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25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25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在坟墓边缘徘徊的马克思,以无与伦比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工人阶级 

  的忠诚;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进行不懈加工。马克思逝世后,恩 

  格斯毅然担负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艰辛任务,并分别于1885 

  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 

  受恩格斯之托,于1905—1910年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名,分三册陆续 

  发表。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在这一时期不仅积极参加马克思 

  创建的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和马克思一起同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 

  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 

  理作了系统阐述;马克思逝世后,他又单独挑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为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这一时期,对传播、阐发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付出艰辛劳动、做出具 

  体贡献的还有狄慈根、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人。他们有的是工人哲学家、有 

  的是社会活动家、工人政党的刨始人和领袖,也有的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的思想家。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政治观点和理论观点以及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贡献不尽相同,但都受到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关怀和亲自指 

  导。 



                    1。《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科学巨著,它凝聚了马克思在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最卓越的研究成果。在《资本论》中,马克 

                                                                       ① 

  思制定的剩余价值理论“好象晴天霹雳震动了一切文明国家。”在《资本 

  论》中,马克思不仅把唯物史观作为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 

  究,而且通过解剖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278 页。 


… Page 82…

  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范畴作了严密的考察和验证。因此列宁认为, 

   “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 

           ② 

  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而成功地制定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方法即唯物辨证法;恩格斯认为,这个方法的的制定,“是一个其意义不亚 

                                          ① 

  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因此,《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 

  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 

  一座丰碑。 

         (1)唯物史观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②;马克思在将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之际,首先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中对被他运用于指导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 

  了精辟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 

  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 

                                                                                    ③ 

  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里, 

  马克思不仅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理解为不断发展着的有机系统,而且揭示了它 

  的基本要素、结构层次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不仅明确地把作为社会现实基 

  础的经济结构理解为该社会的现存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从有机整体的视角 

  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马克思接着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 

  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 

  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 

  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 

                      ① 

  的发生变革。”这就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系统发展、变革、更替的深刻 

  原因和根本动力,同时也科学、严密地界定了“社会革命”的涵义。马克思 

  还特别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 

  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 

                                                             ②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该《序言》中,马克思 

  首次提出“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认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 



② 《列宁选集》第1 卷,第1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1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11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8 — 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9 页。 


… Page 83…

  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 

          ③ 

  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 

  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④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序言》中扼要阐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就 

  已经得到初步检验。但这种检验并不彻底,因为它只是局部的,而不是通过 

  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系统解剖和整体研究所做的检验。《资本论》通过对 

  人类历史上整整一个时代、一个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形态的详尽考察分析,通过对它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过程的系统 

  解剖,具体而生动地证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因 

  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 

                                                                     ② 

  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这样,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就得到了科学的验证。所以列宁说:“既然运用唯物主义去分析和 

  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已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那末,十分自然,历史唯物主义 

  已不再是什么假设而是经过科学检验的理论了;十分自然,这种方法也必须 

  应用于其余各种社会形态。”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具体而深刻的解剖, 

  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同时,全面阐明了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结构等等唯物史观的 

  一系列基本范畴的科学涵义、辩证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用包括前 

  资本主义以及全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在内的丰富而现实的发展过程,证明了 

  唯物史观的正确性。 

        马克思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高度,具体地、历史地探讨了生 

  产力的构成及其作用,认为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活上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借助 

  劳动工具以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统一;人(劳 

  动者)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主体,“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 

                                            ④ 

  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 物的要素只有和人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 

  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劳动者的劳动活动,不仅保存旧有的价值,而且使 

  价值增加。另一方面,物的要素固然是人的劳动活动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 

  一种历史过程的客观力量,给人的要素以深刻的制约。唯其如此,“各种经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9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20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08 页。 

③ 《列宁选集》第1 卷,第13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 (I),第300 页。 


… Page 84…

  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①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 

  因而社会生产力、交往、知识等等的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 

  般财富、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 

   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 

                      ② 

  贫困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过去劳动同活劳动相对立,产品同 

  活动相对立,物同人相对立,劳动本身的物的条件作为别人的、独立的、自 

  我孤立的主体或人格化,一句话,作为别人的所有物,而且在这个形式上作 

  为劳动本身的 ‘使用者’和‘支配者’(它们占有劳动而不是被劳动占有) 

                         ③ 

  同劳动相对立。”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日益表现为社会权 

  力,这种权力的执行者是资本家,“它和单个人的劳动所能创造的东西根本 

  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资本表现为异化的、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作 

                                                                                ④ 

  为物,作为资本家通过这种物取得的权力,与社会相对立。” 由于资本把 

  财富本身的生产,从而也把生产力的全面的发展,把自己的现有前提的不断 

  变革当作它自己再生产的前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