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

第15部分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15部分

小说: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销愁,毋宁说这是他在借醉语而曲笔书愤,即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忧愤
之情。

  年衰贫困,忧端满腹,并未能消磨掉诗人的壮心豪情,反而更激
发了他的爱国热忱。诗的后两句“两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便集中地倾吐了诗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陆游:《跋吴梦予诗
编》)的爱国心声。在诗人的《剑南诗稿》中还有不少是与这两句相
似的,如:“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书愤》),“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纵笔》三首之二)“壮心
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等等。这里,诗人以
“双鬓”与“寸心”对举,以“作雪”与“如丹”两个比喻对照,色
彩一白一红,交相辉映,使人老心红的爱国诗人形象活现于人们的面
前。而在“作雪”之前冠以“多年”二字,则直接说明诗人早已年迈
;在“如丹”之前著上“至死”二字,又充分表明爱国的赤子之心是
火红而永不变色的。这两句诗反映了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因而,历
来为人们所传诵、引用。

  这首《感事六言》是陆游六言诗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
六言名篇。它言老、言穷、言忧,归结为言志。全诗以诗人自陈的口
吻道来,无晦僻的典故,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以直抒胸臆为主,极其
自然地运用比喻、对比之法,从而,将诗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爱
国豪情抒写得淋漓酣畅,诗风慷慨悲壮,令人惊奋前行。

  (原载山东人民出版社《老年教育》杂志,1993年第3期) 

饶有诗趣的儿童诗 

  ——谈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诗人杨万里旅经新市(今湖南攸县东
北),宿徐记客店,虽旅途劳顿,却不忘捕捉自然的神韵,感受那春
夏之交的村野乡趣,童心萌发,心旷神怡,写下了《宿新市徐公店》
两首诗,上文所录的是其中之一。

  此诗绘景写人,堪称佳作。描绘乡村图画,关键是要找出乡野间
那些富有特色的景物。疏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树头未成荫的绿叶
,诗人信手拈来,巧妙自然地结构在一起。层次疏密相间,深浅有致
;色彩浓淡适宜,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在宋代诗人的笔下,农村生活总是那么富有诗意,令人神往。其
实,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农民根本无闲情逸致去栽草植花,点缀生活;
况且,茅檐竹篱也并非什么“世外桃源”,农民的境遇其实是苦不堪
言的。因此,与其说是农村的景美,毋宁说这美景是著上诗人的主观
色彩,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
阴阴一径斜”(陆游:《小园四首》其一),“无边绿锦织云机,全
幅青罗作地衣”(杨万里:《麦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
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
等,莫不如此。

  诗人杨万里,行路匆匆,虽说沿途“妙山妙水看不足”,但大多
是过眼烟云,难得景物深趣。而今投宿异地,新来乍到的诗人被此处
的田园风光吸引住了。他巡行阡陌,漫步田野,在领悟了乡村秀丽安
谧的乐趣之后,继续用他独具的慧眼,寻觅着自然界更为动人的一幕


  在自然界中,最能使画面显示生机的,莫过于天真烂漫、充满活
力的儿童了。况且,天真活泼的稚童,常常会撩起诗人与之久已告别
的童心,使之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
二绝句》(其一)里化用白居易的“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
花”的诗意吟道:“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以表达其
悠闲忘忧的情怀。显然,诗人由儿童的嬉戏,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
入了“忘我之境”。

  与上面诗句相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两句,
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其心理也更传神,诗味也更浓。诗人既
直接刻画了孩童追逐黄蝶的生动情状,又拟人化地着力描绘了黄蝶与
孩童有意逗趣。瞧,黄蝶似乎看透了小家伙们的心思,故意飞入黄花
之中,以一片金黄作为自己的天然保护伞;而孩童呢,则被那一色的
花、蝶弄得眼花缭乱,任其睁圆双目,聚精会神,也辨不清哪是蝴蝶
,哪是菜花,只好目瞪口呆,露出懊丧无奈的神态。而我们的诗人,
此刻也许会忘却身份,回到童年,来到菜花面前,来到孩子们的中间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
落一灯明。”叶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用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
无忧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朝高鼎的这首《村居》,
是用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衬托出春光的明媚;“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诗人
雷震的这首《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了村居生活的意趣
和山村迷人的暮景。杨万里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则能用诗人的
诗心去发掘、表现儿童的童心,并唤醒自己久睡的童心,着力刻画了
人们所见到的趣事与所感受到的趣味。在宋代注重“苦心经营”的江
西诗派风靡盛行之际,出现了如此清新自然的诗作,确能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8年第10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谈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12月20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的五坡
岭不幸被元军俘虏。元军强迫他随船攻打南宋小朝庭的最后据点崖山
(在今广东新会南大海中),《过零丁洋》这首诗便是他经过伶仃洋
(在广东珠江口外,包括内、外伶仃)时而写的。祥兴二年(1279)
正月,元军元帅、汉奸张弘范三番五次地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坚
守崖山抵抗元军的张世杰,文天祥给张弘范这首《过零丁洋》,结果
,张弘范对他“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中的“零丁洋”,即上文提到的伶仃洋
。诗的首联回首往事,上句写出身,下句写战事。“遭逢”,是遭遇
的意思;“起一经”指通过考试某一种经书而进入仕途。文天祥是在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的。“辛苦遭逢起一经”这
一句突出了“辛苦”二字,一来表明诗人是在苦境中攻读经书而出仕
的,二来暗示诗人艰苦卓绝的战斗的一生。“干戈”,原指古代的两
种兵器,这里代指宋元之战。“寥落”意为荒凉冷落;“星”即岁星
;“四周星”,指4年。宋恭宗德祐元年(1257),文天祥闻元兵渡
江,便奉诏起兵勤王,至祥兴二年被俘,恰好4年。“干戈寥落四周
星”这句写宋元之战。那时,元兵想要灭掉南宋,而南宋军民(包括
诗人在内)不愿做亡国奴,奋起反抗,因此,战事自不在少数,但诗
人不写“干戈频繁”,而写“寥落”,弦外有音,可以说,字里行间
蕴藉着诗人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敢抗敌的讽刺。

  在那“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岁月里,国家的命运和诗人的境况如
何呢?诗的颔联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絮”,即柳絮;“萍”,指浮萍。这里,诗人以狂风吹得柳絮乱飘来
比喻战乱使得祖国山河支离破碎,以雨打水上浮萍,浮萍时浮时沉来
比喻自己在动荡不安社会里飘荡不定的一生,从而,暗喻国破山河碎
的命运,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诗人的不幸遭遇都已难以挽救。这两句
分明是和着诗人血泪而下的文字,写得沉郁悲壮,颇具“老杜”之风


  诗人兵败被俘,孤身一人被元军逼迫着随之攻打南宋的最后据点
崖山,经过伶仃洋,他怎能不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呢?诗的颈联“恐
惶滩头说恐惶,零丁洋里叹零丁”,便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境内,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过惶恐滩》有“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汝孤王”的诗句。公元1277年,文天祥
在江西被元军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去。“零丁”,形
容孤单的样子。这里,“说惶恐”的“惶恐”,“叹零丁”的“零丁
”,都是一语双关的。前者既指“惶恐滩”,又指诗人惶恐的心情;
后者既指伶仃洋,又指诗人孤苦伶仃。“说惶恐”,不仅是说惶恐滩
的地势险恶,令行船者心惊胆颤,也是写诗人对当时国家危急的局势
感到忧惧不安。“叹零丁”,不仅是慨叹他们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
也是自伤当前孤身一人陷于敌军中,不能再像往日那样与战友们共同
抗敌了。这两句诗,既是抒情,又是叙事,是抒情与叙事的有机结合
。可以说,从“惶恐滩”至“零丁洋”,象征着诗人由出兵抗战至兵
败被俘的过程,集中概括了诗人艰苦奋斗的一生,其间大有诗人在国
家危急存亡之际奋力挽救,结果出师未捷自身却作了“阶下囚”之慨
叹。

  诗人作了“阶下囚”,自知凶多吉少,但他决非贪生怕死之辈。
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之精神的生动写照。“丹心”,指赤诚之心。“汗青”,这
里指史册。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用火烤去竹汗(水),既便于书写
,又可防虫蛀,这就是“汗青”,后人也就用“汗青”来称书册。这
两句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有谁能长生不死呢?一个人只要能将爱国
的赤诚之心永载史册,虽死也无憾了。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强烈地表
达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体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写得慷慨
悲壮,气吞山河,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它不知激励了后代多少仁人
志士为忠于国家民族奋然前行,慷慨赴死!诗人的另一首诗《金陵驿
》的结尾两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所表达的思想内
容与这两句诗相似,也同样感人至深,只是其笔力不似这两句诗来得
刚健,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悲凉。文天祥诗风的多样化,也可由此
窥见一斑。

  文天祥矢志报国,拒降元军,最终被元军杀害了,但他的英名,
他的一片“丹心”,连同《过零丁洋》这首充满浩然正气的诗作一道
载入史册,永放光辉。

  (原载《三角洲》文学双月刊) 

如画的秋景诗 宛转的思乡曲 

  ——谈王禹偁《村行》 
  马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