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

第33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第33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各国都陷入了灾难之中。 


… Page 101…

     1919年6月28日《凡尔塞和约》签订。和约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总清 

算,其中军事方面规定:解散德军总参谋部及其他类似组织;废除义务兵役 

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禁止生产重型武器, 

禁止拥有飞机;海军发展的最高限额为1万吨级战列舰和巡洋舰各6艘,驱 

逐舰、鱼雷舰各12艘,禁止拥有潜水艇和超过1万吨的战舰等。 



                        4。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于8月6日宣告中立,要求“各 

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 

之为根据地以攻敌。”然而,中国的中立根本未被列强放在眼中。8月23日, 

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向德国宣战。9月2日,日军第18 

师团等部7000余人在山东半岛的龙口登陆,相继攻占莱州、平度、潍县等地, 

直抵胶州,并占领济南车站。10月10日,日军又增派混成旅团到山东,此 

时,日军兵力已达2万余人,开始攻打青岛的德军。英国也派出军舰运送1500 

名官兵从崂山登陆,参与进攻青岛作战。10月31日,日英联军发起总攻, 

11月7日,青岛德军投降。山东半岛落到了日本的手中。中国的中立地位已 

名存实亡。 

    大战爆发后,英、法、俄、美等国为了加强协约国的地位,曾劝说中国 

参加反对同盟国的战争。由于日本攻占青岛,中国的中立政策已经成了“中 

而不立”。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参与协约国方面作战则有利于战后争取 

主动地位,利大于弊。加上段祺瑞政府想借参战之机扩充实力,因此在经过 

了三年的“宣战之争”后,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奥宣战, 

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 

    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 

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劳 

工以营为最高编制,每营3个连,每连3个排,每排3个班,每班15人,另 

加一名工头。营长由外国人担任,加上两名翻译,合计447人。送到法国的 

中国劳工又重新编队,一营由27个班组成,计500人左右。 

     中国劳工的主要任务是挖战壕,以及装卸运送给养和各种军需品等。当 

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 

至大战结束,有2000多名中国劳工献出了生命。 

    对德、奥宣战后,段祺瑞政府又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1918年 

3月1日成立了参战督办处,8月成立了参战军训练处,其主要经费是日本提 

供的“参战借款”。参战军筹建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至尾声。1919年1月 

参战军正式宣布成立,大战已经结束。参战军改名国防军、成为段祺瑞皖系 

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 Page 102…

              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 



     战争是军事发展的动因之一,大的战争对于军事的发展影响更为明显。 

经过4年有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军事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技术、军 

队编制、军事学术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的发展 



     世界大战对于各国战前的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的发展状况是一次大检 

验,它同时促进各国不断改进军事技术,使用新的武器装备,因而在大战过 

程中,一方面出现了坦克等新式武器,另一方面,枪械、火炮、飞机、舰艇 

技术也有新的发展。 



      (1)坦克的出现及发展 

     坦克的出现,是世界大战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后不久,机动战转入阵地战,为了突破对方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 

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一种火力、机动、防护 

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1916年,英国利用履带式拖拉机的发动机、变速 

箱和履带以及舰炮等现成部件,制成了Ⅰ型坦克,并于当年9月15日用于索 

姆河战役。此后,法国、德国也相继研制坦克并用于作战。1917年法国制成 

雷诺FT—17轻型坦克,率先采用了旋转炮塔和悬挂技术。根据作战的需要, 

不仅出现了战斗坦克,而且出现了在坦克基础上改装的其他装甲车辆,如装 

甲输送车、装甲通信车、障碍清除车、坦克架轿车等。大战期间,坦克的技 

术性能还比较低,但坦克的问世,标志着陆军机械化时代的开始,在大战期 

间,英、法、德各国共制造了近万辆坦克。 



      (2)化学武器的兴起与使用 

     20世纪初化学工业在欧洲的迅速发展为化学武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1915年1月,德军首先在东线使用了催泪毒气,由于规模较小、毒性轻而未 

取得明显效果。1915年4月,德军在伊普雷地区使用大量液氯钢瓶吹放氯气, 

给英法联军造成很大伤亡,开创了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先例。之后,交战 

双方都交相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战场上先后大量使用了化学毒剂抛射器和 

化学炮弹。1916年2月,法国军队使用了装有窒息性毒剂光气的化学炮弹。 

1917年7月,德国军队使用了装有糜烂性毒剂芥子气的化学炮弹。战争期间, 

各国共生产化学毒剂15万吨,其种类除光气、芥子气外,还有双光气毒剂、 

全身中毒性氢氰酸毒剂等。随着化学武器的出现,毒剂报警器、面具、防毒 

衣等防化器材也应运而生。 



      (3)军用飞机的迅速发展 

     军用飞机的出现是在大战爆发前夕,但这些飞机只能担任侦察、通信、 

校正炮兵射击等任务,飞机上没有专用武器。大战爆发不久,为了适应空战 

的需要,法国飞行员首先安装了固定式机枪,标志着歼击机的诞生。在此前 

后,俄国在飞机上安装了专门的挂弹装置、机械投弹器和瞄准具,带弹实施 

轰炸的轰炸机也出现了。1918年德国又制出了以支援地面部队为主要任务的 


… Page 103…

强击机。在大战中,飞机的构造和技术性能也不断改进。1914年飞机的发动 

机功率为60—80马力,时速80—100公里,上升限度3公里,续航时间2— 

3小时;而在1918年各种飞机的发动机功率为300—900马力,时速130—220 

公里,上升限度为4—7公里,续航时间为2—7小时,战斗负载为300—1000 

公斤。战争结束时,各国属航空兵编制的飞机有10。131架,其中歼击机4。063 

架,侦察机4578架,昼夜轰炸机686架,夜航轰炸机804架。 



      (4)枪械、火炮技术的发展 

    大战中阵地争夺战对轻武器的射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冲锋枪因此应运 

而生。1915年意大利人B·A·列维里设计出维拉·派洛沙双管连发枪,这是 

世界上第一种发射手枪弹的连发枪械,被公认为是冲锋枪的鼻祖。1918年, 

德国人H·斯麦塞尔设计成功了MP18冲锋枪,同年夏季改进后命名力MP181 

冲锋枪,装备德国军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种被大量装备的冲锋枪。 

    大战中军用飞机和坦克参战,对枪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出现了车装机 

枪、航空机枪、反坦克枪和高射机枪。其中大口径反坦克枪最早出现的是1918 

年德国的13毫米毛瑟反坦克枪。 

    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战初期,为了对付隐 

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大量使用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 

广泛使用了高射炮;战斗飞机上开始安装航空机关炮;坦克上安装坦克炮。 

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火炮的机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火炮的 

性能也有较大改进。大战后期,主要火炮射程都超过了10公里,口径也不断 

增大,先后出现了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 



      (5)舰艇技术的发展 

    舰艇技术在大战中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满载排水量为3000—4000 

吨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蒸汽轮机代替了蒸汽往复机,以燃油代替燃煤,航 

速增至30节,续航力增大,装备127—152毫米舰炮。随着潜艇在海战中地 

位的提高,猎潜艇也应运而生。大战时的猎潜艇航约 10节左右,排水量在 

100吨以下,使用光学仪器、深水炸弹和舰炮,搜索攻击浮出水面或处于潜 

望镜状态的潜艇。此外,大战后期,首次出现了航空母舰。1918年,英国将 

1艘商船改装成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首次采用了全通型飞行甲板和岛 

形舰桥,机库布置在飞行甲板下层舱内,已具有现代航空母舰的雏形。 



                   2。军兵种的发展与军队编制的变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新技术兵器的不断出现,军种与兵种也得到 

了很大发展。 

    军兵种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军兵种地位的变化,新军兵种的出现。 



      (1)军兵种地位的变化 

    在陆军的编成中,步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其 

比重减少了约20%,但威力却增长了1—2倍。步兵装备了大量的机枪、小 

口径炮、迫击炮、手榴弹、枪榴弹等,并开始使用汽车,出现了摩托化步兵 

的萌芽。 


… Page 104…

     炮兵在武装力量的编成中所占的比重,在战争年代差不多增长了一半以 

上。战争爆发前在英、德、意、俄、美、法军队中共有火炮2万4千9百门, 

到大战结束时已达到8万4千8百余门。炮兵已经拥有大量重炮,重炮在某 

些国家军队中的比例达40%。伴随步兵的炮兵已出现。这种炮兵装备37加 

农炮、迫击炮和掷弹筒。到战争末期,又出现高射炮兵。 

     工程兵、通信兵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工程兵的数量增加半倍到1倍,担 

负的任务包括:构筑防御工事和防御性障碍,进行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破坏 

敌军防御工事和防御性障碍,保障军队和军事目标的伪装,加入强击组和侦 

察组进行活动等。通信兵的发展适应了大规模作战指挥的要求。长途电话通 

信和印字电报机被广泛地运用,无线电成为指挥部队的一个重要工具。大战 

中,无线电通信普遍装备到师一级作战单位。 

     大战前夕,各国都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并在战争初期发挥了一定作 

用。但随着战场火力密度的增大,骑兵开始丧失原有的地位。到大战后期, 

骑兵部队的数量已明显减少。 



      (2)新军兵种的出现 

     1916年9月,英国的坦克第一次参战,从此陆军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兵种 

——装甲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