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教授西奇威克(1838—1900)等人也是实证主义的坚定追随者。进入70、
80年代,实证主义(尤其是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在欧美各国的传播更是盛况
空前。20世纪初,它还跨越重洋,在东方各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实证主义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是它的后继者,所以通常分
别称这二者为第二代实证主义和第三代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以
及当代科学哲学的某些流派,也都受到它的重大影响。
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的哲学思想已在上卷介绍,这里向读者介绍穆勒和
斯宾塞的哲学思想。
(1)穆勒的哲学思想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父亲
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休谟的信徒,在古典文学、历史学、政治经
济学、哲学等领域均有较高的造诣,他依照自己的理想精心规划对小穆勒的
文化教育。3岁左右,穆勒就开始学习希腊文,8岁学拉丁文,随后阅读了
大量希腊和拉丁文的文学、史学著作。从12岁起,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开
始学习逻辑学,不仅读经院派逻辑学,也读亚里多士德的逻辑学著作和柏拉
图的对话集。父亲的精心指导和大量逻辑学著作的熏陶,使他懂得了如何使
思想严谨、缜密。15岁那年,父亲指导他阅读法文版的阐述功利主义思想家
杰里米·边沁(1748—1832)主要思想的著作《立法论》。边沁不仅主张要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人生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而且试图把这条
道德原则运用到政治、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使之成为政治原则、立法
标准和社会目的。《立法论》不仅丰富和充实了穆勒的思想,而且奠定了他
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社会的改革者。
1820年,穆勒到了法国,不仅学习化学、动物学、高等数学,而且学习
法国语言文学和法兰西革命史,并结识了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从
而确立了做一个民主自由战士的信念。
1821年回国后,穆勒开始研究18世纪哲学,特别是洛克、休谟、爱尔
维修、孔狄亚克等人的哲学思想。后来,还研读过孔德的 《实证哲学教程》
等早期著作以及苏格兰哲学家威廉·惠威尔(1795—1866)的《科学归纳史》
(1837)、《归纳科学的哲学》(1840)和威廉·密尔顿的《关于哲学和文
学的探讨》(1852)、《形而上学和逻辑讲演录》(1859)等著作。这些人
的思想都对穆勒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1823年,穆勒经父亲的介绍,进入东印度公司工作,前后达35年之久。
1865年,他作为自由党员被选入国会,任职三年。1873年5月8日去世。
穆勒的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学体系》(1843)、《论自由》(1859)、
《功利主义》(1861)、《威廉·哈密尔顿爵士的哲学研究》(1865)、《奥
古斯特·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以及《关于宗教的三篇论文》(1874)。
… Page 43…
外界与心灵。与孔德等法国实证主义者一样,穆勒也强调事实和科
学方法的价值,强调知识起源于经验,注重社会改革。但是,孔德重视专门
科学的方法和结果,致力于人类知识分类和系统化,穆勒则以法国人所忽略
的心理学、逻辑学为出发点。
穆勒断言,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认识自在之物,认识现象就是认识
人们自己的感觉经验;所以,除了感觉的真实性之外,不可能找到其它任何
真实性。既然如此,我们何以确信外界世界的独立存在?穆勒以记忆、期待
和联想律来回答这个问题。例如,我看见桌子上有一张白纸,然后,我闭上
眼睛或走入另一间屋,我不再看见这张纸,但我记得它,而且在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我仍可以期待或相信会看见它。因此,不管我是否实际看到白纸,
我总是相信看到白纸的可能性。我过去的感觉是感觉恒久的可能性,即它们
始终有依照感觉上曾经出现的序列重新再现的可能性;外部世界就是感觉恒
久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能够相信恒久的可能性是真正的实在,而倏忽即逝的
感觉只是这种可能性的偶然的显现或表象。相信外部世界就是相信感觉会重
新出现,这种信念不是先验的、天赋的,而是产生于经验,是观念联想的结
果。当然,外部世界或自在之物是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它不依赖于人的意
志而存在。但是,能够感觉到的经验与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是不同的,感觉
经验是我们能够知道的,而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则是无法知道的。
穆勒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心灵 (自我)的存在。他既反对把心灵
理解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的观点,也反对把心灵当作独立的实体的
主张,而称心灵为一系列感觉;并断言,我们只能知道一连串的感觉,至于
心灵的隐秘性质,也同自在之物一样是不可知的。但同时,他意识到用联想
心理学把心灵看作是单纯感觉的前后相续的观点,面临与休谟及其追随者们
一样严峻的难题:要把心灵是一系列感觉的观点贯彻到底,就必须宣称它是
能认知其本身的过去和未来的一系列感觉。对这一难题,穆勒认为明智的做
法只能是承认这不可理解的事实,而不提出解决它的理论;在不得不用肯定
性的概念来陈述时,对所用概念的意义要采取保留的态度。
逻辑体系。穆勒从事学术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源于社会改革、政
治改革和人类幸福的理想。要实现改革,需要有知识;而要取得知识,必须
运用正确的方法,即能够由已知真理达到未知真理,从而给人类增加新知识
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应该是实验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而且可以运用到诸
如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心理或道德科学上。 《逻辑学体系》
就是专门研究这种方法的。
穆勒认为,一切非直党的知识都源于归纳;近代实验科学所运用的研究
方法,一切推论和证明,一切非自明真理的发现,都是由归纳法及其对它的
解释构成的。三段论的演绎过程 (凡人都要死,保罗是人,所以保罗要死)
不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的大前提并
不具有普遍必然的意义,更不是先天、自明的东西,而只是众多单称命题的
… Page 44…
机械汇集,只是多次观察结果的简明表现形式,只是告诉我们已经发现了什
么:“凡人都要死”只包括过去经验到的所有人,至于未经验到的和将来的
人则超出我们的经验之外,也不在这个全称命题的意义之内。三段论的推理
也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从特殊到特殊:“保罗要死”的结论并不是从“凡
人都要死”的大前提推出来的,而是我们看见约翰、柏拉图等人曾经活着,
而现在都已死了,从这些个别的实例推出现在活着的保罗要死。这样,他就
把演绎法解释成归纳法的组成部分;演绎的任务只是对归纳得出的命题作出
解释或指导在未曾经验的情况中的归纳。
在重新解释演绎法的同时,穆勒着重考察了数学的性质,认为数学中的
公理、公设归根到底都来自观察和经验。数学命题只是近似真实:现实中并
不存在符合几何定义的点、线等等,它们只是我们经验到的点、线等等理想
化的摹本,是抽象,是假设。
穆勒指出,归纳法乃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可以从某种个别情况或某些
特殊情况下知道其为真实的东西,推断出所有相似的一切情况下也都是真实
①
的东西。”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使归纳法能够从已知真理
达到未知真理?穆勒认为,归纳推理所以能成立,乃是由于自然的齐一性原
则,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和现象都有共同的规律,个别如此,全类也如此。
齐一性原则同归纳推理的关系,有如三段论的大前提同结论的关系:它不是
有助于证明结论,而是结论被证明的必要条件。
穆勒认为,不同现象领域的各种齐一性就是各种自然规律,归纳逻辑的
目标就是彻底探索这些规律,其中最主要的是因果规律;归纳法也就是发现
因果联系的方法。在具体探讨如何发现因果联系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被后人
称为“穆勒方法”的五条著名规则: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剩余法
和共变法。这一整套方法是在吸收弗朗西斯·培根等人的成果以及总结近代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西方逻辑思想,尤其是归纳逻辑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推动科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穆勒的归纳法仍是比较初步、简单的实验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仅用这种方法就不够了。同时,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归
纳法的逻辑基础问题;在因果观上则动摇于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
伦理学。穆勒相信,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知识的进步,会同自然科学
的进展产生相同的结果。所以,要达到社会改革和人类幸福的目的,必须像
发现自然的齐一性一样,发现人类行为的齐一性或规律。他认为,心理学确
定的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一切有关社会现象的其它规律都可以从中推演出
来;但由于人的社会行为十分复杂,所以必须创建一门中介科学即人性学,
它的任务是根据心灵的一般规律,结合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确定能够促进
或防止我们所关切的人性和行为趋向产生的条件。
① 穆勒: 《逻辑学体系》第3 卷,伦敦汉森公司1911 年英文版,第2 章,第1 节。
… Page 45…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所以在人性学之后,是社会学,即研究人类集体的
行为和构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的科学。在探讨社会的经验规律时,他采纳
了孔德关于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及社会演进三阶段规律等理论。
在伦理理论方面,穆勒大部分因袭洛克、休谟、尤其是边沁的学说,重
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至善和道德标准。但他力图超越边沁的狭隘性,
认为快乐不仅有数量上的区别,而且有质量上的差异,质量要求胜过数量关
系;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它要求对人类公共利益的同情心,知识的浇灌和精
神的修养;不应把功利主义当成单纯的利己主义,自我牺牲行为是人类最高
尚的美德;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