克(或者说是作者自己》在法国和意大利旅行的经历,不是普通的游记,侧重写人的情感反应。对斯泰恩来说,人生是感情的生活。书中没有统一的结构,主要是约立克情感的奔流。他同情为死驴而哭的老人、同情乞丐和法国南部的贫苦农民,同情一切穷人、纯朴的人、受压迫的人,同情一切的生物,为被囚禁的八哥悲伤。他不同于理查生,后者的感伤主义总是和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的。而斯泰恩的感伤主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