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多,尤其中下游一带不但雨量充沛,而且有茂密的热带丛林。印度河与恒
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造成洪水泛滥,并且冲毁了无数原始居民的聚落,
但由于大平原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始终人口密集,有丰富的古代文
化遗存,是印度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篮。古代
印度包括南亚次大陆上的各个古老部落和奴隶制王国,包括现在的印度、巴
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鸟瞰印度,在次大陆的中部有温德亚山脉和纳巴德河横贯东西,使南北
之分更为明显。温德亚山脉以北是恒河平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面环海,故
次大陆南部又称印度半岛。它的中间是气候干燥、自然条件较差的德干高原,
分布着荒山密林。周围的沿海平原则气候适宜,利于农耕。总的看来,由于
德干高原丘陵起伏,峡谷密布,地理条件不如北部平原,不过其间有哥达瓦
里河和克里希纳河东西流过,在印度远古至奴隶制王朝时期都一直有各种不
同文化习俗的部落杂处。所以,当印度河、恒河流域几度出现帝国统一的局
面时,德干高原和南印度始终是诸邦分立、民族复杂的状况,经济的发展缓
慢而不平衡。
… Page 87…
2。铜石并用时代的印度经济
公元前6000—前3500年间,俾路支地区海拔一二千米的河谷和印度河
平原的河流两岸出现农业定居部落。公元前3500年—前2400年,南亚次大
陆的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分布地域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
聚落扩大了,西起伊朗高原东端,东到印度的旁遮普、拉贾斯坦北部和古吉
拉特邦,主要遗址有今巴基斯坦的基利古尔·穆罕默德、拉纳昆代、梅赫尔
格尔等。
这一时期的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基础,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居民饲
养牛、绵羊、山羊;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葡萄等。在一些农业
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先进的犁耕技术。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口增多,
印度河两岸的聚落逐渐扩大,房屋稠密,建筑结构也日益完善了。普通房屋
除了常用土坯筑墙外,也有用石料砌筑的,有的居住区已初具城镇的雏形。
印度河下游的拉赫曼泰里遗址,面积达22公顷,周围有土坯围墙,形成城堡,
一条大街及与之相交的许多小巷将城堡内的房屋分成若干坊区。阿富汗东南
部的蒙迪加克遗址不仅有高大的围墙,而且有碉堡、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
是印度河流域与中亚地区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
印度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的手工业相当发达。制陶业是当时手工业经济
的主要生产部门,陶器已经主要用轮制技术生产,彩陶在不同地区可以分为
多种文化类型,一般在黄、红等色的陶衣上施红、黑彩而形成双色陶器,纹
饰以复杂的几何纹为主,也有一些动植物图案。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
印度河流域的彩陶风格渐趋统一,流行黑、红色带纹,还有素面夹砂粗陶和
划纹灰陶,器形为碗、杯、盆、罐。一些遗址中常发现陶塑人像和公牛等动
物。当时的石器制造业仍是仅次于制陶业的主要手工业部门,石叶和磨制石
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骨器也有普遍发现。在金属制造行业
中,主要生产红铜器,产品有斧、凿、锤、匕首、镯、环、别针之类,数量
均不多。木器制造业和纺织业比较进步,造船技术较高,陶纺轮在各地发现
较多。印度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铜器是以红铜为主要原料的,只是在信德
省有青铜器出现。
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已经扩大了与中亚和阿拉伯海沿岸居民的贸易交
换。制作串珠的天青石、绿松石等原料都来自中亚。随着城市的出现和手工
业、商业的发展,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进入青铜时代的奴隶制经济时期。
… Page 88…
3。印度河文明时期的经济
1922年以后,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发现南亚次大陆的大小城
镇遗址200多处,主要分布于印度河两岸和西部沿海地区,其范围西起阿拉
伯海北岸的伊朗边境,东近尼泊尔高原以东的德里附近,北及喜马拉雅山麓,
南靠阿拉伯海,东西长度约为1550公里,南北相距1100公里左右。这些古
代遗址所揭示出的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间的古代文化面貌,称为“印
度河文明”,属于青铜时代的奴隶制大国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同时
期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水平相当。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典型遗址,主要是两个最大的青铜文化中心,即拉维
河左岸旁遮普的哈拉帕城和信德省拉尔卡纳县的摩亨佐达罗城,因此也称这
一文明为哈拉帕文化。两座城市虽然相距700公里之遥,一个在印度河上游,
一个在下游,分别是两个奴隶制国家的都城,但其建设规模与布局却基本一
致,充分显示了印度河文明的统一发展程度。类似的城址在印度拉贾斯坦北
部的卡里班甘、坎贝湾西侧的罗塔尔也都有发现。
与印度河文明相近的同时期文化,有恒河上游与贾木纳河之间的赭色陶
文化,还有中部山区森林地带的伯纳斯文化等,与哈拉帕文化互有影响而又
各具特色。
印度河文明时期城市建设的规模,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哈
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现在都在西巴基斯坦境内,它们的面积、人
口和建筑布局都很相似,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分别占地约85万平方米,
每个城市估计居民为4万左右。发掘表明,每城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城
位于城市西部,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和军事设施,以砖砌高墙和深壕相护卫,
街道旁有圆形的塔楼;下城则在城市的东部,主要是居民住宅区,街道比较
整齐,宽窄不同,将房屋隔离开来。主要大街宽达10米。房屋大多是用烧制
的红砖建筑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室内外设施有很大差别,其中有相当阔
气的楼阁,也有穷人居住的简陋茅舍。下城亦设有城墙,城门位于西南角。
摩亨佐达罗古城的上城北部中央有一座砖砌的大浴池,可能是供祭师和贵族
净身沐浴的宗教仪式而特殊设置的。大浴池以西有数列谷仓,计十余间,总
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谷仓的下面是砖筑墙基,上面有数层木结构并设有通
风窗口。这类大谷仓是印度河文明的特有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结构严
谨精致,位于上城的中心,显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哈拉帕城
的上城北部也有同样的谷仓6座,还有一些冶金炉,旁边是两排工匠的棚舍,
估计其中可容纳数百名雇工和奴隶。印度的罗塔尔古城址是一个港口,城墙
内发掘出住房、作坊和谷仓遗址。除住宅区外,下城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
建有店铺和制陶、染布、首饰加工、金属加工、贝壳加工等手工业作坊,表
明当时的城市手工业经济和商品交换已比较发达。
哈拉帕文化时期,已有比较发达的青铜冶炼和铸造工业,在铜器生产中,
红铜仍占很大的比例。虽然石制的刀斧及一些器皿仍在使用,但青铜或红铜
制造的斧、镰、锯、凿、刀、剑、矛头、箭链、鱼钩和一些日用家具已在各
地有普遍发现。这批以青铜和红铜制造的工具、武器采用锻、錾、焊和失蜡
法铸造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金器虽然出现很早,但直至哈拉帕文化时期
豪华精美的金银工艺品尚不多见,显然远逊于西亚两河流域。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已很发达,谷仓的众多是一个突出的标志。
… Page 89…
当时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稻、胡麻、棉花、瓜果、
蔬菜、椰枣和豆类等,其中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在世界上是最
早的,是印度古代先民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出土水稻的遗址发现极少,远不
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那样普遍。当时耕种主要用石锄。木犁已开始使用了,
个别遗址曾发现燧石犁头、青铜锄和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作为耕畜的
水牛和有驼峰的公牛多有发现。家畜主要有牛、羊、猪、狗、鸡、猫、驴、
骆驼等。各地居民也从事渔猎活动,经常猎获的动物是鹿、野牛、虎、熊和
野兔。
制陶业适应农业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较快,许多遗址都发现了丰富的陶
器。当时陶器多为轮制,胎呈红色或黑色,主要是素面陶,烧制颇为精良。
大量陶器施红衣黑彩,图案母题是圆圈纹、鱼鳞纹等几何纹样及图案化的植
物纹,也有一些以鸟、兽、虫、鱼为本的象生纹。陶器的种类有杯、碟、碗、
瓶、扁壶和带流壶等,最富文化特征的是高圈足的盘和通体带孔的圆筒深腹
器。哈拉帕文化的制陶工匠发明了一种彩釉陶制品,主要制作串珠、护身符、
印章和一些小型容器,十分美观精巧。
纺织业在哈拉帕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经济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不仅各遗址
经常发现纺轮,而且摩亨佐达罗城遗址中曾发现棉织品遗物。从棉花生产状
况看,当时的纺织业和古代中国的丝、麻纺织业各有不同特点。
车船制造业也素称发达,一些陶器和印章上描画的船只模型,表明了当
时造船业和水上运输的兴盛。印度西海岸的罗塔尔遗址,显示了印度河文明
时期海港城市的风貌,这座古代海滨城市位于今阿赫麦达巴德附近,有上下
城之分,除谷仓和城市排水系统、居民区外,罗塔尔发掘出的一座长225米、
宽37米的大型船坞,以烧砖和沥青修筑,有可以开启的闸门,这是目前世界
上发现的最早的海港船坞,属于公元前2100—前1900年,不仅反映了当时
造船业的盛况,而且说明了当地与苏美尔的海上贸易已经十分活跃。这种现
象和近年海洋考古学界以苏美尔芦苇帆船航行两地之间的实验所揭示的古代
海运情况相符。当时的陆路交通工具中有牛、骆驼、驴和木制车辆,一些遗
址曾发现陶车、陶船和铜车的模型。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商业经济相当活跃,不仅国内各城市之间贸易往来频
繁、联系密切,使得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水平基本接近,而且还有兴旺的
外贸活动,尤其是与中亚、伊朗及两河流域常有货物交换。当时的西亚两河
流域正处于苏美尔文明的后期,在苏美尔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及的一个海外经
商之地梅路哈,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即指印度河文明地区,在苏美尔的城市尼
普尔、乌尔等遗址中都曾发掘出印度河流域特有的方形或长方形压印的印
章,用皂石、象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