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屋背墙做城垣,上建造窗户;平面呈方形,四角设塔楼;方形建筑内分为
许多小方块的平面;整个建筑显得阴森、雄伟、令人窒息。这是国王森严王
权的体现。
在农村,石头建筑房屋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些方方正正的由块石砌起
的房屋。屋顶通常是用木柱子顶起来的,山字形脊。在房屋内的一侧通常有
一个壁炉,那是冬日取火的地方。壁炉有烟道通房顶,屋顶有砖砌的烟窗。
欧洲很早就有了桌椅床之类的家具,现在还流行这些东西。除了石建筑之
外,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些茅草房。它们都是用木头为柱,茅草为棚,显
然是早期干栏式房屋的演化,有些象我们在印度看到的那种干栏式的房屋,
也和中国南方的那种木结构房屋有些相似。这种房屋的建造方法如下:先在
一块较为干躁的地方选一个房址;再将木桩按房屋大小及需要打入地下;木
桩上平铺木板为地面;木板地面上立栋、梁,搭篷盖,铺居室,钉木板或砌
土坯挡风墙。房屋通常不留窗,有一个烟道设在屋顶,屋内光线不太好,但
稍能遮些风雨。这种房屋是中世纪建筑遗留,此时因经济问题,一直没有得
到改造。
… Page 21…
这里,我们需要对此时的欧洲城市建筑做一番交待。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是在交通必经之地的河汊、港湾、道途要津等地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最初
是封建领主封地的一部分。一些手艺人聚集于此,经商买卖,稍致富,渐聚
人多,从封建领主那里购得土地所有权,遂渐形成城市。以后,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例越占越大,城市越来越发展,城市有了一
定的规模。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
敦等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时期,因为防御的需要,每座城市都修筑
了坚固的城垣,城门也十分坚固,足以抵挡入侵者。由于土地都是从封建领
主那里买来的,土地价格极高,故而城市里的房屋建筑规模都比较小,街道
也很窄。房屋的上层常常突出到街面上来,使得街道上空显得狭小。城市尚
未形成有力的管理体制,因而道路并没有真正热心的人出资予于修缮和铺
敷,以致凸凹不平;城墙上甚至用来建造房屋,严重影响到了防御设施的使
用。街道又狭窄又弯曲,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没有正式的娱乐场所,孩子
们只好在街道上玩足球。有时,一个稍有一点天才的孩子便可将足球从城市
的这一头带到另一头,而后面往往跟着一群嗷嗷叫的愤怒孩子。地皮太贵,
无力盖房的人只好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然而,城市也有它的优势:在这
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都摆脱了封建的束缚;城市居民有充
分的自由处理自己的财产的权力;城市居民可以和他们所爱的人结婚;城市
居民如果觉得这座城市不好,可以随时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去;城市可以按
自己的意愿推举自己城市的管理人员。1583年出版的版画比较真实地再现了
尼德兰境内布里尔城的风貌:城市修建在一个坡地上;其左侧有一条大河由
南而北流过,河面与城市的西城垣相接;城垣高耸,靠西城垣处,河南河北
各修一个城门;城内,偏北是高大的教堂建筑,其余都是星罗棋布的房屋,
房屋之间形成街道。
4。交通及交通工具
公元前7世纪前后,在与波斯人作战的过程中,欧洲便掌握了骑马的技
术。在这个时期,欧洲人已经培养出了优良的马匹品种,其外形与速度绝不
次于阿拉伯纯种马。马匹是欧洲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正当东方人小心翼翼地将牛套入车辕,试图将其驱动役使之时,用劣马
拉车的历史在欧洲已经开始。这是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事。那时的欧洲人
常常用一匹马拉一辆战车,驰骋于战场之上。这个时期,战车已经被淘汰,
车辆主要用于运输。常见的车辆有两种:一种是货车,四个木制轮子,两个
轴,轴上有垫木,垫木上撑起车厢,车相长而有拦板,无辕,车前有座可坐
驭手,前方套二匹至四匹马;一种是载人的车,这是由货车发展而来的,与
前者不同的是车厢上设有封闭性的车盖,里面设座,座位面对面两排,车厢
上有门,可以方便旅客上下车,车厢顶上有架,可以装载行李。
… Page 22…
在14世纪末叶的一幅由焦托所作的名叫《逃亡至埃及》的壁画里,画
家画了一个妇女怀抱一个婴儿,身穿白色长袍,骑在一个骡子身上,正在行
走,其身前身后跟着几个仆人。通过这幅画,我们知道:这个时期,欧洲不
但已经有了马与驴的杂交品种——骡子,而且它也是一种可以乘骑的牲畜。
和其他地区一样,欧洲的牛既是耕地的重要动力来源,也一直是重要的
运输工具。它们或拖拉着车在官道上慢悠悠地行进,或者拖拉着车非常疲惫
地行进在田间地头,努力地将主人一年收获的粮食拉回家。
欧洲很早就有了官道,这是由国家出资修筑的交通道路。后来,由于骑
士的封地日多,彼此相连,且又不相属,封建国家要求各地的骑士将自己领
地与其他骑士领地之间的道路修通。这个时期的初期,各级骑士惧于国王追
究责任,不得不努力去完成交给他们的修筑道路的任务,但是他们在这方面
是没有积极性的。后来,封建国家的权力日渐缩小,封建领主日渐收支不均、
入不敷出,道路不再有人出资修建。在这个时期,有些主干道竟有百年以上
不曾进行过修整。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欧洲的造船业有了很大发展。通过一些资料,我
们知道,在这个时期,早期在海上航行的多是单桅船,而到了16世纪末,
二桅、三桅的船只已经出现。随着罗盘、新帆、尾舵的使用,吨位的增加,
粮水仓库的扩大,欧洲船只的续航能力大大加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
的一些船只不但可以将船只驶向直布罗陀海峡的南岸、几内亚湾、好望角,
而且可以向东绕过好望角,至东非诸海港,或经东非诸沿海城市,将船驶向
东方的印度、孟加拉、马六甲,向西驶向拉美地区印第安人邑落。阿拉伯的
亚丁诸港,在此时已经废弃和荒芜了。造船工业尤其在意大利、英国成为重
要的生产部门。这时的海船,最大者载重已经达到了八百吨左右。
此时的欧洲洲际陆路交通不太景气。前期:南线方面,欧洲经希腊、意
大利、西班牙与非洲、亚洲南部的绿洲地区来往;北线方面,欧洲经过黑海、
高加索山、里海与伊朗、中亚、中国交往。后期: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
南相继占领了叙利亚、巴格达、北非,甚至西班牙的一部分地区,向北进入
高加索地区,首先是限制对欧洲的商品活动,其次在东西贸易不太兴旺的地
区,纵恿阿拉伯商人从中盘剥,高额出售商品,经阿拉伯世界往欧洲的陆路
交通不太畅通。当时的欧洲正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大量需要非洲的黄
金、白银和亚洲的香料。为了扩大商品进口的新渠道,这时的欧洲掀起了避
开西亚,直接与南亚次大陆、东亚对接的浪潮,于是出现了新航路的探险活
动。这个活动是很成功的,在不足一百年里,欧洲船只驶向了亚洲、美洲的
主要港口。
5。婚丧嫁娶
婚姻尽管15—17世纪中叶的欧洲从社会性质是来讲是封建社会,但因
… Page 23…
为欧洲的封建主义发展不完善,也因为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所以其和东
方、西亚的封建社会是有区别的。反映在婚姻制度上就是没有流行一夫多妻
制,而在世俗间流行一夫一妻制。一个男子只能娶一个女子为妻,一个女子
也只能嫁一个丈夫。此时的欧洲社会流行女方陪嫁。在普通的平民家庭,女
子出嫁要陪嫁财产;在贵族社会,女子出嫁要陪嫁土地;为了保持国王的高
贵血统,在认识到血缘婚姻能给家族带来危害之时,欧洲各王室毅然放弃了
同宗之间的通婚,然而他们仍然相信血统的重要,坚持各国王室成员之间通
婚。这样,在欧洲各王室中,还存在陪嫁王国封地的事情。男子在择偶时,
要充分地考虑女方的陪嫁,而女子在择夫时,则要充分考虑对方的门第、血
统、声誉。男子到了婚娶之时,要充分考虑家长们的意见,而女子出嫁,则
完全不能自主,要由父母决定。欧洲社会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礼教的“洗礼”,
因而也没有东方那些令人毛骨耸然的恶俗,比如从一而终、三从四德。和东
方不同,这时的欧洲妇女在家庭中享有一定地位:她们享受着财产继承权;
在无法与丈夫重新和好时,她们可以提出离婚;离异或丈夫去世一段时间
后,她们可以和他人重新结婚。欧洲世俗的婚姻必须受到教会的认可,得不
到教会的认可,婚姻本身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教会认可婚姻是有条件的:
一是男女双方要加入他们信奉的教派;二是要由教士组织结婚典礼,结婚仪
式要按教规规定的方式举行。
丧葬根据基督教教义,行善之人死后是可以升天堂的;一生不曾行善,
但在临死之前进行过忏悔的人也可以升入天堂;那些一生为恶,临终没有来
得及进行忏悔、但后人将其按基督教的礼仪进行下葬的人,同样可以升入天
堂;只有那些死不悔改的人才必须下地狱。由此观之,欧洲基督教给每一个
将要进入天堂的人开出的进入天堂的门票并不昂贵,人人都有希望进入天
堂。欧洲人流行土葬,盛敛死者的是木质棺材。无论其社会地位多高,在丧
葬制度中只有棺,没有椁,没有更多的随葬,不得陪葬、殉葬。埋葬死者的
仪式简单易行:所有的亲属必须参加葬礼;棺材入穴后,由教士举行仪式,
念祈祷文;由最亲近的人先铲第一铲土入墓穴,然后大家排成队,依次向墓
穴里铲土;封土齐地,上砌石圈;在墓前立十字架,十字架大多数是木质的,
也有石质的。
6。时尚
进入到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欧洲人,在其社会制度尚不完善之时,在其
封建主义尚未走到尽头之时,又对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产生了兴
趣。与此相适应,在社会风尚方面,此时的欧洲人和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
希腊罗马时代的南欧人、公元7世纪前后的阿拉伯人一样,生命中多的是朝
气蓬勃、进取和躁动,少的是暮气、观望和哀叹。
荣誉感在当时的欧洲,由于法律禁止农奴直接参加战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