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平常道(全文) >

第14部分

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平常道(全文)-第14部分

小说: 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平常道(全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学术的角度讲,很多研究,在命题和结论之前都有条件和相关定义。这样是为了避免误解。而人际沟通、企业决策为什么有很多困难甚至矛盾和错误,也在于很多前提不知。
  经济学有所谓“信息不对称”,所以我们才会这么花力气去建设信息化社会,避免这种“不对称”的扩大。(时岩)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辩证的看问题才是真理。(过客)
  覃贤茂点评:
  艾丰先生说,真理不止一个,而相反,真理都是两个,此见解有极高的智慧和人世的洞察。
  这里,我想斗胆引申一下,其实真理,还不仅仅是两个,而是三个、四个,甚至是N个。
  因为,萧然兄在文章里也说过,唯角度不同而已。
  其实我也不是要故弄玄虚,徒逞辩机。
  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萧然兄的文章中,言事言理,其背后都另有禅机和话头,用意之处,或在言外。
  如果读者只是在一言一辞一句上字字相较,那就落入了文字障碍,正如隔靴挠痒,不着痛处。


  第三章 佛理  佛事什么样子

  心中有佛的人一定是达观的。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不会垂头丧气。对权势不会摧眉折腰,对弱者更不会横眉冷对。这是因为,佛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间一切活动,人生的一切得失,在宇宙的大道理中,都是细小如一粒尘埃;人生几十年,在宇宙洪荒中都不过是一瞬间里的瞬间。如此细微、如此短暂,也就和空无异。因此,任何的患得患失都显得滑稽可笑。(提要)
  署名“尘”的网友在留言中曾经问了这样两个问题:一个世人眼中的佛该是什么样子?一个心中有佛的人该是什么样子?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佛。但这一万个佛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慈悲。
  除去慈悲,我们每个凡夫俗子内心深处的佛可谓千奇百怪。有的希望佛是财神,能保佑他发财;有的希望佛是组织部长,能保佑他升官;有的希望佛是医生,能给他治病;有的甚至希望佛是红娘,能让他找到爱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信你去寺庙大雄宝殿外面随便找烧香许愿的人们印证一下,他们许的愿绝对是各式各样。
  由此看来,佛很累。小到亿万众生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柴米油盐,大到功名利禄、社稷江山、战争胜负,哪样都得操心。而且不少寺庙还挂出“有求必应”的匾额,如此高的标准,大大小小的事就哪样也不能马虎,更不能办砸,你说佛累不累?
  如果我们心目中的佛是这样,佛可真的清静不下来。不仅如此,恐怕他老人家比我们任何人都忙、都累。
  问题来了,修炼的目标是成佛,佛又是如此不得清静,那么我们把寺庙看成清净之地,认为是超凡脱俗的场所岂不矛盾?是我们修炼的路径选错了,还是我们对佛的认知出了差错?
  其实,在世俗人眼里,对佛多多少少有些误解。佛门谓之净土,这不差,但清静就值得商榷。今年春节,应天寺香火很旺,仅三十晚上,我的师父佛智大师就为近万人摸顶祝福,可想这位百岁老人年过得有多辛苦。所以,佛很辛苦,修佛同样辛苦,面对凡俗太多需求,你恐怕绝对清静不下来。除非你两眼一闭,只图小乘的自我解脱。
  一个心中有佛的人该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远比第一个难回答。其实,一个人真做到心中有佛,离开悟、得道已经不远了。有些人天天阿弥陀佛不离口,但是一到具体事情,“贪嗔痴”全来了,你说这能是心中有佛吗?还别说俗人,就是不少出家人,我就一直怀疑他们是否做到了心里佛,甚至怀疑念佛只不过是他们的职业,混口饭吃罢了。
  如何判断一个人心里有佛?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标准。
  首先,他是乐于助人的。这不是简单的助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助人。不仅要助认识的人,而且能助不认识的人。佛的助人为乐在此不必多言,大家都明白。
  其次,他应该是快乐、平和的,而不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因为佛法不仅仅教人向善,而且能够带来心灵的解脱,从而得到大快乐。这种快乐是我们凡俗人生难以企及的。
  因为凡俗的快乐是短暂的,美味也好,美色也罢,体验当中有快乐,但过后马上消失。人不能无时无刻吃喝、淫乐,所谓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也是人生中很少的瞬间,因此凡俗的一生,你仔细丈量,真正的快乐非常短暂。如果人生80年,所有快乐时光叠加起来超不过1年,而绝大多数时间,除了病痛、不如意,就是在麻木中度过。佛法则不同,它是让人脱离生老病死苦的大智慧,因此,心中有佛的人,即便没有成佛,至少有这样一个目标、一个信仰,因此快乐要大大多于常人。
  更为重要的是,心中有佛的人一定是达观的。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不会垂头丧气。对权势不会摧眉折腰,对弱者更不会横眉冷对。这是因为,佛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间一切活动,人生的一切得失,在宇宙的大道理中,都是细小如一粒尘埃;人生几十年,在宇宙洪荒中都不过是一瞬间里的瞬间。如此细微、如此短暂,也就和空无异。因此,任何的患得患失都显得滑稽可笑。
  综上,一个乐于助人的、达观并且快乐的人,应该是心中有佛的人,哪怕他还没有自觉意识,或对佛还一无所知。2007…04…04
    评论:
    我们觉得佛累,不过佛自己想必应该不会觉得累吧,否则就不是佛了。若是对佛一无所知却能做到佛的境界,岂不更是大境界?(小女巫)
    佛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哲学。信佛的人不是“教徒”。不喜欢这个“教”字,也不喜欢这个“徒”字。信佛就是心中出发的,思想和成就自我的过程。(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艾丰老师在为《萧然禅语》作序时盛赞萧然兄对佛教教义有深刻领悟,我完全相信是这样。《萧然禅语》开篇第一章第一段题为《佛是什么样子》,直击中心和要害,正所谓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非此一篇,不能为全书提纲契领。
  佛是什么样子,题目铺排得有天大,而萧然兄的文辞义理,却意想不到的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千种方便,万种法论,如何判断一个人心里有佛,萧然兄归之有三个平实的标准:乐于助人、快乐平和、达观通悟。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孙行者开劝慰抚唐三藏,提起乌巢禅师的《多心经》四句诵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像灵山塔下修。”唐三藏更为之引申解释,“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
  我以为此一段正可以做萧然兄开篇禅语最为恰当的旁注。


  佛教非教——再谈佛

  我们今天烧香拜佛,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忘了这些行为的本意:我们拜佛应该是牢记佛的教导,把佛菩萨当作自己的榜样,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绝不能指望佛菩萨去帮助你达到什么目的。(提要)
  网友“不垢不净”说:“佛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哲学。信佛的人不是‘教徒’。不喜欢这个‘教’字,也不喜欢这个‘徒’字。信佛就是心中出发的,思想和成就自我的过程。”这些话说的很好。关于佛教非教,我曾经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论述,现把它贴上,回应“不垢不净”。
  世界三大教中,唯有佛教作为宗教有些似是而非。这个命题在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眼里,绝对是伪命题:佛教那么多的庙宇,那么多的偶像,那么多的善男信女对佛顶礼膜拜,怎么不是宗教呢?不错,从这些形式上看,佛教的的确确是宗教。但是,从更深的层次看,佛教又有非宗教的两大论据,而且这两大论据都是很核心的。
  所谓宗教,除了上述的偶像(其实偶像并非宗教的必要条件,如伊斯兰教就反对偶像崇拜)、信众以外,其实更为关键的要素是必须有“二主”:即造物主和救世主。不信你看,世界上宗教千变万化,但只要是宗教就必有这“二主”。比如天主教,造物主是上帝耶和华,救世主是耶稣。再比如,中国神话里,造物主有两个,盘古和女娲,前者开了天地,后者造了人。
  宗教的“二主”其实是回答哲学的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是佛教里,大家顶礼膜拜的佛却没有这样的“伟大”,世界和人不仅不是佛创造的,而且严格讲,大家顶礼膜拜的佛也不可能真正救你。
  佛不是造物主,“物”是谁造的?我们人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在佛教里并没有回避,也有清楚的解答。
  首先,佛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神造,而是众生所造。这在表面上非常吻合马克思哲学的劳动创造历史的命题。当然,佛所谓众生创造世界与马克思的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佛所说的是众生的“业力”。“业”在佛教里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由于欲望而产生的种种行动,称之为“业”。而佛教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因果,任何因都会造成相应的果,“业”也同样,有“业”就会种下因,因此必然有果。这就是业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看,业力似乎也有劳动的意思在里面,但远比劳动要宽泛的多。因为,意识、意念同样可以造业,会形成业力。
  那么世界是众生业力所造,而众生又不是佛创造的,不是佛的子孙,那众生又是哪里来的?
  佛告诉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自一个叫“光阴天”的世界。这个故事颇有科幻色彩,佛经里是这样描述的:光阴天的生物来到娑婆世界,吃了娑婆世界的东西产生了欲望,于是身体变重,飞不走了,于是变成了人。
  这一描述很有神话色彩,表面上也和《圣经》里夏娃吃了苹果而知道善恶有雷同。但是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身体变重其实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佛是大教育家,很懂得深入浅出。这个描述其实就是运用了方便或者比喻的说法。我们认真读经其实可以理解,光阴天的生物应该在无色界,也就是无形的,而佛在三界的描述中早就说过,虽然色界和无色界高于欲界,但是同样没有跳出轮回。因此在某种机缘下,色界和无色界的生命仍然会退转到欲界来。而作为欲界的娑婆世界的生命,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上面两个世界生命的“退转”。
  “退转”在修佛里是一个很要克服的现象,也是大乘与小乘的一个本质区别。小乘的解脱就是不彻底的,最终容易退转的。
  那么或许按照西方的线性思维,我们还要问:光阴天的生物又是从何而来?这就必须明白佛的宇宙观。
  在佛教里不仅人生是轮回的,世界包括宇宙也是轮回的。我们这个宇宙是在不断的生成毁灭间周而复始。这在佛经里称为“成住坏空”四大劫。每一次宇宙(我们姑且这样叫)都在成劫里孕育。孕育成了,就进入住劫,然后会逐步坏掉,于是进入坏劫。在坏劫里宇宙会分别经历“水、火、风”三大灾,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