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书屋2000-02 >

第21部分

书屋2000-02-第21部分

小说: 书屋2000-0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自己犯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原来他的文章竟有如此的漂亮。
  只是说到漂亮,便不能不说到漂亮的标准,正如止庵说他是把自己归在“唯美”一路,而我们先要知道这“美“究竟是怎样的。止庵说:
  “我对散文的看法更多的来自我的阅读,我自己努力不写成的那个样子就是我平常所最不喜欢读的,比如做作,浮躁,夸饰,滥抒情,青春气,言之无物,‘像煞有介事’,那样一批东西。希望自己写的与此正相反。我迄今写的都是随笔,觉得随笔乃是间离的文体,更重要的是在一种态度。我追求平和,淡远,含蓄,意在言外,有苦涩味,或者说是‘抒情的阻遏’。喜欢文章写得多少有点‘拙’,舒展,疏散,不要太紧太密,更不要什么起承转合;此外文体也要讲究些,但是更喜欢用减法而不是加法。我觉得散文语言的美是准确、朴素和精炼的美。我写作时间很短,产量也不多,到现在为止,这里说的都还仅仅是限于‘追求’。”
  这段话出自《如面谈》的后记。说实话,这本书我是从后记读起的,而读后令人怦然心动,且一直读下去的,正是这样的一段话。这是他对“美文”的认识,而他也正是如此实践着。《如面谈》能够让人格外喜欢并且很感觉惊讶的,便是它敢于洗尽铅华,敢于写“无情”文章。文章能够这样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更需要“资本”。说“敢于”,是因为洗尽铅华之后,依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曰“抒情的阻遏”,而依然是有情。因此不假修饰的后面,必有一番“为学日益”至于“为道日损”的艰辛。“损”之后仍然是“腴”,最是一个难以达到的境界,也正如止庵所说“不加修饰,拿得出手的得真的是有分量的东西”,那么此中该有怎样的学力与见识打底呢。
  止庵早年写诗,出版过诗集,题作《如逝如歌》。这是由感觉和兴象组成的文字,很可以表明他的诗人气质。但是在《如面谈》中却很少再有“诗情”,大约诗人的才情多半化作潜藏着的智慧。如此,平平淡淡的文字,才不觉得平,不觉得淡。
  他更是极有艺术感受力的,和止庵谈《诗》,特别有这样的感觉。只是一旦命笔为文,却总是非常有节制,竟好像是求拙了。他自己说,是以拙藏拙,我倒以为,那是凡在可以见得出巧的地方,一定不用巧,更不必说故意讨巧。比如很是容易讨巧的结尾,止庵写来,从没有一个“起承转合”之“合”,也从不制造效果,而总是“止所当止”。如同不用问号,不用惊叹号,不用删节号,文章之“止”,也可以算作他的文字风格之一吧。《如面谈》里有《豆棚瓜架》一篇,写“豆棚”下边一二“於焉逍遥”的“伊人”“嘉客”,从容往来,又从容归去,末了说到:
  “去年冬天父亲也故去了。此前他在北京治了一年半的病,又吃到了家里自种的丝瓜。父亲是生意很重的人,前不久我收拾抽屉,发现一个包得严实的纸包,上面有他工工整整写的‘丝瓜籽’三个字。这是去年秋天收集的,是他为今年留的种子。”
  依然是止庵式的结尾,这几行文字也实在平淡得很,但是却把全篇中那种陶渊明式的旷达之感伤轻轻拢住。据止庵说,这一段记述原本是实录,只是偏偏“巧得紧”,于是后来干脆删掉。在我看来这似乎有点过分,然而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节制,使他的文字始终能够保持很简净很纯粹的厚实。他舍得用减法,或者说他参透了一条“损”之道,所以他的文字之“腴”,真的是腴,即不是夸张,不是煽情,不是甜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反浪漫”,但却依旧网得住人世间那一点微末而深重的情分。
  至于止庵说对语言的美“仅仅是限于‘追求’”,也是很实在的话。相识之后,我们常常一起谈文字,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谈的多了,有一阵儿竟至互相不能够看对方的文章,因为觉得离我们共同认定的理想境界都太远,大概能够达到理想的人真的是太少。我以为自己至今不乏向上之心,如今听唱“招隐”,更思清风明月,只是仍旧不能够舍得繁华,逢到一个“损”字,总还缺乏胆识和勇力,因此仅仅对着止庵的“追求”,便已足令我惭愧了。

  独特的农民漫画家

  
  ? 方 成
  城市和农村,人们生活和工作条件不同,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城乡间差距比较大,画家总是出在城市。尤其是漫画家。几十年前就不知道有农民漫画家的,只在新中国建立后,河北邱县出现一批农民漫画家,这批画家是陈跛子、李青艾夫妇带出来的。他们俩不仅是漫画家,还是一个漫画家群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个群体称为“青蛙”漫画组,成员都是白天下地劳动的农民。这个漫画组的出现,在国外漫画界中也成了新闻。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画的都是他们身边的事,因此在艺术上充满朴实而纯厚的底韵,生动感人,生活在城市的漫画家是画不出来的。漫画有语言功能,不是一般语言,而是俗称为俏皮的也就是颇为谐趣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现成的习惯语里多的是讽刺话,表扬、称赞的话直说就成,不须拐着弯说俏皮话,现成的歌颂性俏皮话极少。漫画就常引用现成的讽刺话,如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狗改不了吃屎”、“老虎屁股——摸不得”之类。所以漫画利于讽刺,而不善于表扬、歌颂,漫画家也很难画出有幽默感的这类漫画来。但看这两位农民漫画带头人的作品,就有多幅动人的歌颂性漫画。几十年来,我国农村变化很大,他们身历其境,感触深,就动手以朴实激动的心情画了出来,很感人的。他们俩是一家人,不仅独自创作,也常以“陈与李”署名建立家庭创作互助组。真个是天作之合,在漫画界还是首例呢。这个漫画组的作品集《青蛙漫画》,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谈颓废

  
  ? 闫 妮
  周作人的颓废观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他所言说的颓废在我以为是一种生命的极致,是超越了一切文明与束缚的无遮掩、无伪装、无面具的人性本真状态。
  在我们这个民族里,或者说在日常习惯的概念与心理中,“颓废”似乎是一个灰色的字眼,是一个贬词。这与我们的国民性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向来对与生命本体有关的任何东西都加以排斥,似乎只有我们这个民族才最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进取以及阳光灿烂的真谛。于是我们的生活就像死水一潭,无波无纹,无颓废的大悲大喜与野性的美。我们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于是失去了真正生命所带来的幸福的光源。
  在我以为,颓废是坚守的最后堡垒,是个人真性情的体现方式,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颓废证明我不人云亦云能感觉到生命最本质的缺陷与痛苦的根源。颓废证明我尚有感觉尚有思想尚有独立的意识,能让我感知自身的存在,在生命的释放与隐秘之间呼吸自由的空气。是的,颓废是一种疯狂,它使人丧失理智与秩序,但正因为如此,它是我们得以回归原始人性的一种方式,所谓“高尚的野蛮人”似乎就是如此。它是保持个人精神之自由向现实世界抗拒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绝对的、个人的精神空间,是一种感性的释放与欲望。颓废并非颓败,正如疯狂并非堕落一样,颓废是一种状态,真正生命的状态。它是一个人向本真生命回归的一种方式,它代表着真正的美。他不愿走仕途之路,他需要的是精神真正的自由。而颓废本身无一例外,又是生命自由的绝妙状态。相对于充满虚伪与伪道德的现实社会,贾宝玉的颓废与“不进取”正是他寻求生命的最好写照,是他对传统道德约束与压制的最好反抗。他个性的独立,思想的自由奔放的结果自然是他对封建贵族主子生活的看透、厌倦、高度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而这又是与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相一致的。
  贾宝玉的颓废又是与“情”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也不过是对他与生俱来的巨大空虚和恐惧的一点弥补,以情之死填空虚与恐惧之海,这未尝不是人生的大境界。宝玉要的是自由而非束缚,他的颓废也是其真性情的表现。而我们所言的颓废境界,正是以自我之“情”抗世界之“不情”。
  鲁迅先生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颓废中深思熟虑,暗暗地寻找最后的方向,这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一致的。我们需要颓废,尤其这个时代,更是缺少生命力,缺少作为一个人本该有的情感,生命的表达方式。而颓废正是表达自我,宣泄情感,释放生命,与生之青春、青春之生融和的最好方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痛苦,哪里就有拯救。
  而“颓废”一词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原生态,一种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破坏完全真性情的状态。它是美的极致。不矫揉,不造作,原生态的美,枯萎的美,真生命的美,颓废的美。因此我称之为“唯美的颓废”。
  颓废是与中国人的“中庸”生活方式抗争的一种方式,中国人既无生之欢乐又无生之恐惧,不死不活,造成了整个民族的平庸化,而颓废正是帮你探求生命的最终意义与归宿的一条途径。它是绝对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颓废中有生之欢乐也有死之恐惧,大悲大喜,这才是生命的极致。

  想起“反西凉”(外二则)

  
  ? 韩 羽
  读《世说新语》:“王绪数谗殷荆州于王国宝,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曰:‘卿但数诣王绪,往辄屏人,因论它事。如此,则二王之好离矣。’殷从之。国宝见王绪,问曰:‘比与仲堪屏人何所道?’绪云:‘故是常往来,无它所论。’国宝谓绪于己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
  王东亭的“术”,“似曾相识燕归来”。想起来了,曹操来过这一手。
  曹操离间马超、韩遂。轻服匹马独邀韩遂出阵。二人马头相交,曹操且不言战,只把从前旧事说个没完,足有一个时辰,还说罢大笑。马超问韩遂曹操阵前所言何事?韩遂说:没说什么,只是叙了叙旧。果然,马超对韩遂顿生疑心。记得小时看草台班演唱《反西凉》,剧中的曹操被马超赶得割须弃袍抱头鼠窜的狼狈样儿,固然博人开心大笑,惟少了这一传神之笔,无异画龙没有点睛。
  看《乌龙院》有感
  同一个宋江,在梁山英雄好汉眼中、是众望所归。可在一个小女子阎婆惜眼中,是狗屎不如。看来人的价码有如股票,时涨时跌、猛涨猛跌。
  记黄公题《白蛇传》
  一九七七年,黄公(苗子)题拙画《白蛇传》:“无情无义无肝胆,要他何用将他斩,一做二不休,休将刀下留。乞怜还乞恕,跟着妖婆去,岂是两情投,无非怕砍头。”
  本是小青、白娘子、许仙声腔状貌,一忽悠幻化作另副嘴脸。这嘴脸,酸甜苦辣,难言之矣!按图实难索骥,解人自能妙悟。比《白蛇传》更是好看百倍。

  推荐一本好书

  
  ? 牧 惠
  虽然在广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过几十年,但是,对于农村,我老有一种割不断的感情。那原因,同我的生活经历大有关系: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