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看已失”(《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意,犹言不要因为自己已老
态龙钟而唱起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老的低沉感伤的曲调。其隐
意,换句话说也就是类似戏剧的潜台词:只要奋发有为,定可返老还
童,永葆青春。这样写,就使全词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此例,已
超越词中个别地方引用诗句的范围,而几乎是整阕词引用整首诗了。
全词引用唐诗诗句最多的,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具有代表性。这首词,除词前小序外,98个字就引借了杜牧《题扬州
禅智寺》、《赠别》、《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4首诗中的诗
句,或直引,或化用,或顺承,或逆转,伤今怀古,写得沉郁顿挫,
虽引用较多,却无语俗意陈之弊。
从以上例中,可见宋词引用唐诗确实是常见现象。其原因,可以
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其一,从唐诗本身来看。唐诗是我国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
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唐诗中的精英,虽经岁月的千淘万漉,却
仍然璀璨如玉,众口交赞。今日,不说学识渊博的学者硕人,也不说
勤奋学习而有希望的大中学生,就是学龄前儿童,有的也能背诵一两
首唐诗。人们撰稿著文,尤其是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常喜在自己
篇章中引用一两首唐诗佳句名篇,以增光添色。唐诗能影响距它千百
年之后的今人,何况是朝代交替的宋朝呢?
其二,从宋人对唐诗的态度看。正像唐人推崇前辈名家佳作,宋
人对唐代诗人尤其是名家也相当崇拜,对唐诗杰作更是吟诵品味,爱
不释手。他们不仅喜读唐诗,论唐诗,也爱仿照唐诗填词作赋。如苏
轼、辛弃疾等从李白诗中吸取滋养,黄庭坚则崇拜杜甫,专学杜诗,
贺铸更直言不讳:“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
①。
其三,从词与诗的关系等方面看。词这种文学样式,虽说最早起
于隋代,开始仅是民间创作,但到唐代,文人词也就逐渐兴盛,而且
最初的词也就是诗,词家与诗人集于一人之身。因此,就这种意义上
说,词是诗的变种,是从诗演变过来的。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温
庭筠及冯延巳等诗人,既有千古绝唱之诗篇,又有脍炙人口之词作;
他们既有诗人这一头衔,又有词家之桂冠。苏轼、李清照、陆游、辛
弃疾等宋人,也兼有这双重身份。他们在写诗的同时也填词,因此,
在填词时也就难免不受诗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他们早已烂熟
于心的唐诗佳句了。
将以上诸因素揉和在一起,便产生了宋词较多引借唐诗这一结果
。但是,在诗歌创作中,引借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医治无病呻吟,
更不可能成为攀登文坛高峰的阶梯。因为引借不等于创作,即便是适
量的引借,也必须渗透作家的真情实感,融入现实生活,同创造紧密
结合起来,才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倘若引用借用
过滥,那就会变为纯粹的模仿,甚至是抄袭,由此而“做”出来的文
学作品,则犹如“百衲衣”,定是无人问津,也不成其为真正的文学
。为什么同样的引用借用唐诗诗句的宋词,有的并未因此失去光泽,
相反却不胫而走,成为流传至今的名篇,而有的则陈俗不堪呢?其原
因也就在于此。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贺铸本传。
(原载《光明日报》“文学”专刊,1982年7月8日)
清水芙蓉 浑然天成
清水芙蓉,浑然天成,语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
太守良宰》)。作为古诗的技法之一,它与矫揉造作相对立,指不尚
雕琢,出于自然,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此技法写出来的作品,
也就妙合自然,天衣无缝,诵之如行云流水,目之则赏心悦目。宋之
问的《渡汉江》刻画久居在外、一朝还乡的心理,那么真切动人;叶
茵的《山行》描写山行时的见闻感受,那么富于情趣。“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这自然流
泻的文字,带着清新,带着意趣,令人神爽志清。这些凭借的正是一
种自然圆活的功底。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
童心焉者也。”①意思是说,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出于具有童心
的作者之手的。这里的所谓“童心”,指真心,真挚的感情。凡是称
得上“自然”二字的作品,无不具有这种“童心”。
可以说,感情真挚,“从肺腑中流出”,“为情而造文”,这是
自然技法的特点之一,要求之一。当代著名诗人柯岩的诗《周总理,
你在哪里?》与李瑛的诗《一月的哀思》,悼念周恩来总理,感情真
挚强烈,堪称“从肺腑中流出”的悲歌,因而,它们也都是出于自然
的佳作。同样,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
新柳》,也都给人一种清风扑面的感觉。《雨过山村》,表现农村幽
深的风景,突出农家忙碌的生活,作者没用一个修饰语,“鸡鸣”、
“竹溪”、“栀子花”巧妙罗列,读者便有了乡景的强烈印象:有色
有香,静寂安祥;而“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两句,则
通过“相唤”、“闲着”这两个细节,把农民的繁忙紧张的生活表现
得十分具体。《新柳》,也写得诗味浓郁。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摄影
师,摄取了一幅极其自然而一般人却视而不见的画面:岸边的杨柳,
水中的倒影,自然相承,奇观顿现,那柔修的枝条以蓝天为背景,和
白云相嬉戏,与地相接,与天相连……
对作者而言,最宝贵的就是应怀揣一颗“童心”。我们有些作者
写文章,缺少的正是这一股真挚的感情,而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为文而造情”,故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说打动别人的心灵了,就是自
己读了也毫不动心。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乃自然之天敌,作文之大
忌。每个作者都要牢记这一点。“写诗必须在不写就要引起无限悔恨
与懊丧的时候来开始,不然的话,你所写的东西是要引起无限的悔恨
与懊丧的。”当代著名诗人艾青《诗论》中的这段话讲得多么精辟!
它实在是疗治无病呻吟的一剂良药。
写诗作文须感情真挚,而这真挚的感情又得健康、进步。清代诗
人沈德潜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②
“第一等襟抱”,指最好的思想品格,这是写出“第一等真诗”的
前提。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如此崇高的思想品格,使他写出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
》、《荷塘月色》等感情真挚的一流散文。可见,你要写出感情真挚
自然之妙文,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具有“第一等襟抱
”的人。
在艺术表现上合乎情理,自然成趣,这是自然技法的又一个特点
、要求。为此,你必须用正直而天真的眼光看世界,把自己所理解的
所感觉的,用自然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天衣
无缝。当代诗人韩瀚有一首题为《重量》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写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张志新烈士,篇幅虽短,分量却极重,在同类
诗作中别具一格。它感情真挚,艺术表现合乎情理,语言自然精彩,
主题思想与艺术技法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占
有一席之地。
自然之作,具有感情真挚健康、在艺术表现上合乎情理、自然成
趣等特点。这是否说自然之作无须艺术加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代著名诗人张志民的诗写得自然成趣。他曾经说:“精美的雕刻,
总像是自然成趣,不见半点刀痕斧迹,其实这正表现了作者刀功斧艺
的精绝,说明着艰辛的劳动。没有下过功夫,没有纯熟,是难以作到
自然的。”③这就说明“自然”的作品,非但不排斥艺术加工,而且
它应是艺术加工的产品,只不过加工者技艺纯熟,不露痕迹罢了。为
此,你要下苦功,在实践中不断使技艺纯熟,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自然
成趣。
总之,作文者应该成为思想品格高尚的人,要乐于深入生活,并
从中获取自然生动的写作素材,作文章要有感而发,不矫揉造作,认
真借鉴古诗清水芙蓉、浑然天成的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使技艺纯熟
,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①《童心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年版,第三册,第118页。
②《说诗晬语》,《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下册
,第524页。
③《张志民诗选·后记》。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穷当益坚 老当益壮
——谈陆游《感事六言》(其一)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
两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南宋,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
是一位杰出多产的爱国诗
人,生平诗作逾万首。在他留传下来的85卷《剑南诗稿》中有不
少抒发老年情怀之作,《感事六言》便是其中的佳构之一。《感事六
言》系陆游83岁时所作,共有8首,这里选析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年衰、贫困与愁恨。“老去转无饱计”的“
转”,即反而之意,这句言其老来反而贫困,是写实。诗人晚年闲职
在家,一直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此诗仅以“无饱计”3字反映,而
他的《岁暮贫甚戏书》一诗则更为具体地描绘了他的晚年体衰食粗衣
破的境况:“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秪暂朱。食案阑干堆苜蓿,
褐衣颠倒著天吴”。
“醉来暂豁忧端”紧承首句,言其愁恨。“暂豁”,指暂时忘却
;“忧端”,即愁恨之意。乍看,诗人的忧端似乎是“老去转无饱计
”之忧,其实不然。诗人在写作此诗之前就曾明言“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之二),可见其
忧端不是忧己,而是忧国忧民之忧。自然,忧端之生成也就是“报国
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壮志难酬所致。否则,这忧端
又哪有那么深广?——“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
可容吾愁!”(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诗人忧端深广,
在醉酒中获得暂时解脱。然而,酒醒之后当如何呢?“抽刀断水水更
流,借酒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陆游
也深知此理,故言“暂豁”。因此,与其说“醉来”句是陆游言借酒
销愁,毋宁说这是他在借醉语而曲笔书愤,即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忧愤
之情。
年衰贫困,忧端满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