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 >

第13部分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第13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条流向一致的大河在中下游开始靠近,并肩而行,希腊文称“美索不达米亚” 

即“两河之间”。其下游平川地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 

苏美尔。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来源于各地先后建立的古代文明,其时代顺序由 

南而北循河向上,先后为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是流程较短的中等河流,一般每年在3—7 

月间洪水泛滥,水量随上游山区雨雪量的大小而变化,其日期不像尼罗河那 

样稳定。由于是两条河流并行,泛滥的时间常有交错,若遇雨量较大而又两 

河同时发生洪水,则下游的南部底地便会成为一片汪洋,形成大规模水患。 

因此,苏美尔地区的古代居民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不断积累和掌握防洪排涝 

的技术,世代承袭和传播蓄水调节灌溉的经验,将沼泽洼地变为良田。两河 

流域属于炎热干旱的气候区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量稀少,农业生产主要 

依靠河水灌溉。在远古氏族社会里,当人们还没有掌握灌溉技术的时候,苏 

美尔平原低洼地区极少有人定居。两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都 

位于北部的丘陵地带,如哈苏纳文化、萨迈拉文化等。即使到了铜石并用时 

代,人们还主要居住在北部山区,由此可见生产技术对古代人类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 Page 42…

                      2。铜石并用时代及苏美尔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5000—前4400年,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 

东南部山区,氏族经济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在丘陵河谷台地上,发现了许多 

当时的村落遗址,其中叙利亚哈布尔河畔的哈拉夫遗址首先被发现,这种远 

古文化遂称为哈拉夫文化,典型遗址还有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阿尔帕契亚和耶 

里姆、高拉等。这一时期的村落面积不大,但房屋排列相当密集,流行一种 

建筑在石基上的圆形住房,泥墙很厚,晚期的屋墙是土坯砌成的,十分坚固。 

居民的经济生活以种植小麦、大麦的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业, 

家畜有绵羊、山羊和猪。哈拉夫文化的居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切割石材的技术 

和钻孔技术,用黑曜石、燧石等制作镰、碾磨工具等。这一时期的彩陶代表 

了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制陶业的最高水平,在器壁很薄的各种陶器上涂以奶油 

色或浅黄色泥釉,饰以黑色、白色、桔黄色、红色、紫褐色图案。图案大多 

为几何形,画满器身的大部分空间,也有一些图案表现鸟、人和其他动物, 

较多画着牛头。在哈拉夫陶器中,主要器形为平底钵、浅盘、碗、罐、壶。 

哈拉夫文化的制陶工业,是当地居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在阿尔帕契亚遗址, 

发现了当时的制陶和制石作坊,晚期文化层出土了铜针、铜凿和铅,是两河 

流域较早的金属器。 

     公元前4300年左右,两河流域北部丘陵地带的哈拉夫文化基本结束,在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已开始掌握了农业生产中防洪排涝和蓄 

水调节灌溉的技术,于是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人口迅速增加 

的居民点,低地平川显示了比较优越的农业开发条件,城镇渐多,出现了两 

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萌芽欧贝德文化和苏美尔文明。 

     欧贝德(又译奥泊德)文化是以最早发现于伊拉克乌尔附近的欧贝德遗 

址而得名的,其年代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欧贝德只是一个氏族部落 

的营地,居民不足千人,以它的特点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时代氏族部落在苏美 

尔地区分布广泛,并远传至沙特阿拉伯东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有最古老的城 

市埃利都,以及重要遗址乌尔、乌鲁克、拉格什、尼普尔、基什等,这些都 

是苏美尔文明时期的最主要的城邦。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欧贝德文化与西亚 

一带其它铜石并用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种植小麦、大麦、亚麻,饲养牛羊,已经掌握灌溉技术,并和周围地区进行 

铜、石材、木材的交换贸易,与小亚细亚地区交换黑曜石,与阿富汗交换青 

金石等。由于地处低洼的沼泽,利用芦苇建造房屋和制造小船是很有地方特 

色的生产活动,埃利都遗址出土了欧贝德文化晚期的泥塑帆船模型,许多遗 

址发现的苏美尔圆筒印章和浮雕上最早的建筑符号都绘成芦苇建筑。当地居 

民都十分重视发展渔猎经济,主要是捕鱼和猎取各种水禽。 

     欧贝德文化的建筑业,代表着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虽然广大居 

民习惯于芦棚茅舍的环境,但以神庙为中心而出现的城镇成为政治、经济、 

宗教、艺术的中心。居民对神庙的修建十分重视,埃利都遗址的神庙建筑在 

长达千余年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更新,显示出苏美尔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个遗 

址有18层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最下面的两层属公元前4500年或更早,已 

开始用土砖砌成方型殿堂,虽然是不足3平方米的单间房屋,但是室内布局 

反映出存在着祭祀的壁龛和中央祭坛等遗迹。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庙规 

模逐渐增大,形制亦愈益复杂。到了第9—11层,不仅神庙已有了中间殿堂, 


… Page 43…

并有两个凸出的侧廊。到欧贝德文化晚期的第6—7层,神庙已奠基于高大的 

土台之上,台面铺着石块,由于苏美尔平原极缺石料,神庙本身仍以土砖修 

筑,但殿堂已长达26。5米,宽16米,显得十分雄伟。殿内大厅一端设祭台 

供奉神像,两侧置耳房,墙面扶垛组成规整的凹凸直线,既美观又起到了加 

固作用,是两河流域古代建筑的典范。 

     欧贝德文化的手工业经济已相当发达,制陶业的成就十分突出。早期陶 

器为手制,主要为粗制的素面陶和彩陶,除了丰富的各种生活器皿外,还有 

陶制生产工具如镰、銎斧、纺轮等及一些饰物和人像。许多容器表面用软刷 

画出黑绿色或深褐色的曲线图案,还有一些叶状纹和带有风格化的动物及 

鸟。埃利都遗址发现的彩陶一般是在淡黄色或乳白色陶衣上画彩,但其它遗 

址的陶器则很少陶衣,似乎表明制陶技术有所差别。当时烧陶的温度较高, 

有些陶器因烧过火而几乎达到玻璃化的程度,烧制过程中常有变形,说明还 

没有熟练掌握火候的能力。欧贝德文化晚期出现了轮制陶,出土了高脚杯、 

瓶、碗、椭园形大盘及带流陶器等。欧贝德文化的制陶技术对周围地区有很 

大影响,伊朗扎格罗什山下迪兹富勒附近的苏萨古城,在公元前4千年的地 

层中发掘出同欧贝德文化有密切关系的大批陶器,其中包括器表呈淡黄色, 

上面用黑褐色颜料绘出几何化的水鸟、羊、蛇等图案的陶器。在手工业生产 

中,石器的制造并没有显示出比哈拉夫文化更大的进步,只是处于延续的水 

平。石器较少,主要是石斧、石叶和少量石容器、燧石锄。值得注意的是这 

个文化的末期出现了最典型的陶镰,刃部薄而锋利,这种陶镰要比粘有沥青 

的燧石片制成的石镰更容易制作,并且可以成批生产,可以适应农业发展对 

收割工具的大量需求,这是两河流域苏美尔平原定居以后灌溉农业发展的结 

果,预示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间,两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进入乌鲁克文化阶 

段。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乌鲁克文化是在欧贝德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 

世纪20年代由德国考古学家对乌鲁克遗址(伊拉克境内,今称瓦尔卡)发掘 

而定名,典型遗址除乌鲁克的第12—4层堆积外,还有埃利都、尼普尔、乌 

尔、泰洛赫、欧盖尔、海法吉、尼尼微和高拉等。这个阶段是最早的国家即 

城邦的形成时期,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曙光,史前时代在乌鲁克文化之末结束, 

文明时代随着这一文化的结束而开始。乌鲁克文化,也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 

转折时期。 

     乌鲁克文化时期的经济发展比以前的速度加快了,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 

居民聚落大幅度增加、城镇建设比欧贝德文化时期有明显进步。围绕乌鲁克, 

已形成了中心城镇、小型城镇、农村居民点三种层次的人口分布格局,这种 

状况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反映了社会制度开始 

发生较大变化,一些人得以掌握大量剩余产品和分配的权利,国家组织正在 

逐步替代氏族部落组织。从公元前3500年到前3200年的三百多年时间里, 

农村居民增多了6倍,小镇增多3倍,除了本地人口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增 

长外,周围许多农业不发达或以游牧为生的氏族纷纷迁徙到苏美尔地区定居 

也是引人注目的现象。在乌鲁克遗址,神庙位于城市的中心,是当时规模最 

大的建筑,也是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神庙周围是官邸,再外 

围是手工业作坊和匠人的居室,最外围是农业居民。这种布局反映了当时社 

会已初步形成等级,为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乌鲁克文化晚期,城镇遗址 

急剧增加,农村聚落却所增无几,反映了血缘氏族村落在停滞和解体,地缘 


… Page 44…

的城镇蓬勃发展,也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形成。 

    在乌鲁克遗址的城市建设遗迹中,考古学家清理出层层高台顶上修筑的 

祭神塔庙。这一时期的神庙不仅建筑在分层铺砌的高台上,而且设置了规模 

宏伟的梯道。有一座供奉女神埃安娜的“石庙”大殿,使用了在苏美尔甚为 

名贵、十分难得的石灰石,极其壮观,长86米,宽达33米,石庙旁边的庭 

院廊柱采用红、白、黑色陶制锥状镶嵌,呈圆柱或半圆柱形,柱经达 2。62 

米,镶嵌的几何纹样十分美观,又起到了加固作用。位于神庙中部的双侧楼 

梯的外表与这个门厅廊柱一样,也是镶嵌装饰,表现出苏美尔文明的经济发 

展水平、杰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才华。 

     乌鲁克文化手工业经济领域主要生产是制陶业和金属制造业,总的看 

来,制陶业从哈拉夫文化的盛期、欧贝德文化的持续期而转入衰落,逐渐让 

位于日益发展的金属制造业。乌鲁克文化后期,手工业的另一种代表圆筒印 

章制造业开始出现,成为苏美尔文明的标志。陶器的变化是显著的,昔日精 

美的彩陶已全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素面陶,轮制的磨光红陶和灰陶上,往 

往有弦纹装饰。作为盛器的杯、盘不见了,大量流行一种敞口直壁碗,制法 

简单粗糙;罐类较多,主要用于贮藏,这与食品种类增加和剩余产品增加有 

一定关系;瓶、壶在各地也普遍存在。快轮制陶的方法和不再精心彩绘,以 

及对火候的有效控制,使制陶工业降低了成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