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15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15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大学继续学习神学,同时对历史、哲学的兴趣日增。最后,他意识到自己 

缺乏宗教信念,难以做牧师,而更渴望做学者,做一名大学教授。1864年, 

狄尔泰获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取得柏林大学教师资格。但不久后,他就应邀 

前往巴塞尔大学执教。1868年又被基尔大学聘为哲学教授。1870年,他的 

第一部著作《施莱尔马赫的一生》出版,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1871 

年底,狄尔泰应召前往布累斯劳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从此开始了一个硕果累 

累的新时期。1882年,他重返柏林大学,取得了黑格尔曾经担任过的哲学教 

席,由此而使他的学术生涯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思 

想反而更加活跃,创作激情愈益强烈。1911年9月30日,因染上传染病而 

突然去世。 

    狄尔泰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成果的范围异常广泛,作品数量多得惊人,但 

他生前却只出版过《施莱尔马赫的一生》(1870)、《人文科学入门》(1883)、 

 《诗和体验》(1905)这三本著作以及一些论文;留下的堆积如山的文稿, 

后来由他的追随者整理,收入《狄尔泰全集》,陆续出版。 

    狄尔泰称自己的哲学为“生命哲学”。他所谓的生命是指人的生命—— 

不是个人的生命和心理过程,而是人类的共同生命。生命的首要特征正是其 

时间结构。就个人而言,生命就在他的态度和活动,他对人和事的认识以及 

他同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其独具的特征。同时,每个个人又是无数交叉系统 

中的一个点,无数个人聚成生命之网络,汇成生命之巨流,而生命本身就在 

他们中间实现为社会的、历史的实在。狄尔泰既反对尼采等人过分强调个人 

和主观性而忽略历史的做法,强调人类生活事实上是历史的,“生命,作为 


… Page 49…

                                                        ① 

  相互影响的、时间上相续的事件,就是历史生活” ;也反对一些非理性主 

  义者对立理智、文化与生命的倾向,强调理智和文化是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 

  部分,生命是在理智和文化上被构成的。对生命的体验、理解、表达和解释, 

  乃是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的使命。由此,他对人文科 

  学的内涵、领域、各子学科的目的、方法、职能及其关系等等作了开拓性的 

  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和启迪性的思想。 

       齐美尔 (1853—1918)出生于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柏林大学毕业 

  后,相继执教于柏林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他的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生命不仅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更多的生命来时时更新自己的过程,不仅 

  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流,而且具有超过生命自身的能力,从自身创造出非生命 

  的对象,包括艺术、宗教、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科学理论和哲学体系等等; 

  这些创造物都有各自的规律和意义,它们既是生命的能动性的表现,也是生 

  命的可理解性的条件。 

       奥伊肯 (1846—1926)出生于东弗里西亚省的奥利希城,5岁丧父,母 

  亲是位虔诚的教徒,她的教诲对儿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63年,奥伊肯 

  进入哥廷根大学。毕业后,一度执教于巴塞尔大学。从1874年起到1920年 

  退休,他一直任耶拿大学哲学教授。  19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著 

  作有 《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的统一性》(1888)、《为 

  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斗》 (1896)、《宗教之真理》(1901)、《生活的意 

  义与价值》 (1908)、《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等。 

       奥伊肯批评自然主义把人的生活物质化、生物化、分解为外在的关系, 

  其结果是把人的生活降低为动物生活,使人类毫无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之爱可 

  言,使人沦落到与毫无创造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禽兽同列的可悲境地。理智主 

  义在正确驳斥自然主义的同时,把人的生活抽象化,使人沦为抽象观念的奴 

  隶,结果与自然主义殊途同归。奥伊肯强调,哲学不能以抽象观念为中心, 

  而应该以真实的、活生生的生活或生命为中心,所以他称自己的生命哲学为 

  精神生活哲学。精神生活是最真实的实在,它既是自我生活,又是宇宙生活, 

  换言之,它就是主客观统一——不是静止的统一,而是活动中的统一。精神 

  生活也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它通过人格的自我超越表现出来。精神生活的本 

  质就在于追求超越,即从被动的、被束缚的生活迈向绝对自由自主的生活。 

  这是同自然生活或非精神生活作不息斗争的过程,是冲决狭小的外物樊篱、 

  丰富精神生活之内容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历史的进化就是精神生活的 

  具体化,是精神生活通过人格自我超越克服原来的分散孤立进到内在统一、 

  由低级到高级从而达到绝对自由自主的境界的过程。 

       在生命哲学思潮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柏格森。他的哲 

  学不仅在英法德等国广为传播,而且跨越重洋,影响到美洲大陆的詹姆斯、 



① 《狄尔泰全集》第7 卷,1927 年德文版,第261 页。 


… Page 50…

怀特海等思想家。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是世纪之交法国哲学界最引人注目、最有 

声望的人物,其影响遍及哲学、科学、文学与宗教等领域,他的著作在学术 

界以外也有许多读者。柏格森出生于法国首都巴黎,父亲是颇有才气的音乐 

家,属一个富有的波兰犹太家族的后代,母亲出身于英国的犹太家庭,是位 

性情温和、富有牺牲精神的虔诚的犹太教徒。可以说,音乐和宗教自柏格森 

呱呱坠地之时起就时刻伴随着他。柏格森自幼聪慧过人,9岁那年获波拿巴 

皇家中学 (后改名为孔多塞中学)奖学金,入校寄宿学习。两年后,他父母 

迁居伦敦,年仅11岁的柏格森只身住寄宿公寓,留在巴黎上学,而且学业 

异常优异,不少学科多次获全国中学生竞赛第一名,为应征解答一数学难题 

而撰写的一篇数学论文还被权威的《数学年报》破天荒地全文登载,令数学 

界、教育界为之震动。1878年中学毕业后,柏格森立志专攻哲学,以优异成 

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从布特鲁学习哲学。布特鲁不为传统和时髦所 

左右,勇于独立思考,强调内心的自由创造,主张知识仅限于发现事物间的 

关系、存在的真正本质只有靠内在的启示才能把握,这些都对柏格森的思想 

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斯宾塞的哲学思想也令他相当着迷。不过不久 

后,柏格森就下定决心要全面清算和坚决反击这种盛极一时的科学主义,发 

誓要重建人的价值和精神价值。 

     1881年大学毕业后,柏格森先后在昂热、克莱蒙菲朗、巴黎等地担任中 

学教师。1889年以《论意识的直接材料》(附拉丁语论文《亚里士多德关于 

感官的思想》)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博士论文在巴黎出版。21 

年后,该书英译本问世,书名改为《时间与自由意志》。1900年,他被法兰 

西公学聘为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又主持现代哲学讲座。柏格森的讲 

课非常出色,一度引起整个巴黎的轰动。除哲学外,他还通晓数学和当时各 

门自然科学,在不少领域甚至相当有造诣,文学上也有极高的声望。1915年, 

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终身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从20年代后期起, 

他的兴趣转向道德和宗教。1940年6月,德国法西斯军队攻占巴黎,傀儡政 

府随之颁布一项反犹太人法令,规定每个犹太人都必须登记,但顾忌到柏格 

森在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声望,特别予以豁免。正经受疾病折磨的哲学家断然 

拒绝这种特权,挣扎着下了病床,坚持与其他犹太人一起登记。这加速了病 

情的恶化,1941年1月4日在巴黎逝世。 

     柏格森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意识的直接材料》(1889)、《物质与记忆》 

 (1896)、《论笑》(1900)、《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 

 (1907)、《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1932)。 

      (1)创造进化论 

     与狄尔泰等人侧重历史——文化的研究有所不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带 

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受19世纪末自然科学领域发生的剧变的影响,柏格 

森首先深刻地揭露了用单纯力学观点解释生命现象、夸大机械的因果制约 


… Page 51…

  性、排斥发展与创新、忽视整体性的机械论的缺陷与错误。同时,他也拒斥 

  斯宾塞用数学方法处理过的进化论以及扼杀生命创造的可能性的目的论。为 

  了区别于诸如此类的进化论,他把自己的理论标之为“创造进化论。” 

       柏格森认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时时更新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命 

  冲动”(生命乃是一种本原的冲动,是一股连续而不可分割的流)。生命冲 

  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自身并创造新的东西。生命冲动促进万物的方式主要有 

  两种类型或两种倾向,一种是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即向上喷发,它产生一 

  切有生命的形式;一种是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的逆转,即向下坠落,它产生 

  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这两种倾向是根本对立又互相抑制的:向上的喷发 

  总是企图克服向下的坠落,而向下的坠落也必然牵制向上的喷发。这两种倾 

  向的交汇点构成生物有机体。从最低级的生物到动物直到人类,都是生命冲 

  动的产物。生命冲动分化成各种不同的进化路线,根据所受阻力的大小、与 

  物质结合的方式以及生命在物种内保留的程度,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种。植 

  物潜伏有运动意识,动物具有不同的本能,人则还有理智。柏格森认为,几 

  千年来把理智认作高于本能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二者只是生命同 

  一冲动分化出的不同方向,或者说,只是精神把握实在的不同方式。 

       正因为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社会都是生命冲动促成的,生命冲动是永不停 

  顿的纯粹质的创造过程,所以世界决不是一个闭锁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 

  过程,一切都在不断变化生成;传统哲学中一切关于实在与绝对的静止僵化 

  的见解必须统统抛弃:“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 

  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持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如果我们同意 

                                                                       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