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

第32部分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32部分

小说: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的理解与评价。他们认为,“三论”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内容 


… Page 96…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早有论述,如 《资本论》中协作产生新 

生产力的观点就是系统论的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思想;恩格斯的 《反杜 

林论》、《自然辩证法》,列宁的 《哲学笔记》等书中也都包含着丰富 

的系统论观点。对于科学管理理论,苏联哲学家们的态度是,批判地吸 

取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生产经验有益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此外,苏联 

哲学家们还以同样方式研究了人的发展问题和全球性问题。 



      (2)改革时期哲学 

     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发生迅速变化,甚至剧烈动荡,哲学领 

域也随之进入一个批判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的出现,苏联政 

局于90年代出现急转直下的变化,随着苏联解体,哲学发展面临着新的 

选择。 

     重新思考哲学的本性与功能。这是80年代中期至末期苏联哲学界讨 

论最热烈的问题。1987年4月由《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主持召开的“哲 

学与生活”主题讨论,将苏联哲学自身改革问题的探讨推向高潮。关于 

哲学本性,苏联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的两句名言进行论述。马克思说: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在本 

性上是人类知识的一种批判形式,哲学正是以这种批判分析的方式去考 

察、分析和检验现存的精神文化,揭示其实质,展开其前景,使其不得 

安宁地处在亢奋状态,推动思想不断向前运动。哲学研究除了它自己给 

自己设定的范围外,除了它自己论点的权威之外,不受任何局限,不承 

认任何别的权威。然而哲学的这一本性,在苏联哲学中已经丧失,亟待 

恢复起来。有的哲学家甚至呼吁:“把马克思主义固有的革命的批判的 

精神还给苏联哲学。”关于哲学功能,苏联哲学家们认为主要是革命和 

批判、创造和建设、预见和分析。具体讲就是要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建设和预见,要从世界观的高度去审视人类创造的一切,不崇拜任何东 

西。这种审视也包括对哲学自身的批判性考察。苏联哲学家对苏联哲学 

现状提出诸多不满,如屈从于“权威自居者”,迎合一时的政治需要, 

不敢研究尖锐的社会问题;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科学,错误地对自然科学 

成果横加指责;一概否定现代西方哲学,简单进行政治批判,等等。他 

们提出,哲学的改革应从解决研究方向、途径和方法入手,要恢复哲学 

积极地独立地干预社会和进行建设性批判的社会功能。 

     积极探索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苏联哲学家们大胆地提出了苏联哲 

学停滞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原因,二是哲学自身缺乏独立性原因。苏 

联哲学家们反对那些所谓的“实践家”的苛责,认为急功近利、纯经验 

主义同样阻碍着哲学的发展。关于哲学和哲学家的独立性,苏联哲学家 

们认为也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苏联哲学界队伍庞大、成果数量可观, 

但是缺少传世之作,其原因就在于哲学教条主义遏制了哲学家的独立创 

造。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业,哲学家以哲学作品价值论高低,哲学作品价 

值的重要标志就是思想内容的深刻程度和独创水平。苏联哲学家们认 

为,在艰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依然有一批人以活跃的思想和积极的思考 

进行着研究,这些人是苏联哲学的希望所在。 


… Page 97…

                  2。东欧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东欧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是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流行于东欧各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与这个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化密切相 

关,它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政局演变的产物,又是促进这种政局变化 

的重要的思想力量。由于东欧各国地处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受到来自 

两种对立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理论倾向。这些国家, 

除南斯拉夫独立解放外,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在苏联干预下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苏联政治经济的制约作用很大。随着苏 

联斯大林时代的结束,东欧各国也随之进入批判斯大林的时期,探索自 

己发展道路的问题成为这些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的主题。同时,与西欧的 

相邻,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东欧各国在寻找自身 

发展途径时接受了西方的某些观点。因此,当解决现实政治、经济问题 

出现困难的时候,东欧各国便转向西方寻找答案,在思想上接受现代西 

方哲学的影响,人道主义哲学思潮的观点,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 

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成为东欧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灵感来 

源。以人道主义批判苏联的社会主义、斯大林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成 

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内容。在具体的理论论述中,东欧各国马 

克思主义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波兰的“人 

文学派”、捷克的“存在人类学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等, 

都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表现。80年代末,东欧各国相继发生政 

治剧变,政权更替,共产党或工人党有的更名改姓,有的组织分裂,有 

的沦为在野党,有的名存实亡。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被取消,马克思主 

义失去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也随之失去理 

论舞台。进入90年代,这一思潮完成了它批判社会主义、批判马克思主 

义的使命,转向沉默。 



      (1)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 

     南斯拉夫实践派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形成最早 

的一个思想派别。它基于50年代初南斯拉夫全社会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而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马克思主义在南共党内和南斯拉夫国 

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当时 

哲学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948年,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与苏联共产党发生政治冲突,南斯拉夫在探索独立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全面批判斯大林主义,提出了自治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一历史 

背景下,南斯拉夫哲学界的一些学者重新理解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以“实践”为核心概念的人道主义观点,并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体系的观点展开积极的理论争论。争论的结果,持实践观点的一方取得 

上风,实践派成为南斯拉夫哲学舞台上的主角。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实践派发展壮大时期。1963年创办的 

科尔丘拉夏令学园、1964年创刊的《实践》杂志、1966年创刊的《哲学》 

杂志,是实践派主要的理论论坛。这一派学者以此为基地组织了一系列 

国内国际哲学会议,探讨政治、经济、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其影响扩展到各个人文学科领域,扩展到南斯拉夫全社会,扩展到国外 


… Page 98…

哲学界。 

     7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的改革出现挫折,实践派在理论上与南共联 

盟发生分歧,其人道主义观点被批评为抽象人道主义,其批判的辩证法 

思想被指责为否定一切。《实践》和《哲学》两杂志、科尔丘拉夏令学 

园于1974年被勒令停办,实践派失去了理论阵地。紧接着,这一学派的 

8名主要成员于1975年被解除教学职务,实践派元气大伤。80年代以后, 

实践派发生内部分歧,终于解体,南斯拉夫哲学界进入多元观点时期。 

尽管如此,由实践派提倡起来的人道主义精神继续保留在南斯拉夫哲学 

界。 

     实践派的主要代表由两部分人组成,分别集中在萨格勒布大学和贝 

尔格莱德大学。最著名的人物是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米哈伊 

洛·马尔科维奇 (1923—         )和萨格勒布大学校长、哲学教授普列德 

拉格·弗兰尼茨基 (1922— )。他们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有:《辩证的 

意义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人道主义和辩证法》、 

 《实践派的辩证法》、《从富裕到实践:哲学和社会批判主义》、《南 

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派》;《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 

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不断革命的自治》等。 

     实践派的理论出发点是肯定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派不同,它不是把人道主义看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或马 

克思主义在伦理学上的基本观点,而是把人道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 

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方面的根本立场。实 

践派对这一观点的阐述,以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为突破口,通过实践、 

自由、异化、扬弃、辩证法等范畴进行论证。虽然在理论命题上并不刻 

意建立如辩证唯物主义那样的原理体系,但理论观点仍有其完整、深刻 

之处,主要体现在实践观点、异化观点和革命观点的论述中。 

     实践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范畴引入认识论,解决了认识的源泉、动力、 

基础及真理标准问题,使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征。实践派则 

认为,这种理解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了传统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没 

有看到实践范畴在认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本体 

论结构,包括了人的存在的所有方面。这是由人的本质规定性在于人的 

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从存在方式和结构上把人与动物根本地区别 

开来。实践成为人的一切活动的特征,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 

突出。因此,实践作为人的规定性和一切活动的总体,就也是认识本身。 

实践不是被当作认识的一个环节引入认识论的,而是作为对认识的新的 

理解改造了认识论。因为从实践理解认识,主体和客体都不是既定的, 

而是由实践产生的。人通过自由的、创造的、普遍的、社会的实践活动, 

不断生产出人自身和人的世界。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是实践的产物和内在 

环节,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异化观点。这是马克思早期论述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各国学者 

激烈争论的理论问题之一。实践派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整个马克思主 

义就是“一个伟大的异化理论”。实践派不像其他学者那样把异化只理 

解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非人道现象的批判,而是看成马克思对人 

的本质的一种重要分析。人作为具有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