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德国-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整体,他们又是那样的可怜。”
俾斯麦不惜铁与血的代价,达到了富有建设性的目标,而他自己所制造的缺陷也要经过很多代人去克服。
萨拉热窝一声枪响,奥匈帝国王储倒下。
以德奥同盟国与英法俄美日协约国开战,德国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初期的胜利并不能
使德国一劳永逸,同盟体系决定了战争不能速战速决,胜利属于金融、工业、技术、资源和陆海军等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方。血腥拉据战持续了
四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像一架绞肉机,它制造了上千万座墓碑。德国不仅没有实现称霸的目的,反而耗尽了资源。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9日,德皇被迫退位。11日,新政府在这里的火车里签署了无条件停战协定。“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迷梦灰飞
烟灭。
就在凡尔赛宫这个德意志宣布统一的地方,1919年美英法意日五大国在争吵如何处置德国。《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让出1/8的领土,并支付
巨额战争赔款,想让德国从此一蹶不振。屈辱的和约像一把利剑,深深刺伤了德国的民族感情。也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伏笔。
巴黎和会没有摧毁德国旧制度的根基,旧官僚、旧军队和容克贵族继续控制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军国主义传统也被保留下来。法国元帅
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历史无情地嘲笑了巴黎和会:1939年,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距巴黎和会正好是20年。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德国也不能幸免。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刚刚复苏的经济。大萧条使外国贷款被收回,工厂倒闭,600万人失业。
在怨声载道中,纳粹党迎合人民改变现状、振兴德国的愿望,谴责《凡尔赛条约》,鼓吹种族优秀论,用蛊惑性的宣传和周密的组织工作
,给民族主义情绪火上加油,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
1933年,柏林燃起了三场大火,一个神经质的恶魔登场了。
1月30日,纳粹党人为庆祝希特勒就任总理,通宵达旦举行火炬游行。
2月27日,纳粹纵火烧毁国会大厦,借祸于德国共产党,借机实现了法西斯一党独裁。
5月10日,德国版的焚书坑儒上演。纳粹将不合纳粹意图的书籍付之一炬,迫害成千上万的进步人士。爱因斯坦走了,弗洛伊德走了,诺贝
尔获奖者弗兰克、赫茨、德拜、罗维、奥托都走了。
这火,是纳粹示威的狂嚣。这火,将燃遍整个欧亚大陆。
侧文13、国会大厦
从1884年开始,德国人用了10年时间建起了这座大厦,成为德国的象征性建筑,据说威廉二世曾经反对在建筑上镌上“为了德意志人民”
这几个字,但在一战期间,这行字终于还是出现在了建筑上。
1933年,这里突然燃起了大火,希特勒赶到现场,同戈林说了同样的一句话:“这是共产党干的”,随后希特勒走进议长办公室说:“给
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当官的共产党人个个都得枪毙,当议员的共产党人今晚统统得吊死,共产党的朋友要全部关起来。这也适用于社会民
主党和国家的蛀虫。”
很快,希特勒在打击反对派力量之余,借机通过《国会纵火法令》,取消公民自由和个人自由。随后,国会被迫通过法令埋葬自己和宪法
,使希特勒摆脱议会的制约,拥有了独裁的权力。
由此,希特勒的战车以不可挽救之势裹持着德国人民坠向深渊。而国会大厦这原本象征人民声音的地方在被火烧之后,还成了反人类的象
征。苏联军人以攻占这座建筑作为攻克柏林、灭亡德国法西斯的标志,他们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顶部,并在大厦内刻下自己的名字,特别是牺
牲战友的名字。后来的各国军人纷纷仿效。
后来它成为所有苏联军人、美国军人、法国军人等盟军军人的旅游地,包括各国统帅在内的军人们只要到了柏林就会到这里,第一个踏入这
里的高级统帅是苏联的朱可夫元帅,而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未能免俗,兴致勃勃地在里面溜达了一圈。
战后,这里很久没有再发挥过应有的作用,直到两德统一后,新的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大厦。而当年胜利者写下的字迹有相当一部
分被仔细保留了下来。
希特勒早期的威望,主要是在经济上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用经济军事化来摆脱危机,在筑路、电气化和军事工业广泛投资,并通过扩军备
战大量征兵,大幅度减少失业人数,纳粹政权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这一时期德国不仅在工业发展速度上为英、法、美所望尘莫及,产品绝对量
上也大大超过了英法两国。
1936后,德国经济复苏受到极其巨大的军费开支的影响,1939年军费占到了国民生活总值的23%,德国经济和资源都承受不了了。
这种不利局面被希特勒用来证明拓展“生存空间”的必要性,他成功点燃了德意志民族的征服欲,进一步建立起充满暴力、争斗和憎恨的
纳粹思想体系。
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冲昏了以理智著称的德意志大脑。举国上下一种手势,男女老幼一个口号。把马克换成枪弹,把情感交给罪恶,把魔
鬼捧为神灵,把未来变成末日。
时至今日,还有人质疑,在二十世纪,在一个文明民族,在塑造了康德、歌德、席勒、马克思的国家,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从查理曼、菲特烈、俾斯麦传递下来的英雄主义倾向,终于演变成极端军国主义,大多数德国人期待着在战场上“
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 德国就像一个在悬崖边舞蹈的人,看似风光无限,其实一失足成千古恨!何况还有人在一旁怂恿。
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这被称为慕尼黑条约的协
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英法两国死抱着欧洲均势的老传统,想用希特勒制衡斯大林。他们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祸水东流。但他们的退让只换取了希特勒的极
度轻蔑,甚至被称为“一批可怜虫”。
德国从中获得了大量战争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军力扩充,使其得以继续靠征服维持纳粹政权的生命。仅捷克斯科达兵工厂一年的产量就相
当于同期英国各兵工厂产量的总和。
狂妄的希特勒没有吸取威廉二世的教训,他挥舞纳粹军刀突袭波兰,横扫法国,远征英国,闪击苏联,与日本东西呼应。虽称霸欧洲,但
再次形成了两线作战的局面,与世界为敌,与人类为敌。
种族灭绝政策在德国历史上翻开了最黑暗的一页,6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其恐怖程度远超过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
希特勒统治世界的疯狂野心把整个德国绑上战车,像脱缰的野马,狂奔、猛突、践踏。强劲的西风裹著烈火硝烟滚滚而来,把整个世界拖
进无底深渊,5000万条鲜活的生命悲惨死去。
玩火者必自焚。四处点燃的战火最终烧到了希特勒自己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德意志民族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
寻找
1946年,邱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已经布下了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这道铁幕把德国生生撕裂,1949年铁幕两边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度分裂!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均势局面又出现了,德国成了美苏两大集团的前哨阵地。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爆发,为制止公民出走到
联邦德国,民主德国修筑了柏林墙,统一之门被堵塞。
残山剩水无态度!战后德国满目荒芜,饥饿,匮乏,人民在生死线上挣扎。
在这片废墟上还能生长出富强的花朵吗?谁能带领德国走出黑暗?德意志还能找到自己吗?
1、一个为众人憎恨的德国大兵和纳粹国家引回到国际间受人尊敬的地位。
【图片:阿登纳,艾哈德】
2003年,德国电视二台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名列第一,胜过了马克思和俾斯麦。
早在1906年,德国科隆市需要一名年轻法官到参议会任职。年轻的阿登纳直接找到业务主管说:“为什么不委派我?我相信我和别人一样
好。”政府任用了他。他的自信和勇气成就了他一生的功业。
纳粹执政后,他先后三次拒绝与希特勒合作,在希特勒发表科隆讲话前,他甚至下令市政工人把莱茵河桥上的纳粹旗取下来。这使他两次
被捕。出狱后,生活完全失去保障,在家里养玫瑰花。
他是个好园丁,人们用他的名字给一种新型玫瑰命名。其实他最大的贡献是培育了一个崭新的德国,培育了欧洲的新秩序。
1949年,73岁的阿登纳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把管理国内经济的权力交给了经济部长艾哈德教授,自己则腾出精力处
理政治事务。
阿登纳认为德意志不能再因为屈从于好战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权而招致灭顶之灾,要实行欧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势主义的局限,实
现欧洲联合,彻底斩断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前几代人蒙受灾难的纷争不再发生。
要实现欧洲联合,先要实现法德和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到一个世纪,法德之间发生了三次血腥的残杀。彼此间的仇恨和不
信任太深了。
阿登纳迎难而上,用“基本法”为新建国家政体规定了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社会国家原则,体现西方政治制度的共同特征:主权在
民和天赋人权、法治和权力制衡,塑造了德国的新形象。
他对戴高乐说:“以我之见,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为他们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他的
睿智和顽强打动了戴高乐、尼克松等一批领导人。
相逢一笑泯恩仇。1950年,阿登纳提出建立法德经济同盟。1955年,《巴黎协定》生效,联邦德国成为主权国家。1963年,阿登纳和戴高
乐共同签署德法《合作条约》,德法实现真正和解。
尼克松说:“这两位战后的巨人彼此尊重,共同合作从而消除了法国和德国之间几个世纪的宿怨。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单独作到这一
点。在各自的国家里他们同时执政,这是幸运的历史事件之一。”
阿登纳抛弃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称自己“不仅是德国人,而且是欧洲人”。他以这种自封的角色带着比别人矮了不止一头的国家,小
心翼翼地与法国共同实施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联营,加入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阿登纳还设想通过以德国和法国
为“欧洲合众国”核心的一体化进程来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
经过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