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对化,提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反对走极端。第七,悬
生知而重闻见。孔子的“生而知之”论只是悬虚一格,因为他从未讲过
怎样的人是生而知之者,相反,孔子称自己是学而知之者,并且教导学
生要多闻多见多思考。第八,宣正名以不苟言。孔子的“正名”主张并
非只是正政治名份,而更多含义是纠正名义,有逻辑意义。因为他把名
与言相连,强调正名是为了不苟言。第九,重德教而卑农稼。孔子在政
治观点上注重道德教化,轻视生产劳动。第十,综旧典而开新风。孔子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功不可没,对后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因而孔子的
历史贡献不能因其政治观点而贬低,应给予充分肯定。张岱年的这十点
评价以《论语》为证,在学术研究转折时期对拨乱反正,对祖国大陆儒
学研究起了推动作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祖国大陆的儒学研究中还有许多著名学者,不再一一述及。
2。港台新儒家思潮的形成
港台新儒家是50年代香港、台湾等地学者提出以实现儒学现代转型
为宗旨的儒学复兴思潮。它的核心人物是1949年从大陆移居港台的一些
学者,如牟宗三、唐君毅等。他们曾是梁漱溟、熊十力的学生,思想上
继承了梁熊在“中西之争”、“科玄论战”时坚持的发扬民族文化、力
主实现中西融会的观点。他们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道德意识、
宗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出发,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希望通过思想运动和
文化运动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重建,使儒学传统在现代世界再焕发
活力。
为实现理想,这些学者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明确提出书院宗旨:
“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并旁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的宗
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强调中西结合。1964年,
新亚书院与另两所书院联合成立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为继续完成使
命,他们又成立新亚研究所。在建立实体的过程中,为使世人了解他们
的理想,并凝聚更多同仁,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牟宗三、徐复观、张君
劢、唐君毅四人,联名于1958年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这份
宣言长达四万字,广泛论及中国文化的诠释方法、精神生命、超越意义、
未来前途等多方面问题,成为这一思潮形成的主要标志。宣言作者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这中间有血、有汗、有泪、有
笑,有一贯的理想与精神在贯注”,它的核心就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与
哲学之中,这便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心性之学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由道
德实践而证实形而上学,因而它统贯天人、内外、伦理道德和宗教精神。
它既是一些人们日常的规范、信条,也是代表超越情感的宗教信仰。作
③ 《论语·卫灵公》。
④ 《论语·子罕》。
… Page 114…
者还认为,中国文化需要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但不是添加,而是内
在的转化,这种转化须以发扬中国文化为前提,也就是要完成“使中国
人不仅由其心性之学以自觉其自我之为一道德实践的主体,同时当求在
政治上能成为一政治的主体,在自然界、知识界成为认识的主体及实用
技术的活动之主体”。
促使这一思潮形成的原因,除了学者们的努力之外,与东亚地区的
经济发展也分不开。60年代以后,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
地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局面,形成了不同于欧美而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
工业文明体系。在总结其成功的原因并探求如何保持东方特征的问题
时,人们提出了儒家伦理精神的作用。于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从官方到民
间都积极推动儒家文化的建设。如,香港和台湾始终把儒家经典定为学
校教育必修课,并多次举办国际性孔子、儒学讨论会,鼓励有关研究。
日本也把儒教教育尊为教育宗旨,首相中曾根于1983年表示:“日本要
把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想法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孔庙及祀孔在
日本民间很普及,儒家经典的翻译、注释和研究十分活跃。在新加坡,
从1982年起,儒学的倡导在民间流行多年后扩展为官方运动,儒学伦理
被政府规定为学校道德教育科目,政府成立了“儒家伦理教育委员会”,
以推动儒家思想的普及教育。各种儒学研究活动和机构也都非常活跃。
正是在这些现实需要的促进下,新儒家思潮迅速从港台发展到海外,成
为一种国际性思潮。
港台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是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钱穆、张
丕介、张君劢、方东美等学者也都是这一思潮的中坚力量,不都一一介
绍。
唐君毅 (1909—1978),四川宜宾人。早年毕业并留任南京中央大
学。1949年往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任教授。成立
中文大学后,担任讲座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同年与徐复观等共建新亚
研究所,任所长。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原论》六卷、《生命存
在与心灵境界》两卷、 《哲学概论》两卷、《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等。
唐君毅的治学经历是从西方哲学入手,中年后反观中国哲学,以其
深厚的中、西方哲学功底去探求二者的融会贯通。因而他的思想表现出
很大的包容性,对中西哲学各个流派都能客观评价,然后圆融一处。他
认为,哲学探索东、西两条道路,东方哲学走的是从“求实用实践生活
上之真知及求人类社会历史之真知出发,而即在实用实践生活上及我自
己在人类历史社会中所处之地位,随处体认反省以到哲学”的路;西方
①
哲学走的“从人之科学知识以引进哲学的路”。西方哲学这条路须依赖
科学的发展,只有科学发展完成了,哲学探索才可能完成,而这时,哲
学也就无事可做了,死亡了。他认为,科学可以研究各种事物,科学方
法也有益于人类,但是哲学不应跟在科学后面跑,哲学除了研究科学所
提供的领域外,还有广大的科学以外的世界,“此即关连于人之实践理
性或情意之审美活动、实际行为活动、宗教信仰活动所发现之世界。而
这一切活动 (包含纯粹求知活动)与其所发现之世界,则共统摄于人之
① 唐君毅:《人文精神已重建》,第571 页。
… Page 115…
②
超越自我” 。这个“人之超越自我”的世界,也就是“良知”。唐君毅
把良知看成是自我的价值意识,是人判断认识活动、实际行为、艺术活
动、宗教活动的标准,是人的一切道德智慧、道德实践的本质,是人生
的内在主宰。对良知的探求与追寻,应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唐君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承袭了熊十力的观点,即把儒家心
性之学看成其根本,但并不像熊氏那样去建立心学为轴心的哲学体系,
而是从多方面和多层次上肯定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也肯定
西方文化在各领域的贡献。他认为,道德自我在人类心灵活动中居主导
地位,但东西方不同的思想及派别,都表现了人类心灵活动的不同方面
和层次,是人类同一生命存在的展开。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现代儒
者对道德人本主义的坚定与执著,和包容人类各种文化的胸怀与自信。
徐复观 (1903—1982),湖北浠水人。早年留学日本,日本侵华开
始便返回祖国,并从军抗日。1946年退役从文,1949年往台湾。 1955
年后投身学术研究,历任台湾东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教
授。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三卷、《中
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思想史论集》等。
徐复观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儒学的出发点,是要发掘历史中好的
一面以发扬光大。他同“五四”以来的许多学者不同,不是把对封建专
制的批判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联系在一起,也不像有的学者那样,从封
建专制本身去分析其弊端与价值,而是明确地主张,传统文化中积极的
东西被专制政治歪曲了、改变了,应当剔除专制政治的扭曲,还传统文
化原有的面目,使其与现在所需要的民主政治相结合,发扬其积极精神。
传统文化中最富积极意义的内容是儒家思想。他认为:“顺着孔孟的真
正精神追下来,在政治上一定是要求民主,只是在专制政治成立以后,
这种精神受到了压抑。在西汉的专制下,大思想家如贾谊、董仲舒,都
反对专制,反对家天下,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政治思想,也都是要求民
①
主的。”应当把儒学中的民主精神重新焕发出来,用来支持民主政治。
在传统儒学中,他认为先秦与宋明的人性理论直接出自生命反省和生活
体验,是被扭曲最少的思想。汉代和清代的人性理论则失去了人的内在
生命的支持力,都仅仅是概念或定义的陈述,是被专制政治扭曲了的。
即便如此,儒家思想本身的民主精神仍然保持着修正缓和专制毒害、不
断给社会人生以正常的方向与信心的力量,使中华民族渡过了许多黑暗
时代。徐复观反对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字训诂作风,因而反对现代人从字
义诠释上解释儒家的思想。他认为,这种做法会把一个在思想史上保有
丰富内容的名词,还原牵附为语源的原始性质,结果使名词所含有的思
想失去活力与光辉。他很赞赏“忧患意识”,认为这是一种对吉凶成败
进行深思熟虑后的远见,是人类精神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自觉的表现。
在忧患意识激发下所生的道德使命感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他的这一见解被同行学者普遍接受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