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 >

第36部分

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第36部分

小说: 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向柴堆上添加木柴,大火燃烧起来后,这位人类科学的殉道者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神圣的愚昧。”史书记载说,袁崇焕是在历时半天、被剐了三千多刀之后才死去的。帝国首都居民“争食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行刑的刽子手神情惨淡地告诉别人,从来没有听到过被杀的人心肺间能够发出那种声音。一位目睹者回忆说:“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在一个缺少理性、宽容和智慧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民族中,那些民族优秀的儿女如岳飞、于谦、熊廷弼、袁崇焕们,似乎只能有这样的命运。
  就这样,从公元1626年即大明天启六年、后金汗国天命十一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下重创努尔哈赤起,到公元1630年即大明崇祯三年、后金汗国天聪四年止,在皇太极与袁崇焕长达四年多的博弈中,如今,终于分出了成败胜负。
  平心而论,不管是行险还是行诈,皇太极胜得超越、豪迈、大气;而袁崇焕,其杰出的胆略与才华也确是不同凡响,他的失败,实际是败在了皇太极、崇祯皇帝、他的同事和人民、再加上帝国制度与政治文化传统联合绞杀的政治迷局之中。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9)
  袁崇焕的死和大明帝国的死一样,其内在逻辑无可回避。不同之处在于,袁崇焕的死令人扼腕叹息,而大明帝国的死,毫无值得惋惜之处,这个烂透了的政权早就该死了。对于这个王朝死去需要叹息的地方,仅仅在于其死去的过程拖得太长、民族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过高而已。而这,可能恰好是大明帝国臣民所必须承受的。
  袁崇焕被捕之后,大明朝军队兵败将死,帝国腹心京畿地区百孔千疮,一片糜烂。
  ——除袁崇焕外,被视为帝国柱石的一代名将满桂战死,被袁崇焕倚为臂膀的大将赵率教战死,帝国军队中中高级将领有三十多人战死、被俘、投降或失踪。
  ——后金汗国军队经过的地区,敌军未到便已经逃亡一空的有良乡、滦州、香河、固安、张家湾;城中一空而敌军并未进入的有霸州、三屯;投降数日后敌军方才姗姗而来的有玉田、迁安;军队先降而行政官员尚不知情的有遵化、永平即今天之河北卢龙;插上降旗而敌军并不理睬擦城而过的有顺义;敌军薄城后没有反应不知是想降还是想战的有房山;敌军来后降走后守的有乐亭、抚宁。(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党还醇良乡殉难。)
  上述情形明白无误地宣示出下列判断是有根据的:大明帝国不仅仅是在打一场完全缺少总体战略指导的战争,而且是在为以往欠下的一切,连本带利地付出代价。这个国家从此变成了一个正在解体中的国家。
  史书记载说,由于组织工作过于缺乏水准,这次来京入援的地方部队中,很多将士不但领不到军饷,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由此导致了不止一次的哗变。当时,陕西发生饥荒,盗贼蜂起。皇太极兵临京师城下后,延绥、固原、甘肃、临洮、宁夏五镇总兵全部率兵进京勤王,西北一带地方空虚。致使遭遇灾荒的当地饥民暴起为寇之后,迅速蔓延。而山西巡抚率领五千精兵驰援北京时,由于调动没有章法,将士疲于奔命,且没有粮饷供应。结果,饥寒之兵抢掠民间以充军用。事发后,那位巡抚被捕,五千劲卒一哄而散。就这样,西北援军纷纷溃散。许多证据显示,那些来自上述地区的哗变军人,烧杀抢掠着踏上了回乡之路,很快汇进了当地的农民暴动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暴动农民中的勇猛战士,有的还成为了最为著名的农民军领袖,譬如,有记载说,李自成就是甘肃总兵杨肇基部下的把总,他就是在此次赴京勤王途中,走到金县时哗变的。(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李自成起。)
  这个国家烽烟四起再无宁日,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
  而亲身体会到了这一切的后金汗国将士,士气高昂饱满得似乎要爆炸。他们纷纷要求皇太极下令攻打北京城。皇太极意气风发,微微一笑,说道:
  “现在拿下皇城里的那个傻小子,易如反掌。不过,他们疆土大,根基还在,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垮掉的,得之易,守之难,不如练好我们自己的精兵强将,等着天意亡他那一天。”(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太宗伐明。)具有这种头脑的一个人,他的确有理由蔑视自己的对手——崇祯皇帝,那个自我感觉极好的“城中痴儿”——皇城里的傻小子。 
                  
松锦之战:洪承畴的悲喜剧(1)
  松锦之战,使大明帝国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是大清帝国与大明帝国之间的最后一次殊死会战。这场大会战,是皇太极生前亲临前线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其判断和指挥称得上出神入化,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从此,明王朝再也没有力量对付自己的内外敌人了。
  两年后,大明帝国轰然垮台。
  公元1629年,是为大明崇祯二年、后金汗国天聪三年。这一年,皇太极第一次绕道蒙古奔袭大明帝国首都北京。就在这差不多同一时刻,西北山陕地区陆续发生了高迎祥等领导的农民暴动。
  此后,大明帝国烽烟四起,它不得不在对抗满清铁骑的同时,费尽心机地力图遏制四处流窜的暴动农民。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是皇太极,还是张献忠、李自成,均大受其益。他们结成了事实上的统一战线,成了素不相识、素无往来却亲密无间的同志和战友,他们奋战于不同的战线,向他们备受憎恨的共同敌人大明帝国发起攻击。
  就这样,大明帝国曾经强横无比,由于自我感觉过好而极度傲慢,如今,受到了来自外部敌人和自己内部治下人民两个方面的憎恨。帝国无比艰辛地周旋于内外强敌之间,几乎是在转眼之间,便陷入了腹背受敌、四面作战的窘境。
  皇太极曾经和他的部下谈起过自己对于明王朝的总体战略:大明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要想一下子推倒它不是那么容易。因此,自己要带领他们砍伐这棵大树的枝枝杈杈、根根梢梢。等到这树枝秃根朽之后,轻轻一推,它也就轰然倒地了。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时,皇太极看着壮丽如画的北京城,不无轻蔑地说道,此时拿下那皇城中的“痴儿”——傻小子,大约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攻之易而守之难,于是,他放弃了攻打北京城。皇太极具有极强的定力,其战略思想显然是明确而一以贯之的。为此,甚至有部下认为他太过于瞻前顾后,太过于谨小慎微了。
  这一次绕道奔袭大明京师,皇太极获得重大战果。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又陆续发起了四次大规模的长途绕道奔袭,每一次都战果丰硕,大体上达到了下列两个目的:其一,劫掠了大量人畜物资;其二,极大消耗了大明的力量。此外,于有意无意之间,还在第二战场、两线作战的意义上,特别强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张献忠、李自成们的发展壮大。
  松锦之战,则大体上可以看成是他对大明这棵老朽的大树,完成了诸多砍伐工作后的最后一击。
  此时,世间已无袁崇焕。
  被认为是国家干城的大将满桂,死了;号称一代名将、被袁崇焕倚为臂膀的赵率教,死了。无论如何,他们毕竟战死沙场,死在了抗击敌人的阵地上,算是死得其所。有盖世之才的熊廷弼,死了;号称肝胆义气奇男儿的袁崇焕,死了。他们则是死在了自己的皇帝和同志们手中,死得惨烈无比,死得充满了负面的价值。而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孙承宗,也被皇帝不由分说地免去职务,黯然回乡了。
  时人和后人谈到此时的大明帝国,时常使用的词汇是:贿赂公行,党争剧烈,刑章倒错,宵小横行。意思是说,贪污受贿成了公开的秘密,帝国官场中不问是非善恶只看是不是自己人,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国家重用奖励的大多是些坏蛋,品行高尚、才干卓越之士,或者命运悲惨,或者很快便被边缘化,而贪官污吏、宵小坏蛋们则兴高采烈地奔走于帝国堂皇的庙堂之上。在内外敌人和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大明帝国似乎在转瞬之间,便完成了从花团锦簇到百孔千疮的全过程。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
  此时,偌大的一个大明帝国,如果说还有能够和皇太极抗衡的人物的话,或许就只有洪承畴和孙传庭了。他们,上演了一出真正的悲喜剧。
  松锦之战就发生在皇太极和洪承畴之间。
  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字亨九,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此人能文能武,富有才干,曾经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们的真正克星。当李自成还是高迎祥部下的闯将时,闯王高迎祥就大败于洪承畴指挥的一次大战中,他本人也被洪承畴的同事孙传庭所俘,并被送往京城处死。李自成成为闯王后,在与洪承畴的陕西潼关南原一战中,全军覆灭,李自成仅仅带领十八骑逃进商洛山中。恰在此时,皇太极发动了针对大明朝的军事行动。假如崇祯皇帝多一点点政治谋略和战略头脑,不是急吼吼地将洪承畴和孙传庭调去对付皇太极的话,李自成可能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他可能会死在商洛山中,而不是后来的九宫山。当时的大诗人、大学者吴伟业认为,大明帝国“危亡之局,实决于此”。(吴伟业《绥寇纪略》,卷六。)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们将会意识到,这种见解,的确有根据而且十分准确。 
                  
松锦之战:洪承畴的悲喜剧(2)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1638年,是为大明崇祯十一年、大清崇德三年冬天。
  这年冬天和后来发生的事情,充满黑色幽默,其情节之离奇,让人根本就无法置信,可能足以令不管拥有多么丰富想象力的小说家都要瞠目结舌。
  洪承畴担任大明帝国陕西三边总督时,曾经专门负责平息关中地区的农民暴动,孙传庭是他志同道合的战友。孙传庭有大才干,治军严整,作战作风凶悍而富有谋略,在与暴动农民的周旋中,屡立大功。高迎祥死在他的手里,李自成也大败在他手下,一大批农民军首领都曾经吃过他的大苦头。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他似乎就没有打过败仗。《明史》作者认为他“沈毅多筹略”,就是深沉刚毅、多谋善断的意思。(《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孙传庭。)假如运气足够好,或者上天能够赋予他另外一种才能的话,他可能能够成为大明帝国末年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可惜,他的运气不够好。或者说,上帝对他还不够关爱,没有在赋予他处理军国大事之能力的同时,还兼具其他帝国官场更加看重的才能,比如察言观色、投人所好、乖巧一点、更讨人喜欢一点等等。结果,由于他性格和才能上的此种特征,导致他的顶头上司很生气,后果也就变得特别严重。
  差不多就在他屡立大功的同一时间,崇祯皇帝特别着迷地宠信上了杨嗣昌,几乎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处理军机大事的全权。偏偏孙传庭无法苟同他的诸多决策,并上书皇帝申诉自己的看法,导致杨嗣昌切齿痛恨之。在此前后,孙传庭还因为缺少投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