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

第24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第24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狂潮。《星期六评论》发表文章,说:“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 

  那末,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 

  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 

  商业而从事战争吗?”海军参谋长费希尔勋爵公开表示:为了英国的安全, 

  德国舰队应该“哥本哈根”!——意即像在哥本哈根消灭丹麦舰队那样,将 

  之全部消灭。 

       在意大利,军国主义是与文学艺术上“反理性”紧密相连的。“未来派” 

  的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简单而直截了当地将意大利青年人的信条 

  表达了出来:“我们赞美战争,战争是世界上唯一的卫生术——它具有尚武 

  精神。建立丰功伟绩、摧毁无政府主义、带来死亡的美妙的理想,还有对妇 

  女的蔑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威严与强盛,把意大利文明“传播到‘全 

  世界’”,也成为意大利军国主义的口号之一。 

       做为一个富有扩张和侵略传统的国家,俄国国内的军国主义也十分猖 

  獗。俄国的军国主义是以保卫“兄弟的斯拉夫人”为口号,以大斯拉夫主义 

  为特点的。俄国的十月党人、民族主义者都叫嚣着“攻击奥地利,唆使人们 

                                                       ① 

  同它开战,叫喊俄国负有‘斯拉夫人的任务’”。此外,塞尔维亚国内的“大 

  塞尔维亚主义”、保加利亚国内的“大保加利亚主义”、土耳其国内的“泛 

  突厥主义”、奥匈帝国国内的“塞尔维亚威胁论”等也都泛滥起来。 

       到了大战前夕,这种军国主义情绪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这种情绪散布 

  在各国政府为其公立学校系统编辑的教科书中而灌输给儿童。在学校教育之 

  外,新闻记者、政客、有名的教授等在报纸、教会、文学、艺术、讲演中到 

  处发起战争的鼓动。“新近创办的受人欢迎的日报已经发现,它们刊登的新 

  闻越是耸人听闻,报纸的销路就越好。于是,引起了恶性循环:灌输给欧洲 

  青年的不是比较开明的政治上的了解,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宣传,这就训练 

  青年把充斥于报刊上的毫无节制的仇恨宣传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接受了下 

         ① 

  来。”这种军国主义的狂热反过来又推动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备战,从而加快 

  了大战的爆发。 



                   4。两次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两大军事集团积极备战的情况下,1905—1913年之间,国际危机和局 



③ 汉森·W·鲍德温: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第10 页。 

④ 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第83、84 页。 

① 《列宁全集》第18 卷,第344 页。 

①  C ·E·布莱克E ·C·赫尔姆莱克: 《二十世纪欧洲史》上,第38—39 页。 


… Page 74…

部战争不断爆发,其中有1905、1908、1911年的三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 

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 

逐渐升级。1912年—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导致两大军事集团之间 

的矛盾空前集中、尖锐,巴尔干地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局部战争向世界战 

争的转化已经不可避免。 

     巴尔干地区之所以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与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历史渊 

源、民族构成密切相关。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控制 

了巴尔干地区,就可以控制黑海、地中海,控制通往东方的道路,具有十分 

重要的战略价值。19世纪以来,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已经衰 

败到行将崩溃的地步,欧洲列强从各自的海外战略出发,竞相争夺奥斯曼帝 

国的遗产。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地区已经成为列强利益最集 

中、战略冲突最尖锐的地区。远东的失败使得黑海成为沙俄向欧亚扩张海陆 

力量的唯一出口,而要控制黑海就必须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影响;由于取得 

了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国在巴尔干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英国竭力保护 

经过苏伊士运河到印度的航线,这就使得英国对于能直接威胁这条航线的巴 

尔干地区十分关注;奥匈帝国则一方面竭力阻止沙俄南下,一方面力图占有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镇压汹涌的南方斯拉夫民族解放运动。 

     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外,巴尔干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第一 

次巴尔干战争前,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等国已经从土耳 

其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但马其顿地区、色雷斯地区、阿尔巴尼亚地区还处 

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被奥匈帝国所控制。进入20 

世纪后,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尤其是1911年意土战争爆 

发后,土耳其遭到沉重打击,这就促进了巴尔干地区独立各国联合起来完成 

民族解放事业。1912年3月1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同盟条约,5月 

12日又签订军事专约。其中军事专约规定:一旦发生对土耳其或奥地利的战 

争时,塞尔维亚应派出10万到15万人,保加利亚应派出20万人。1912年5 

月到10月,保加利亚又与希腊签订了同盟条约和军事专约,规定一旦爆发反 

土耳其战争,希腊派出兵力12万人,保加利亚派出30万人。在这以前,门 

的内哥罗也先后同保、希、塞之间达成了关于共同对土作战的口头协定,这 

样,针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军事同盟便建立起来了。 

     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接着,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和希腊也先后参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四国同盟军共 50万 

人,土耳其军共40万人。在同盟军的猛攻下,土军惨遭失败,迅速向掩护首 

都伊斯坦布尔的防线退却。保加利亚军队推进到伊斯坦布尔外围,希腊占领 

了萨洛尼卡,塞尔维亚横扫整个瓦达河上游流域、新帕扎尔州和阿尔巴尼亚 

北部,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土地几乎全部丧失,只是在伊斯坦布尔、亚得利亚 

那堡、雅尼那、斯库台等处城堡抵御着巴尔干同盟军。1912年11月3日, 

土耳其被迫请求大国调停。 

     由于大国矛盾的存在,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仅仅是交战双方的事 

情。土耳其的请求立即得到了对巴尔干地区野心最大的俄奥两国的响应,而 

大国的插手,又助长了局势的复杂性。奥匈为了阻止塞尔维亚在阿尔巴尼亚 

地区向亚得里亚海的扩张,以局部动员、陈兵塞尔维亚边境相威胁,要求塞 

尔维亚立即从阿尔巴尔亚撤军。奥匈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德国向 

奥匈表示,对它们之间的同盟义务信守不渝。威廉二世甚至夸口说,他“甚 


… Page 75…

                                                            ① 

  至连世界大战也不怕,并准备同协约国的三列强作战”。俄国则支持塞尔维 

  亚的要求,法国也保证它对俄国的支持,表示如果德国参战,法国一定要履 

  行自己的义务。 

       这样一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之间的矛盾一变成为俄法和德奥之间围 

  绕塞尔维亚问题上的冲突。由于俄国对于战争尚无充分准备,力求避免与德 

  奥同盟集团发生军事对抗,不得不做出让步,劝说塞尔维亚放弃占领亚得里 

  亚出海口的要求。德国对俄国的让步采取进攻政策,公开声明一旦奥匈受到 

   “攻击”,德国一定要履行同盟义务。但英国却明确向德国表示:如果俄法 

  与德奥双方发生战争,英国不会中立。面对这个现实,德奥不得不重新考虑 

  自己的军事力量,转而寻求谈判解决。1912年12月17日,列强的大使级会 

  议和交战国会议同时在伦敦召开,大使级会议起决定作用。会上协约国支持 

  巴尔干各国,德奥支持土耳其。会议通过了建立阿尔巴尼亚国家的决议。巴 

  尔干同盟国并要求土耳其交出亚得利亚那堡、雅尼那、斯库台的要塞,要求 

  土耳其放弃爱琴海上的各岛屿。然而土耳其在德国的支持下拒绝交出亚得利 

  亚那堡等地。1912年12月21日,俄国通知土耳其:如果因土耳其坚持不交 

  出亚得利亚那堡而恢复战争行动,俄国不保证恪守中立。俄国军队并向高加 

  索地区集结。德国则警告俄国:它将把俄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看作是对欧 

  洲和平的威胁。 

       由于得到大国的支持,交战双方寸步不让,1913年2月3日,双方战火 

  再起。土耳其很快又遭到了失败,不得不再次求和。1913年5月30日,土 

  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国签订伦敦和约,将依诺斯——密地亚一线以西的属地割 

  让给巴尔干同盟各国,它在欧洲仅仅保存了该线以东的小块土地,即伊斯坦 

  布尔在内的黑海海峡以西的一块土地。关于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问题,留待 

  列强解决。 

       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也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以 

  战争相威胁的一次交锋;对于各军事集团内部来讲,则是各自力量的一次集 

  结和考验。可以看出,虽然在巴尔干问题上有各自的甚至是矛盾的利益,但 

  协约国军事集团还是能够统一行动,互相支持,履行各自的军事义务。至于 

  同盟国集团,德国虽然表示了对奥匈的忠诚,奥匈在许多问题上却并没有与 

  德国站在一起。如在压迫土耳其交出亚得利亚那堡问题上,奥匈没有与德国 

  一起支持土耳其,却参加了协约国对土耳其施加压力的集体行动。 

       对于德奥军事集团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 

  削弱了它的阵地:巴尔干军事力量的改变使得奥无法再依靠土耳其牵制俄国 

  的高加索部队,相反,一个协约国支持下的巴尔干同盟的存在,却直接威胁 

  着奥匈的后方。这就意味着一旦大战爆发,德奥必须从加里西亚同俄国作战 

  的前线抽调大量军队到巴尔干战线。而这势必对德奥的整个战争计划产生严 

  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战略格局,德奥两国开始利用巴尔干同盟在分配原 

  土耳其属地问题上的争夺,唆使巴尔干同盟之间火并,以达到瓦解同盟的目 

  的。 

       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在战争期间即已经暴露出来,战争结束后,各国 

  对领土的争夺日益激烈。塞尔维亚由于没有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口,便要求 



①  '苏'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第96 页。 


… Page 76…

  从保加利亚所占领的马其顿领土得到补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