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

第2部分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部分

小说: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英美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存在主 

    义等。这些流派延续到二次大战以后,由它们的第二、三代学者发展为 

     当代哲学思潮。 



           (2)中国哲学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哲学是东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 

     叶,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内容上与伦理学密切结合、思维方式上倾向于 

    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哲学。它以中国传统的经学 (历代流传的典籍校注之 

     学)为基础,以天人关系和历史演变为内容,创立了一整套不同于西方 

     的命题和概念,如道、气、理、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 

    再如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动与静、古与今等。中国哲学 

    面向现实,强调道德教育,对平衡、维系古代农业社会起了重要作用, 

     因而成为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及周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哲学发生危机是由于西方文明的侵入。  1840年,中英鸦片战 



①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12 页。 

②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58 年版,第120 页。 


… Page 6…

争爆发,拉开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西方工业文明侵入,一方面破坏了 

原来的农业社会结构,使古老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被迫中断;另一方面 

使中国国家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过 

程中,“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进程的主题。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 

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成为这100 

年间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讲温和谦让,重伦理纲常的传统哲学, 

显然不能适应争取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政治斗争的需要,“打倒孔家店” 

的呼声把传统哲学打翻在地。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 

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转折的标志,宣告了古代哲学的终 

结。 

     191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哲学,以改造传统哲学为任务,哲学家即是 

革命家。他们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主精神,重新解释 

中国传统概念,希望使传统适应现实。如,康有为用“热重之力”、“光 

电”、“原质变化”等西方自然科学概念解释中国的“气”思想,用达 

尔文进化论说明中国民主运动,认为民主的“太平世”必将取代君主专 

制的“据乱世”和君主立宪的“升平世”。孙中山则用“以太”、“元 

子”来解释中国的“太极”,用达尔文进化论和“人类求生存”这一自 

然欲求来论证他的社会进化思想。 

     191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哲学,沿着近代思想的路线试图建立新哲 

学,同时,由于更加紧迫的民族救亡和更为复杂的政治风云而具有鲜明 

的政治色彩。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现代哲学论坛上主要有四种 

思潮相互交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国民党官方哲学、新儒家哲学和实 

证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一种革命的思想武器而在中国传播和扎根 

的。它伴随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而被中国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接受。在其影 

响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在长期革命实践基础上,毛泽东为首的一代革命家、理论家创造性地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它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结合中国革命经验,强调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和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强调从事实出发的“实事求是”方 

法论,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国民党官方哲学是孙中山 

民生史观向右发展的思想,以戴季陶的民生论、陈立夫的唯生论和蒋介 

石的力行哲学为代表。这一哲学将民生史观作了极端化发挥,主张“生 

存欲望”、“万物有生”为根本,强调“知先行后”、“知为行因”的 

认识论。这两种哲学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在将近30年的论战 

后,伴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暂告结束。 

     新儒家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是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两股思 

潮。在基本观点上它们都立足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但思想倾向很不相 

同。新儒家哲学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 

学和贺麟的新心学力代表,侧重于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探讨,不赞成“五 

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吸收西方有价值的思想改造中 

国传统哲学,建立中西合璧的新哲学。实证主义哲学以胡适的实用主义、 

丁文江的科学主义、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和金岳霖的客观知识论为代 

表,侧重于认识论、知识论研究。这一思潮主张取消玄学(即形上学), 


… Page 7…

     实行全盘西化,以西方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建立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 

     哲学体系。新儒家和实证哲学的学者们严谨治学、执着探索,希望为中 

     国现代哲学建树新说。然而,民族救亡的历史主题决定了这类纯粹思想 

     探索必须让位于现实运动,这两种学术思潮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目标。 

     直到80年代,新儒家哲学的第三代学者,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当代潮流中 

     才重又提出在现代文明条件下复兴儒学的理想。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失去了进步作用,而贯穿中 

     国近现代史的民族救亡图存的主题使哲学家们必须首先关心社会现实问 

     题,因而未能完成古代哲学向现代的转换,这一未完成的课题一直遗留 

     到当代。 



           (3)当代世界哲学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发展迅速, 

     许多事物未及深入理解已经更新;二是普及广泛,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可 

     以被封锁住,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当即可传遍全球。这自 

     然是当代通讯传播技术和信息事业的电子化、计算机化、卫星化使然。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代哲学具有速度更快、传布更广泛的运动性特点, 

     成为思想的潮流,涌动不止。 

          科学化。当代哲学家普遍拒斥形而上学,拒绝讨论世界本原问题, 

     视之为非科学或伪科学。正如英国哲学家艾耶尔所认为的:“哲学家们 

     的那些传统争论,大部分是没有道理的,正如这些争论是没有成果的一 

            ① 

     样。” 当代哲学家往往把哲学讨论限定在经验的、感觉的范围内,或者 

     直接以科学为哲学的对象。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就认为:“认识论的中 

     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莫过于 

                                ② 

     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卡尔纳普更明确表示:“我 

     相信,哲学上在不远的将来要取得一种胜过迄今为止的哲学家所作的一 

     切成就,唯一的必要条件就是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练又有哲学兴趣的 

     专家。他们不为以往的传统所限制,也不被那些专事抄袭古人但又唯独 

                                                         ③ 

     不继承古人长处的人们的文字把戏所欺骗。”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认 

     为:“显露存在物的那些显象,既不是内部也不是外表,它们是同等的, 

     都返回到另一些显象,无一例外。例如, ‘力’不是掩藏在它的各种效 

     应 (加速度、偏差数等)背后的未知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而是这些 

                    ④ 

     效应总体。”讨论现象界、经验、感觉,成为当代哲学的突出特点。当 

     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积极吸取科学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思想, 

     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进一步发展。 

          内在化。现代哲学所崇尚的人本主义在当代发展为内在化的主体意 

     识。实体化的人与实体物质受到同样的批判,意识被理解为无实体的意 

     识。美国哲学家霍埃说:“我们必须原则上不再认为自己是纯理性的存 

     在、独立的自我,或者是站在世界之对立面或世界之外的独立的意志。 



①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版,第31 页。 

② 波普:《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5 页。 

③ 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版,第19 页。 

④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1 页。 


… Page 8…

    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已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内了,我们是什么,这一点与 

    其说是我们作为个体去作出决定的一个功能,倒不如说是这个世界的一 

                ① 

    个功能。”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10年,人本主义曾是人们反思战 

    争悲剧和医治战争创伤的价值观依据。进入60年代,人本主义口号不再 

    吸引人,人们把目光转向现实的发展,主体之外的世界及其把握方式成 

    为哲学思考的焦点。  8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描述:“大约 

    在15年前,人们突然地、没有明显理由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远离,非常远 

    离上一代了,即萨特和梅洛—庞蒂的一代。萨特的一代,在我们看来, 

    是一个极为鼓舞人心和气魄宏伟的一代,他们热情地投入生活、政治和 

    存在中去。而我们却为自己发现了另一种东西,另一种热情。……那种 

    深深浸透我们,那种在我们之前就已存在,那种把我们在时空中凝成一 

    体的东西,的确就是系统。 ‘我’被消灭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这 

    样又重回17世纪的观点,但有一个如下的区别:我们不是用人,而是用 

    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② 

         批判性。在迅速的思潮涌动、流派更迭之中,当代哲学在形式上和 

    功能上都越来越具有批判的特征。在当代哲学家手中,哲学已不是“最 

    高科学”,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领袖,而是成为一种批判武器,对现实 

    进行审视和评价。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哲学终结了,“元哲学”已不必 

    要,包罗万象的体系让位于批判的方法,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被“文化批 

    判者”所取代。哲学在当代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分析、评价,不再预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