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18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18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意志等等,结果分裂成外在的经验 (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和内在的经 

验 (主观的内省)、客体和主体,实在就这样被弄得黑白颠倒了。所以,他 

的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经验本身进行批判,清除经验中夹杂的一切与经验无关 


… Page 59…

  的内容,恢复对世界的本来的自然看法:纯粹经验。列入清除对象的非经验 

  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类:一是拟人化的内容。在知识发展的初期,人类往 

  往把自己的特性当作对象的特性,用拟人化的观点去解释对象。二是属于审 

  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内容。三是诸如“物质”、“必然性”、“因果性”之 

  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即被唯物主义当作经验的客观基础的外部世 

  界及其客观联系。他认为,“物质”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绝对概念,是一 

  种抽象,因而必须从经验中清除出去。“必然性”和“因果性”也一样:我 

  们感觉到的只是一个现象跟着一个现象,根本感觉不到某种引起运动的力 

  量,从而也就感觉不到任何运动的必然性;因果性是以力量和必然性为前提 

  的,既然必然性在经验中没有立足之地,那么因果性也同样应从经验中清除 

  出去——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休谟的幽灵。清除了一切与经验无关的内容 

  之后,剩下的就是“纯粹经验”。纯粹经验是一切可能的个人经验所共有的 

  经验。②原则同格和反嵌入论。阿芬那留斯认为,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对 

  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依存)之中;其中自我是同格的 

   “中心项”,环境是同格的“对立项”。二者总是被一起发现的,没有前者 

  就没有后者,反之亦然。他认为,唯物主义使自我屈从于环境,唯心主义则 

  使环境屈从于自我,二者都把由纯粹经验所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主客二元,因 

  而都是错误的。 

       自我与环境的分离也使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犯了他称之 

  为“嵌入”的错误,即把知觉与知觉的对象相分离,把后者当作意识之外的 

  东西,而把前者置入意识中,从而把环境的组成部分变成了思维的组成部 

  分,把自由明显地表现在现存的东西中的非机械的东西变成了神秘地潜藏在 

  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东西。在他看来,知觉与知觉的对象是绝对同一的,即都 

  是纯粹经验。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是从 

  人的生活平衡的破坏 (发现问题)到平衡的恢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 

  是说,人的认识并不像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而只是生 

  物有机体应付外部刺激的手段。由此出发,他得出了头脑不是思维的器官, 

  思维不是头脑的机能的极端结论。 

       列宁在批判阿芬那留斯时指出,他的原则同格论是与贝克莱、费希特的 

  唯心论“同样的破烂货色”,而他的反嵌入论则是“一堆胡涂思想”,是“偷 

  运唯心主义的胡说,并且与自然科学相矛盾。”① 

        (3)彭加勒的哲学思想 

       朱尔·亨利·彭加勒(1854—1912)是世纪之交法国杰出的数学家、物 

  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也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学者。他出生于法国南希 

  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南希大学医学教授和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堂兄后来 

  曾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理和总统,他的叔叔和堂弟也曾在政府担任要 



①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75—76、78—79 页。 


… Page 60…

  职。彭加勒自幼身体羸弱,饱受病魔折磨,无法像健康孩子那样尽情玩耍, 

  只好独自一人向书本寻求乐趣。正是在阅读中,显露了他非凡的天资:不仅 

  阅读速度快得惊人,而且具有罕见的记忆力,一经过目便永记不忘。上学以 

  后,由于视力极差,看不清老师的板书,他就以耳代目,这更锻造了他过人 

  的记忆和敏锐的直觉。 

       1872年,彭加勒进入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学习采矿工程,但他着迷的却是 

  数学,因此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攻读数学。1879年,他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随后到卡恩大学执教,讲授数学分析。1881年转到巴黎大学,讲授数学、物 

  理学和天文学。1887年,他被选入法国科学院;1906年成为科学院院长。 

  190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一生写了30多部专著和近500篇论文。 

  就数学而言,他对数论、函数论、代数学、代数几何学等分支都有重大贡献, 

  首创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和组合拓扑学;在物理学方面,不仅在经典物理学 

  各个分支都有重大建树,而且促成柏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铀的放射 

  性,推动洛伦兹(1853—1928)创立了经典电子论,先于爱因斯坦预见到有 

  可能通过布朗运动验证原子、分子的存在;更可贵的是,他惊人地预见了相 

  对论的大致轮廓,为相对论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天文学而言,他关于 

  三体问题的“天体力学的新方法”、轨道稳定性和天体形状、宇宙演化等问 

  题的研究,同样闻名遐迩。 

       他撰写的与哲学直接有关的著作主要有:《科学与假设》(1902)、《科 

  学的价值》(1905)、《科学与方法》(1908)和《最后的思想》(1913)。 

       彭加勒肯定,人的认识或科学的客观性和标准,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 

  信仰的标准”。“这些对象是实在的,因为它们在我们身上所唤起的感觉, 

  我们觉得是由某种(我不知道是什么)不可破坏的结合剂而不是由一时的机 

                           ① 

  遇所结合起来的东西” 。他还特别强调实践(即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 

  和真理的标准:“实践乃真理的唯一泉源,唯有它能告诉我们一些新事物, 

                                                                    ② 

  唯有它能给我们一种确实性。这是谁都不能反对的两点。” 在他看来,一 

  切科学定律都来自实验,而不是人为的随心所欲的创造物;即使是搞纯理论 

  研究的数学家,如果忘记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会像一个熟谙色调与形状的组 

  合但却缺乏实物模型的画家一样,其创作能力很快就会衰竭。另一方面,彭 

  加勒反对极端的经验论,认为实验并非一切,要揭示出事物的潜在和谐,要 

  获得真理,必须诉诸理论思维。诸如此类的观点,使他有别于其他一些马赫 

  主义者。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家在哲学上往往像个肆无忌惮的机会主 

  义者,即其哲学思想往往是矛盾的。彭加勒就是这样的科学家,虽然他在某 

  些方面不同于一般的马赫主义者,但他提出的、对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有重 

  大影响并被数理逻辑学家广泛接受的“约定论”,则是对马赫主义的一种补 



① 彭加勒:《科学的价值》,转引自《列宁选集》第2 卷第298 页。 

②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第100 页。 


… Page 61…

  充和发挥。 

       约定论的基本思想是: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源于经验,并不是对客观 

  实在的反映,而只是科学家们为了方便而彼此约定的。首先就数学领域特别 

  是几何学领域而言,几何学的公理显然并不来自经验,因为经验是个别的、 

  偶然的、不精确的,而几何公理却是精确的、应用范围广泛的;它们也不是 

  先天综合即必然真实的:非欧几何的诞生及其在物理学上的应用证明了欧氏 

  几何并不具有必然真实的特性。可见,几何学公理既非先天综合判断,亦非 

  经验的事实,而是约定:“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是怎样产生的呢?是逻辑学支 

  配我们的吗?洛巴切夫斯基创立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证明其不然。空间是否 

  由我们的感官得来的?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所能揭示的绝对与几何学家 

  的空间不同。几何学是否来自经验?深刻地研究之后所见不然。所以我们得 

                                                  ① 

  出结论: ‘它的原理不过是一种公约。’”彭加勒进而认为:“几何学研 

  究一组规律,这些规律与我们的仪器实际服从的规律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 

  是更为简单而已,这些规律并没有有效地支配任何自然界的物体,但却能够 

  用心智把它们构想出来。在这种意义上,几何学是一种约定,是一种在我们 

  对于简单性的爱好和不要远离我们的仪器告诉我们的知识这种愿望之间的 

  粗略的折衷方案。这种约定既定义了空间,也定义了理想仪器。”② 

       然后,彭加勒把这一结论推广到力学、物理学领域,认为相对于几何学 

  而言,力学、物理学比较直接地以实验为基础,但是不仅它们的一些基本概 

  念是约定的产物,而且它们的一些基本原理也同几何学公理一样具有约定的 

  特征。例如惯性原理(不受力作用的物体只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它既不是 

  经验事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实验过不受力作用的物体,当然无从知 

  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的状况),也不是先验地给予的 (否则,古希腊人就 

  不会主张:产生运动的原因一终止,运动就会停止)。彭加勒认为,惯性原 

  理可以推广为如下陈述 (即广义惯性原理):物体的加速度仅取决于该物体 

  于邻近物体的位置以及它们的速度。这一原理是无法用判决性实验予以检验 

  的。因此,惯性原理乃是约定的产物。牛顿的另外两个运动原理也同样如此: 

   “这样一来,力学原理以两种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它们是 

  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真理,就几乎孤立的系统而言,它们被近似地证实了。 

  另一方面,它们是适应于整个宇宙的公设,被认为是严格真实的。如果这些 

  公设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而这些性质反为引出它们的实验事实所缺乏,那 

  么,这是因为它们经过最终分析便化为约定而已,我们有权利作出约定,由 

  于我们预先确信,实验永远也不会与之矛盾。然而,这种约定不是完全任意 

  的;它并非出自我们的胡思乱想;我们之所以采纳它,是因为某些实验向我 

  们表明它是方便的。这样就可以解释,实验如何能够建立力学原理,可是实 



①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第3 页。 

② 彭加勒:《最后的思想》,纽约1963 年版,第17—18 页。 


… Page 62…

  验为什么不能推翻它们。与几何学比较一下,几何学的基本命题,例如欧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