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20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20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迅速衰落。在美国,由皮尔士开创的、以詹姆斯和杜威力最主要代表的 

  实用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使美国的新黑格尔主义相形失色。第一次世界大战 

  初期,人们普遍地把普鲁士国家主义同黑格尔的政治理论等同起来的倾向, 

  更是加剧了英美思想界的戏剧性变化。当时,有不少人,特别是英国人把血 

  淋淋的战争归结为黑格尔国家理论所造成的,因而斥责黑格尔学说是一种充 

  满谬论和邪恶的学说。 

       20世纪初,新黑格尔主义又在德、意兴起。在德国,先是文德尔班、那 

  托尔普、卡西尔等一批新康德主义者转向新黑格尔主义;20年代后又出现了 

  以克罗纳(1884—1974)、格罗克纳(1896—)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黑格 

  尔主义者。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克罗齐和金蒂雷 (1875— 

  1944),后者直接用其哲学为法西斯作论证,并出任墨索里尼政府的教育部 

  长,战后被处决。 

       法国新黑格尔主义思潮直到2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其形式很独特:用 

  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来解释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 

  法),并以此来反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有华 

  尔(1888—1974)、伊波利特(1907—1968)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其它哲学流派相比,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已越来 

  越小。 

       就理论形态的代表性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言,布拉德雷与克罗齐是新 

  黑格尔主义众多支派中较为突出的。 

        (1)布拉德雷的哲学思想 

       弗兰西斯·布拉德雷(1846—1924)出生于布吕诺克郡一个牧师家庭。 

  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自1870年起任牛津大学麦尔顿学院研究员,直到逝 

  世。他的一生近乎隐居,专事研究、著述。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研究》(1876)、 

   《逻辑原理》(1883)、《现象与实在》(1893)、《真理与实在论文集》 

   (1914)等。这些著作不仅使他被公认为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领袖,而且为 

  他赢得了巨大的社会荣誉,晚年还获英王授予的功勋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 

  第一位享此殊荣的哲学家。 

       ①现象与实在。布拉德雷的全部“形而上学”都是围绕思维与实在这一 

  核心问题展开的。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探讨终极实在的学说,它的任务就是 

  要努力达到对实在的完整而非片断、具体而非抽象的把握。实在就是“绝 

                                                             ① 

  对”,绝对是唯一的实在。绝对的“标准”是自相一贯,换言之,凡自相 



①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牛津1897 年英文版,第136 页。 


… Page 66…

  矛盾的东西决不是实在,而只能是现象。因此,充满矛盾的物质世界并非实 

  在,而仅为现象,诸如物质、空间、时间、运动、因果乃至康德的自在之物, 

  都包含矛盾,因而都不是实在。布拉德雷对“绝对”的解释颇类似于黑格尔 

  的观点,即认为绝对的实在性就在于其精神性:“在精神之外,没有也不能 

                                                                  ② 

  有任何实在;精神性越多的东西,就越具有真理性。”但对于“绝对”的 

  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他又不同于黑格尔。这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黑格 

  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布拉德雷的绝对指的是知觉经验:“绝 

  对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无非是知觉经验。因此它是一种唯一的无所不包的 

                                                       ③ 

  经验,其中和谐地包容着各种不同的局部。” 它不是个体的经验,而是普 

  遍的、客观的绝对经验;第二,黑格尔关于绝对的思想充满理性主义色彩, 

  布拉德雷关于绝对的论述则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他的绝对经验不仅包含通 

  过感觉得到的经验,而且包含情感意志、本能体验,后者更为重要。所以他 

  说:“我们必须相信,实在是满足我们的全部存在的。我们的各种要求—— 

  追求真理和生命的要求,以及追求美和善的要求——必定全部都得到满足。 

  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完备之大成必定就是经验……宇宙的每一成分,感觉、 

  情感、思想和意志,必定都包括在唯一的、无所不包的知觉之中。”④ 

       布拉德雷把知觉经验分为直接经验、相对经验和绝对经验,这也是精神 

  发展的三个阶段。直接经验是精神发展的最低阶段,是混沌的“低于关系的 

  经验”,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不包含矛盾因而是真实的,它为认识提供 

  了积极的基础。相对经验是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思想阶段,有了主体与客 

  体、现象与实在之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外在关系,所以称“处于关 

  系中的经验”。此时,人们企图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形式去认 

  识实在,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思维总是关系性的,而关系范畴则是自相矛 

  盾的,A与B若有关系C,则C在AB中或在AB外。若C在AB中,则A与B 

  就是同一的,无所谓关系;若C在AB外,则它必须通过另一关系D同AB发 

  生关系,而D同A、B、C发生关系又须通过另一关系E,如此以至无穷,A 

  与B的关系永远无法确定。可见,关系概念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常识和科 

  学关于世界的概念都是以关系概念为基础的,“凡以关系与关系者形式而进 

                                                                          ① 

  行的关系式的思想方法,得到的必然是现象知识而非真理。” 显然,布拉 

  德雷把发生关系的事物同它们间的关系混为一谈了。 

       绝对经验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超越了一切关系或矛盾而达到无矛 

  盾的、自身一贯同时又无所不包的和谐整体。它作为唯一的实在是具体的, 

  是“彼”(那)与“何”(是什么)的统一。显然,思想不可能达到实在。 



②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552 页。 

③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146—147 页。 

④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转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及哲学论著选辑》第109 页。 

①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33 页。 


… Page 67…

  因为思想的本质是分析而非综合,是使“彼”与“何”分离,使存在与内容 

  分离;思想永远在观念中进行,所以只能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布拉德雷认 

  为,不仅思想不能达到实在,而且实践意志和审美观念也不能达到实在。因 

  为,实践意志包含某种时间关系,即现实与将要发生的应当的存在;审美观 

  念似乎“超越了观念与存在的对立,克服并高出于关系的 

              ① 

       意识” ,但美不能独立自存,它蕴含快感,依赖于某一自我的心灵, 

  而自我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总之,真善美、知情意等等都不可能达到实在。 

  要达到实在就须超越思想,超越价值和美,诉诸直觉和本能体验。 

       ②伦理学。在伦理学领域,布拉德雷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盛行于英国的功 

  利主义伦理学,以精辟有力的分析,从理论上宣判了快乐论的死刑。他认为, 

  快乐乃是情感的代名词,故与情感一样是旋生旋灭的,因此,把快乐作为人 

  生唯一目的乃是错误的。快乐论中的功利主义有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原则,但实际上,按照这一原则,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正当的。 

       布拉德雷认为,道德不能有它本身以外的目的,而只能以本身为目的。 

  快乐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未把道德当目的,反而把它降低成实现快乐的手 

  段。道德以本身为目的,但这是一个怎样的目的呢?布拉德雷答曰“自我实 

  现”。这里说的“自我”既不是我的某一特殊状态或各种状态的总和,也不 

  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而是一个全体。“自我实现”不仅是实现一个自我,而 

  且是实现自我为一全体。他强调,纯粹的个体只是一个抽象或虚构,事实上 

  并不存在。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离开全体 (社会、国家)而有其真实存在; 

  我一生下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某一家庭、社会、国家的分子。所以我们只 

  能实现自我为一全体。 

       固然有比国家更大的全体,但在现存人类组织中,国家是一个较大的全 

  体。自我当在国家的全体中而求其实现。国家是一个有机体,而且是伦理的 

  有机体。我们不能没有它,不能不尊敬它爱护它,不能不把它的事当作自己 

  的事。我所要实现的,就是认识我在国家中的地位而尽我应尽的责任。这种 

  伦理学延伸到政治学,就是国家至上主义。 

        (2)克罗齐的哲学思想 

       贝内戴托·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最著名代表。 

  他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在当地一所天主教学校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后 

  就学于罗马大学。他最早的学术兴趣是研究那不勒斯地方史,因受历史学家 

  维柯著作的影响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博览群书,受意大 

  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拉布里奥拉等人的影响,研究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 

  学说,并发表过一系列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文章。1902年,他创办著 

  名的《批评》杂志,这成了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着手建立自 

  己的精神哲学体系。他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是四卷本的《精神哲学》,其中包 



① 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第410 页。 


… Page 68…

  括《作为表现科学和语言学的美学》(1902)、《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 

  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作为理论和历史的史学》 

   (1914)。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1907)、 

   《美学原理》(1910)、《伦理和政治》(1931)、《史学与道德理论》(1950)、 

   《黑格尔研究与哲学解说》(1952)等。 

       克罗齐一生热衷于政治,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代表。1910年当选 

  为参议员,1920年到1921年任教育部长。他曾对法西斯主义抱有幻想,但 

  当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实行法西斯专政时,他又成了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 

  者,因而被撤去部长职务,并被意大利科学院除名。此时,他的朋友,另一 

  位著名的黑格尔主义者金蒂雷完全站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