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7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7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认识界限的东西,它“是否存在,我们不能确实知道。”他断言,我们 

  所表象的感觉世界是“所与的唯一世界”,它无需“自在之物”的“外来的 

          ② 

  支持” 。这样,他就把康德“自在之物”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清除掉了。 

       伦理学与社会改良主义。朗格赞成康德关于认识不是全部目的的思 

  想,主张人类不仅需要科学知识,而且需要通过艺术、诗歌、宗教体现出来 

  的理想,需要用自己自由创造的理想世界去补充现实;人类精神的最崇高职 

  能正在于参与这种创造。但他不同意康德关于可思而不可知的世界(自在之 

  物)的结构具有理性必然性的观点,认为可思的世界是一个与认识形式无关 

  的想象的世界,亦即诗的世界,伦理的世界。诗是精神的必然产物,“是一 

                                   ① 

  切崇高与神圣之物的源泉” ;它通过美的教育力而发生伦理的意图。由此 

  出发,他把人类理想归结为伦理理想。 

        朗格认为,人类理想的实现必须同提高被压迫群众地位的社会事业结合 

  起来。在阐述这一观点时,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一切唯物主义都曲解为庸俗 

  唯物主义,认为它的本质是利己主义,而利己主义则是造成贫富对立和社会 

  分立的祸根。与此相关,协调阶级利益的学说也是一种伪善的谬见。因为随 

  着投机商和大企业主财富的过度集中以及垄断组织的出现,人们在社会地位 

  以及提高地位的手段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个别人的财富和势力将突破法 

  律和习俗的一切界限,国家形式将变成虚幻的阴影,受屈辱的无产者将成为 

  显贵们的情欲的玩物”,结果,国家变成“可以贿赂收买的东西,绝望的贫 

                                                                         ② 

  民很快地开始憎恨法律,正如富豪很快地蔑视法律一样。” 因此,每个人 

  毫无顾忌地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均势必然不稳定。由此,他得出了每个人都 

  注意整体利益的社会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克服了利己 

  主义,消除了剥削、压迫,从而劳动群众的地位提高了,人类的伦理理想也 

  就实现了。 

        朗格从达尔文生存竞争学说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只能通过伦理感 



①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第217、328 页。 

②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第217、328 页。 

①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第232 页。 

②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第256 页。 


… Page 24…

  化、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等和平改良方法,而不能诉诸极端的、激进的革命, 

  因为革命只能导致文化的毁灭。 

       朗格的这套学说实质是从人性的一个方面出发去解释复杂的社会历 

  史,它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马克思说,朗格的 

   “伟大发现”对于那些华而不实、假冒科学、高傲无知和思想懒惰的人说来 

  倒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方法。”① 

        (2)柯亨的哲学思想 

       世纪之交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朗格的学说急需全面修正。以柯亨为主 

  要代表的马堡学派的理论特色,正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材料来解释和改造 

  康德哲学,论证其新康德主义观点。赫尔曼·柯亨 (1842—1918)出生于德 

  国安哈尔特邦的柯斯维希,早年就读于布莱斯劳犹太神学院和布莱斯劳大 

  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186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柏林学习数 

  学和自然科学。1870年转向康德哲学的研究。1873年经朗格推荐取得马堡 

  大学讲师资格。1875年朗格去世,柯亨遂于1876年接替朗格的教授席位, 

  在从纯粹概念的角度解释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批判唯心主义体系—— 

  它在当时赢得了一批支持者,从而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马堡学派。该学派把认 

  识论和方法论视为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并把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归结为先 

  验逻辑问题。除柯亨外,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有那托尔普 (1854—1924)、 

  沃伦德尔(1860—1928)、李伯特(1878—1948)、卡西尔(1874—1945) 

  等。他们的研究视角和哲学观点虽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接受了柯亨提出的基 

  本原则和方法;卡西尔后来移居美国,哲学观点逐渐远离新康德主义,对他 

  的思想将在下卷介绍。 

       1912年,柯亨辞去大学教职并迁居柏林,在一所犹太神学院讲授哲学。 

  1918年4月4日在柏林逝世。他的主要著作同他的哲学活动一样分为两大部 

  分,第一部分重新解释康德学说,包括《康德的经验学说》(1871)、《康 

  德伦理学的根据》 (1877)、《康德美学的根据》(1889)、《纯粹理性批 

  判注释》 (1907),第二部分阐述他自己的批判唯心主义体系,包括《无穷 

  小方法的原理及其历史》 (1833)、《纯粹认识的逻辑》(1902)、《纯粹 

  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情感的美学》(1912)以及《哲学体系中 

  的宗教思想》(1915)。 

       ①先验方法。康德在解决知识问题时明显地表现出先验心理和先验逻辑 

  两种倾向。朗格等早期新康德主义者发展了前一种倾向,因而强调科学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植根于认识主体的心理——生理结构。柯亨反对心理主义倾 

  向,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揭示人的意识结构,不是研究认识的起源,而是阐 

  明认识何以可能并进而揭示知识的逻辑结构。他认为,各门科学彼此间尽管 

  有很大差异,但必有共同的逻辑结构(正是它使得知识具有统一性),哲学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 卷,第672 页。 


… Page 25…

的任务就是探究这种逻辑结构,因而哲学乃是纯粹认识的逻辑——它是无穷 

尽地探索真理的独特方法,即先验方法。 

     在柯亨看来,先验方法的思想才是康德哲学的中心思想和向前推进的、 

创造性的力量;康德学说中的各种观点只有作为这种方法的纯粹表现才有意 

义,否则就应抛弃。 

     先验方法包含两点要求:第一,要踏踏实实地追溯到各种实际存在的、 

有历史为证的科学、伦理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实,亦即确定一切创造 

文化的活动;第二,在此基础上指明其可能性的根据,提炼出纯粹的规律。 

哲学以创造文化的活动为唯一目的,它要在这种活动的纯规律根据中来认识 

和论证这种活动。 

     文明创造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自己具有规律性,必须依赖先验的逻辑规 

律,但这些规律又以科学事实为根据。这就是说,先验方法固然超乎文化创 

造活动之上,但这种超越并不是从外面把规律强加给创造活动,而是只能在 

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去探索创造活动本身的规律,所以它有着严格的客观性 

质。 

     ②对康德哲学的修正。柯亨认为,康德认识论的一个重大弱点是没有正 

确阐明感觉、直观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思维的关系。在柯亨看来,思维高于一 

切、决定一切、在逻辑上先于一切。所以他否定感觉是知识的源泉和思维的 

先导,认为感觉由五种感官获得,彼此并不一致,无法保证可靠性;感觉只 

能及于一定范围,诸如电、磁以及许许多多运动都处于感觉的能力之外,但 

现代物理学却力求论证电磁场的实在性。因此,感觉并不能给认识提供基 

础,更不能提供关于实在世界的知识。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粹的感觉,我们 

谈论感觉时,实际上指的是知觉;但纯粹的知觉也不存在。正如赫尔姆霍茨 

所证明的那样,任何知觉都必有思维参与其中,没有思维,任何知觉都无法 

发生。例如,若不借助思维,就无法知觉到房子,因为房子是个复杂的整体, 

包含着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只有思维才能提供这些联系,从而形成作为整 

体的房子的知觉。既然知觉依赖于思维,那就更不能承认感觉具有认识意义 

和价值了。在认识中,感觉只能作为一种问题符号,只提出问题,只有思维 

才能作出回答。所以不是感觉被给予思维,成为思维的先导;而是思维为感 

觉提供可认识的因素。同理,没有思维就没有直观,直观并不是独立于思维、 

异于思维的东西,而只能是由思维所规定的,它本身就是思维。 

     与此相联系,柯亨否认存在于思维之外,作为向人的感官提供刺激的“自 

在之物”。不过,他没有像费希特等人那样完全拒斥自在之物,而是把它改 

造成了与经验的规范和准则相一致的、被思维所决定的东西,成了一个限界 

概念,它表明人为自己的认识设定的一种目标、界限。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 

不断生成、变化、创造的过程,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是未完成的残篇,自在之 

物就是我们认识不断前进的无限遥远、总是待确定而非固定存在的目标,它 

表明,在我们完全认识事物本身方面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限。③批判的唯心 


… Page 26…

主义。柯亨认为,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固然永远存在着,但它对科 

学认识来说毫无意义:星辰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天文学这门学科中。所以认 

识的对象只能是由数学和数学的自然科学所阐述的对象即“科学的实在”, 

这种实在不是一成不变的完成了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无止境地产生和发展 

着的东西,它同自然科学一样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在牛顿的流数术和莱布尼兹的微分学基础上,柯亨提出了一种无穷小原 

理,并用此原理来论证实在既不是在感觉中也不是在直观中被给予的,而是 

由纯粹思维创造的。他从同一个微分方程可以描述许许多多物理过程出发, 

认为一切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事物都可以归结为某种数学方程式,而无穷小 

则是一切数的基础,因此实际上也就是自然对象的基础,它从时间、空间以 

及其它一切性质方面决定对象。物理学家所说的力、以太、原子、电子、质 

量等等只是一种假设,一种用来创造经验的统一、创造知识的对象的工具。 

无穷小的演算方法突出地显示了数学思维的特性:拒斥感觉和直观,并承认 

和重视纯粹思维。柯亨认为,数既不是物,也不是关于物的抽象概念,而是 

纯粹思维借以建立某一体系的成分、环节。每一数都是相对于整个体系(数 

列)以及体系中的其它成分、环节而获得其意义。因此数的实在性只是方法 

论上的;一切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概念也同样如此,即它们的意义都不是反 

映了某一对象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